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24《法性》一

《清涼池畔》024《法性》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raw-image

阿姜·查:

果園早已存在

果實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

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 這是一九七七年結夏安居期間,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西方弟子們的開示。)

當一棵果樹正在開花時,風的吹動會使花飄落滿地,但仍會有一些花蕾留在樹上,並長成小小的綠色果子。當風又吹過這些果子時,它們有些同樣還是會落了下來,而在它們掉落之前,有的可能已經接近成熟,有的甚至早已熟透了呢!

人,也像風中的花和果一般,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裡「墜落」:有些還在母胎中便已夭折;有些出生沒幾天便告死亡;又有的不曾成長,才活了幾年;有的正值青春;也有的在死前,已屆圓熟之年。

raw-image

當我們想到人,想到風中花果的自然現象: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這種「事物不穩定的自然現象」,從寺院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有些人來到寺院,想要剃度,後來卻改變心意走了,其中有的還剃了髮呢!

有些已成了沙彌,卻又決定離開;有些只出家一個結夏期便還俗去了。這就像風中的果實,一切都很不穩定!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當「法塵」生起,在心中糾纏拉扯一陣後,心便「墜落」了——就好像風中的果實一般。

佛陀了解這種事物不穩定的情況,祂觀察果實在風中的現象,並反映到祂的弟子——比丘和沙彌們身上,祂發現,他們也是一樣,有相同的本質—— 不穩定!有可能例外嗎?一切事物都是這樣啊!

因此,對於一位以「覺醒」修行的人來說,並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勸導才能夠去觀察和了解。

raw-image

良因曰:

從風中的花果,來直觀地體驗無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遭生活中,是不斷的上演著,但是我們缺乏的是那種認知的目光。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性地運用書籍、網路搜索等現代方式,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去吸收種種知識。這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方式,但也是一種很容易迷失的方式。因為文字的堆砌,往往就像萬花筒一樣,使我們暈眩於其中,而失去了與心、與自然對話的能力。

因此,我們「聽說」過無常,但是心中沒有真正覺受,更別說感動,所以縱然用功,但是我執仍天天增長。只有暫時放下對書籍、網路地依賴,用「心」去觀察世界,才能親嘗「無常」的法味。

不可離開文字求解脫;但是也不能迷信文字而求解脫。

raw-image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良因法師 著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了解,就不會痛苦,因為「因」不再存在了。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裡,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為什麼稱清淨?這個清淨並不只是不為名、不為利的清淨,那個是很粗的,只要斷了見思惑,或者伏了見思惑,這些粗的煩惱就沒有了。此處清淨指的是不著空、不著有,是真正的清淨,其心安住在滅盡定境界當中,只有不著空有二邊,才算是真正的清淨。 寅二、「雙同二聖」。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良因法師 著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了解,就不會痛苦,因為「因」不再存在了。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裡,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為什麼稱清淨?這個清淨並不只是不為名、不為利的清淨,那個是很粗的,只要斷了見思惑,或者伏了見思惑,這些粗的煩惱就沒有了。此處清淨指的是不著空、不著有,是真正的清淨,其心安住在滅盡定境界當中,只有不著空有二邊,才算是真正的清淨。 寅二、「雙同二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