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企業應該具備的人才管理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楊瑪利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句看似拗口難懂的一句話,背後有什麼樣的涵意呢?
近日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舉辦的CEO領袖營邀請,主講此刻企業應該具備的人才管理關鍵,充滿許多發人省思的內容。
例如他強調,直到今天,還是有許多企業傾向提拔高績效員工為主管。但其實《哈佛商業評論》早已發表過扎實的研究,指出只有29%高績效員工,具備領導潛能。若不具領導潛能,卻被提拔當主管,就會遇到管理學上的「彼得原理」。
西方管理學者勞倫斯・彼得(Laurence Peter)早在1969年就出版《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書,指出組織常因某人具備特殊技能,把他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
因此,對於績效好又不適合擔任領導的員工,應該有別的激勵辦法。組織要把晉升當成「人才發展」,而非「獎勵」。
延伸閱讀
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涵意是什麼?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熱愛學習的人常常說一句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聽林文政老師的演講,讓我深有同感。我擔任主管多年,也不知道早在50幾年前,就有學者提出這麼精闢的見解,若早知道,應該會少犯錯誤。可見,學習的重要。
林文政老師當天演講也特別點出「微學習」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微學習,是指「一種即時的敏捷學習法」。
將過去習慣長時間、定點、人員集中學習的方式,化整為零,拆解成無數個3到15分鐘的小單元,可以用文字、影片、純聲音等形式展現,讓學習者依據自己的時間與地點,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好處是每天占的時間少,員工可以輕易保持學習習慣,甚至可以減少遺忘。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我不知道的「我不知道」。原來德國百餘年前就有一位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他在1885年出版《關於記憶》(Memory)一書,談到他的實驗結果「遺忘曲線」(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被認為對心理學的影響,猶如牛頓定律對物理學的影響一樣。
延伸閱讀

多數人一個月後會忘掉80%學習內容

遺忘曲線指出,如果沒有複習,學習後一個鐘頭,已學會的內容就有56%記不起來;一天之後,66%已經遺忘;一個月之後更有將近80%不見了。
我想這個論點支持了學校要求學生複習、測驗的道理,但是一般企業訓練,很少會有測驗、複習的要求。若花很多預算進行一次大型訓練後,就什麼都不再做,員工就會把80%的內容忘光光。此時若能以「微學習」輔助,保持天天學習的習慣,就可以減少遺忘。
在這裡公布許多的「我不知道」,讓讀者見笑了。但我常常阿Q地跟同事說,我不知道的事,應該很多人也不知道吧。所以在此跟「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人分享。
最後也不免老王賣瓜。我們的《請聽,哈佛管理學》Podcast,每週一到週四,每天解讀15分鐘的管理精華,以及官網上的「個人學習雲」設計,絕對可以成為您最好的微學習內容。歡迎收聽與閱讀。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原載於2022年5月號《哈佛商業評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楊瑪利 如何做個好主管?在天秤兩端取捨平衡,是一門藝術。 到底怎樣才是好主管?最近我有一些不同的體會。這陣子一位多年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與我分享,多年來他總覺得有義務要幫助他帶領的同事,解決所有疑難雜症。 延伸閱讀 你的「人才密度」有幾趴? 克里斯汀生為什麼不肯直接說答案? 延伸閱讀
文/洪雪珍 我斜槓班的學生史帝夫去年「被失業」了,業界都大表震驚!史帝夫在工作上積極投入,做人則謙沖有禮,大家都敬佩他。 最重要的是這一點:他的業績做得太好了,年年達成目標130%以上;甚至有一年產業大翻轉,公司整體達標70%,他還是穩穩站在130%,跌破眾人眼鏡,足見他強大的實力與非凡的努力。
文/高希均 我生活十分簡單,不喝酒,不抽煙,更不熬夜。晨泳、散步、閱讀、旅行是我的偏愛。但每隔一段時間,約幾位朋友去一次鼎泰豐,是我生活上的一個樂趣。因此做了一些功課,寫了這篇短文。
文/律師娘 每個加入娘子軍當團媽的女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故事。 但是大家不要覺得,人生現在陷入困境、過得悲傷痛苦的人,才需要改變、需要做有別以往的選擇與努力。 有時候,可能是對生活的某些現況感到無力;或是什麼都看似很好,但自己卻感覺不出來哪裡好;也可能每天都順順的,但就是開心不起來。
文 / 吳淡如 在一個家庭影片上看到一隻受困的浣熊。美國家庭,常常會遇到浣熊這種不速之客,他們偶爾會到人類家裡翻翻垃圾弄點東西吃。 這天早上,男人在他車庫裡發現一隻浣熊,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困在他汽車罩子下面,就快被勒死了。 車主發現牠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但心裡也很疑惑:怎麼會搞成這樣呢? 延伸閱讀
文/李立亨 想像被困在電梯裡面,只能搶著按按鈕往上或往下,卻不能走出電梯的窘境,這就是內捲。大陸年輕一代為了反內捲,考研考公考教師證都是出路。要不就是用「我躺故我在」的心態,為降低碳排放量盡一份心力。 嚴格說起來,去年跟今年最突出的中國關鍵字應該都是:反內捲。 反內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怎麼辦?
