為何不能自我克制私欲?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文提到「工夫」,陽明謂「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傳習錄上】
學生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什麼叫做「為己之心」?這裡的「為」,國音wéi ,粵音圍。就是立志做個良心人、正派人。
學生問:「我亦頗有為己之心,一心要做好人,但不知緣何不能克己?」
先生問:「你究竟克哪個己呀?」
學生說:「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目、耳、口、四肢,皆是軀殼之己。軀殼之己,自身是不能視聽言動的,更不能依禮而行。故此,要克己,必須從心上克。」【傳習錄上】(原文經簡約處理)
綜合陽明的大意,要克制己私:
①先確切立志做個好人;
②克己,必須從心上克。
依陽明,「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又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
又曰:「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或問:去人欲,人欲去了,那做人還有什麼意思呀?(不是意義)
其實,哪個「欲」,自古以來都指貪念,也就是不該有的念。老子是主張去欲的,去除不該有的欲。上段陽明說美色、美聲、美味、馳騁田獵等句,是原出自老子的。孟子則說「養心莫善於寡欲」。由是得知,人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啊!
陽明講克己,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人人果真都能自我克勝私欲,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那麼,天下人都能真誠相待,和諧共處,這就是天下歸仁的境界了。
(寫於2022年8月7日)
各位讀友: 很高興大家都能夠持續閱讀【王陽明及其心學】,今天是第二十二講了。從明天開始,就要進入另一個課題,關於「天泉證道」及其相關的問題,這是比較學術性的課題,也是王學的核心課題,希望大家都能堅持下去,對王陽明有個相對的全盤了解。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後,還想去修道養生。在三十一歲那年,告病歸越,在陽明洞打坐修煉,還想入山出世,只因惦念家人,遲疑不決,而終覺悟,若念親思親都能拋棄,便是「斷滅種性」。 後期的陽明,思路純熟,工夫真切,已經達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矣。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時下的人,一提到「隔離」就怕怕!但,自己的良心被自己的私欲隔離,就若無其事,還「理直氣壯」地說:「個個都係咁架啦!」 問問大家:如果丟失了錢包,你會緊張地去尋找嗎?當然會啦! 如果丟失了本心呢?會立刻去找嗎? 有人問:良知在那裡?
    良知人人本有。故良知即本知,非指良與不良。 陽明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上】 或問:良知,可以忘患難、出生死、去功名;又說人人本有良知。但,何以又未能感受如實如現呢? 人類最終的價值根源,就在良知!
    前文交代為什麼要立致良知教;然則,什麼是致良知教呢? 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即使生前能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一樣會有人攻擊批評,一樣會有人捏造誣陷的,無怪老子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有人說可、說對的,自然就有人說不可、說不對的,這就是人生百態。
    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後,還想去修道養生。在三十一歲那年,告病歸越,在陽明洞打坐修煉,還想入山出世,只因惦念家人,遲疑不決,而終覺悟,若念親思親都能拋棄,便是「斷滅種性」。 後期的陽明,思路純熟,工夫真切,已經達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矣。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時下的人,一提到「隔離」就怕怕!但,自己的良心被自己的私欲隔離,就若無其事,還「理直氣壯」地說:「個個都係咁架啦!」 問問大家:如果丟失了錢包,你會緊張地去尋找嗎?當然會啦! 如果丟失了本心呢?會立刻去找嗎? 有人問:良知在那裡?
    良知人人本有。故良知即本知,非指良與不良。 陽明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上】 或問:良知,可以忘患難、出生死、去功名;又說人人本有良知。但,何以又未能感受如實如現呢? 人類最終的價值根源,就在良知!
    前文交代為什麼要立致良知教;然則,什麼是致良知教呢? 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即使生前能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一樣會有人攻擊批評,一樣會有人捏造誣陷的,無怪老子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有人說可、說對的,自然就有人說不可、說不對的,這就是人生百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凡事向內求」,強調通過反思與修養解決問題。文章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探討自我修身與內心和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內心的改變來影響生活。透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教導讀者在遇到挑戰時應先尋求內部解決之道,達到自我提升及精神境界的提升。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其實「吾日三省吾身」,並非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是保持自身的主動積極,隨時身處於-大腦高速運轉保持良善好心地的狀態。  只要在狀態裡,再貪心也是精進;不在狀態裡,再精進也是貪心。 最後才發現,「吾日三省吾身」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是為把最精華的凝聚力、注意力留給自己。 卻沒想到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凡事向內求」,強調通過反思與修養解決問題。文章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探討自我修身與內心和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內心的改變來影響生活。透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教導讀者在遇到挑戰時應先尋求內部解決之道,達到自我提升及精神境界的提升。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其實「吾日三省吾身」,並非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是保持自身的主動積極,隨時身處於-大腦高速運轉保持良善好心地的狀態。  只要在狀態裡,再貪心也是精進;不在狀態裡,再精進也是貪心。 最後才發現,「吾日三省吾身」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是為把最精華的凝聚力、注意力留給自己。 卻沒想到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