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想要創業,帶來了他設計的某種文創產品,一個造型奇特的收納袋(不好講得太明白)。為了自己的創意,他十分得意。
然後問我,要不要投資?我搖搖頭。他很訝異,以為我出身文青,應該是支持文創產品才是。我對他解釋,這不是剛需。也許你可以拿去創意市集擺攤,也許有人會覺得很新奇,買一個回家,但請問他會常常來買嗎?當然不會。
「新奇」這件事,是會產生邊際效用急遽遞減的效果,第一個新奇,第二個就不新奇了。而在追求實用性上面,大部分人最後會向「經濟實惠」妥協——比如說以前有一種捲桶衛生紙,印成了美金曾經掀起熱潮,不過,比尋常的貴五倍。追求新奇的人會買一卷回家,或者在社群網路上獻曝,但請問他會一買再買嗎?當然不會。
後來他自己創業,在某大百貨公司開店,三個月內,賠了所有積蓄。
還有一位老同學,從美國回台灣,多年不見來找我,問我可否幫她做的香皂代言?我客氣回絕,而且勸她不要做。她非常生氣,覺得我無情。
我的理由是,只要你一Google就有幾千萬條產品的,保證你一進入就是進入一個血海。特別是她一個香皂想賣20美元,還打算到台北最貴的百貨公司開旗艦店。
「這是剛需呀!」「是的,我們每天都得用,不過,這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血海啊!消費者的選擇太多,你的並不是他們的剛需!」
圖/朋友創業,在某大百貨公司開店,三個月內,賠了所有積蓄,僅為情境配圖。池孟諭攝影
延伸閱讀
不適合,就該勇敢放棄
「你看BODY SHOP和LUSH都很成功,為什麼你覺得我會在血海裡掙扎?」她說。其實,她說的店家已經有先行者優勢,品牌優勢和規模化,不過就算如此,名店門市也常開開關關,因為洗浴用品進入門檻不高,不必太專業也可創業,又面臨到層出不窮的低價品挑戰!
還有有機愛好者DIY的挑戰,只要學一天,誰都可以在家自製類似產品,不是嗎?「這是天然精油做的!」她又說。「只要想要把產品賣得稍貴,幾乎每家都這麼說呀!」我說。她後來回到美國開了店,也沒太久,抱怨大家程度低,捨不得花錢對自己好。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東西好,卻賣不出去,那麼肯定是缺乏核心競爭力,有的好處只是老王賣瓜,還真的無法具體化讓別人受到感化。
唸商學院之後我最常用來思考的名詞,在投資上叫剛需,因為我看到的「畫大餅」的人實在太多了,我自己當然也傻傻地花了很多力氣打造過非剛需事業,著實欠缺思索;在我生氣的時候,最常用的叫做沉沒成本:已經沉到水裡的,不管你再捨不得,都不要拿過去來影響未來的發展。
選擇的確比努力重要。不適合,就勇敢放棄吧!沒有完美選擇,只有最適選擇。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