文 / 楊瑪利 如何做個好主管?在天秤兩端取捨平衡,是一門藝術。 到底怎樣才是好主管?最近我有一些不同的體會。這陣子一位多年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與我分享,多年來他總覺得有義務要幫助他帶領的同事,解決所有疑難雜症。 延伸閱讀 你的「人才密度」有幾趴? 克里斯汀生為什麼不肯直接說答案? 延伸閱讀
文/洪雪珍 我斜槓班的學生史帝夫去年「被失業」了,業界都大表震驚!史帝夫在工作上積極投入,做人則謙沖有禮,大家都敬佩他。 最重要的是這一點:他的業績做得太好了,年年達成目標130%以上;甚至有一年產業大翻轉,公司整體達標70%,他還是穩穩站在130%,跌破眾人眼鏡,足見他強大的實力與非凡的努力。
文/高希均 我生活十分簡單,不喝酒,不抽煙,更不熬夜。晨泳、散步、閱讀、旅行是我的偏愛。但每隔一段時間,約幾位朋友去一次鼎泰豐,是我生活上的一個樂趣。因此做了一些功課,寫了這篇短文。
文/律師娘 每個加入娘子軍當團媽的女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故事。 但是大家不要覺得,人生現在陷入困境、過得悲傷痛苦的人,才需要改變、需要做有別以往的選擇與努力。 有時候,可能是對生活的某些現況感到無力;或是什麼都看似很好,但自己卻感覺不出來哪裡好;也可能每天都順順的,但就是開心不起來。
文 / 吳淡如 在一個家庭影片上看到一隻受困的浣熊。美國家庭,常常會遇到浣熊這種不速之客,他們偶爾會到人類家裡翻翻垃圾弄點東西吃。 這天早上,男人在他車庫裡發現一隻浣熊,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困在他汽車罩子下面,就快被勒死了。 車主發現牠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但心裡也很疑惑:怎麼會搞成這樣呢? 延伸閱讀
文/李立亨 想像被困在電梯裡面,只能搶著按按鈕往上或往下,卻不能走出電梯的窘境,這就是內捲。大陸年輕一代為了反內捲,考研考公考教師證都是出路。要不就是用「我躺故我在」的心態,為降低碳排放量盡一份心力。 嚴格說起來,去年跟今年最突出的中國關鍵字應該都是:反內捲。 反內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怎麼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你的部屬各司其職完成工作,當每個部屬都能確實掌握好自己的份內工作,他們會自動自發養成默契,讓你的團隊運作順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我曾經在職場巔峰時,放下工作去了紐西蘭唸Full Time MBA (企管碩士研究所)。由於那兩年所學的現代管理知識,大部份我已經在亞洲商場實際運用多年,我因而沒有真正的用心學習。 取得學位的當下,覺得自己其實沒有吸取太多的新知。反而,我的同學,個個學得一身本領,簡直是脫胎換骨,也幾乎每個人都拿到
Thumbnail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有一段話: 「一個能做到互賴的人,既能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Thumbnail
在最近參加的企業管理的智慧課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與見解。以下是我在這次課程中最深刻的幾條體會: 視角與管理風格 課程的第一個活動讓我認識到,管理風格往往由我們的視角所決定。由於主管常常處理問題和異常,習慣了問題導向,容易忽略對員工的鼓勵。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應該是從「互聯網時代」開始,流行了好多年,其實在沒有網路以前,也有一句話:「男(女)怕入錯行」 看到現在世界頂尖企業的CEO或創辦人們,最年輕的可能只有20多歲,大家彷彿都覺得人生的重點在「選對賽道」,選對了一飛沖天,選錯了打入凡間!
Thumbnail
彼得原则指出,人会因其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高阶职位,他们将停留在当前职位而不再得到提升。这个概念由劳伦斯彼得提出。 想想看:一个出色的员工可能会在零售环境中被提升为主管。如果他们缺乏成为有效经理的能力,他们将无法进一步晋升,使他们在当前职位上变得不称职。如果他们在这个角色中表
「誰是不被AI淘汰的人才?」 出自於去年開始在管理階層、HR圈很紅的一本書——《人才:視才、選才、求才、留才的 10 堂課》。在看完之後我覺得除了是公司老闆、管理層、HR 必看的書,如果你是「找工作的人」也非常適合把這本書讀一遍!你可以在這本書中了解公司在找什麼樣的人、人才會被什麼方式找到。
Thumbnail
彼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不斷升遷,遲早會到達他無法適任的位置」,這本《彼得處方》是作者收集了許多提問而來,他從這些彼得原理受害者的提問中,歸納出兩大類型的問題,並提出了他的解方。避免不恰當的升遷,導致人們工作不快樂,企業也淪為毫無效率的恐龍。
Thumbnail
從個人到組織不改變就衰退! 不斷改變的環境,在走到盡頭前,就該鋪設新路,不是適應環境而是讓變動根本追不上你。 在人力資源運用必須跨越鴻溝!  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因為某項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能跨越市場中的「鴻溝」。 要想破除失敗的詛咒,必須做到認識鴻溝、跨越鴻溝。 在主流市場之前,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你的部屬各司其職完成工作,當每個部屬都能確實掌握好自己的份內工作,他們會自動自發養成默契,讓你的團隊運作順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我曾經在職場巔峰時,放下工作去了紐西蘭唸Full Time MBA (企管碩士研究所)。由於那兩年所學的現代管理知識,大部份我已經在亞洲商場實際運用多年,我因而沒有真正的用心學習。 取得學位的當下,覺得自己其實沒有吸取太多的新知。反而,我的同學,個個學得一身本領,簡直是脫胎換骨,也幾乎每個人都拿到
Thumbnail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有一段話: 「一個能做到互賴的人,既能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Thumbnail
在最近參加的企業管理的智慧課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與見解。以下是我在這次課程中最深刻的幾條體會: 視角與管理風格 課程的第一個活動讓我認識到,管理風格往往由我們的視角所決定。由於主管常常處理問題和異常,習慣了問題導向,容易忽略對員工的鼓勵。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應該是從「互聯網時代」開始,流行了好多年,其實在沒有網路以前,也有一句話:「男(女)怕入錯行」 看到現在世界頂尖企業的CEO或創辦人們,最年輕的可能只有20多歲,大家彷彿都覺得人生的重點在「選對賽道」,選對了一飛沖天,選錯了打入凡間!
Thumbnail
彼得原则指出,人会因其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高阶职位,他们将停留在当前职位而不再得到提升。这个概念由劳伦斯彼得提出。 想想看:一个出色的员工可能会在零售环境中被提升为主管。如果他们缺乏成为有效经理的能力,他们将无法进一步晋升,使他们在当前职位上变得不称职。如果他们在这个角色中表
「誰是不被AI淘汰的人才?」 出自於去年開始在管理階層、HR圈很紅的一本書——《人才:視才、選才、求才、留才的 10 堂課》。在看完之後我覺得除了是公司老闆、管理層、HR 必看的書,如果你是「找工作的人」也非常適合把這本書讀一遍!你可以在這本書中了解公司在找什麼樣的人、人才會被什麼方式找到。
Thumbnail
彼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不斷升遷,遲早會到達他無法適任的位置」,這本《彼得處方》是作者收集了許多提問而來,他從這些彼得原理受害者的提問中,歸納出兩大類型的問題,並提出了他的解方。避免不恰當的升遷,導致人們工作不快樂,企業也淪為毫無效率的恐龍。
Thumbnail
從個人到組織不改變就衰退! 不斷改變的環境,在走到盡頭前,就該鋪設新路,不是適應環境而是讓變動根本追不上你。 在人力資源運用必須跨越鴻溝!  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因為某項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能跨越市場中的「鴻溝」。 要想破除失敗的詛咒,必須做到認識鴻溝、跨越鴻溝。 在主流市場之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