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北當代藝術展覽[宇宙多重&過站不停]觀後感:想像與實踐

宇宙多重官網圖片
宇宙多重官網圖片
過站不停官網圖片
2021年12月12日,我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觀看〈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的展覽。上次來到這個地方,是2017年和朋友參加〈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過了四年,汲取了這期間成長的生命經驗與智識,從原來對當代藝術的懵懵懂懂,到如今能試圖以藝術家的角度觀看其創作的理念,再站在自己的路徑重新詮釋並思考「何謂藝術」這件事——我們為什麼會有藝術、為什麼需要藝術、為什麼藝術看起來高不可攀、難以摸清卻又近在咫尺?(藝術潛藏在生活的實踐當中!)
藝術家和策展人的創作想法的原初動機或許很渺小,也或許很廣闊。我沒有上過跟策展理論和實作有關的課程,但就我所知,策展是將自身的關懷與欲訴諸的理念,透過實體的展演方式,傳達非形體的理性與感性,讓參展者產生共鳴。以下將簡介本次的展覽,〈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再從中各舉一個展品實例,來分析其是如何運用「想像和實踐」讓藝術品和主題連結在一起,成功傳遞作品的意義。

宇宙多重:活在想像中的最棒的我們

看到這個展覽的名稱第一個反射性想法,原以為念作「多重ㄔㄨㄥˊ」,沒想到竟是「多重ㄓㄨㄥˋ」。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宇宙的數量,後者是宇宙的重量,而本展覽想說的是關於人類身在浩瀚宇宙中時空位置的另類思考。其實轉念一想,多ㄔㄨㄥˊ字詞當作本展覽的意義也頗為合理:宇宙如此廣闊,人類渴望在這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積極在湛藍星球之外擴展和探索,無論是以科學的或非科學的方式,都是在將自己對無垠的想像置於宇宙之中,所以我們試圖測量、量化宇宙的大小,也想要知道宇宙有沒有可能不只一個?
「據說,宇宙仍以難以估量的速度在不斷地擴張中,而即便有一天人類能達到光速,也將永遠無法追上宇宙的盡頭,然而,最棒的天文學家總是活在想像中,而當被動的理解只能成為信仰時,主動的想像則讓我們成為光。」[1]

張暉明《日響》:一座忘卻時空的時空裝置
時間和空間原本並不存在,是人類以人造、人工的方式賦予它們意義,發明日晷和地球儀。現代人特別講究時間的準確,凡是一時一刻都不願輕易放過,就像是在汲汲營營找尋自己在時空裡的確切位置。《日響》是一座讓人忘卻時空的時空裝置,藝術家將兩組日晷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球體,用多重變化的旋轉軸來帶動裝置,並且以與地球自轉的反方向——每小時15度的速率順時針旋轉,藉由光感開關、交流感應馬達和減速機的相互配合,加上LED燈帶和人造石頭內置喇叭,隨著機械運動與光線明暗的變化,產生帶有電流聲響的聲光組合。無法預料何時會變成黑夜、何時又會變成白日,站在這個展場空間裡,彷彿忘卻了光陰的流逝,不知自己在何處,也不知現在是幾時幾刻。
張暉明《日響》
張暉明《日響》
日晷,是用來計算時間的;地球儀,則是用來確認空間的。兩種「科學」符碼裝置,當以巧妙的方式組合起來卻成為了一種「魔幻」的力量,兩個原本互不相見的極值,對撞之後相互融合和包容,讓這兩個科學發明不只是只有原先慣常的意涵,而是有了新的意義。透過這樣反差的裝置,傳達了「什麼是時間與空間」的重新思考,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不顧及一直以來被僵固住的時空概念,可以沉浸在對宇宙萬物的無限想像裡,不用被世俗的東西追著跑,不用受到外界壓力的拘束;聆聽著因為馬達運作而發出的細微電流聲響,凝視著球體透光的漸明漸暗,這裡除了自己和球體之外沒有其他一物,能夠盡情地想像。「我思故我在」,物理和數據科學最初就是從哲學衍伸出來的學理,《日響》將哲學和感性,透過理性科學的實物,運用「反差」、「符號的任意性」及「另類思考」的方式所表達出來。

過站不停:火車會帶你到遙遠的地方

「你在等一班火車,它將會帶你到很遙遠的地方,你知道你想要它帶你去哪,但是你並不確定,不過這不重要。」這是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裡的著名台詞,雖講述的是夫妻倆的相愛相殺,但「火車」這個意象卻非常鮮明地能夠運用在許多意義上,是回憶、是歷史、是進步、是乘載人類生命發展史的重要工具。在名為《過站不停》展覽當中,歷史是不會回頭的,而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前進,歷史就像一列火車,會革新也會遺留,不只是記憶,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會有所變化。火車到底要前往哪裡的目的地或許並不重要,因為車上所乘載的東西,才是扭轉軌道方向的關鍵。

陳擎耀《AK47少女愛的迫降》《AK47少女之拂曉出擊》:槍枝、制服與少女
陳擎耀《AK47少女之拂曉出擊》
我為這個作品下了與《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同樣的註解:火車要如何帶我們前往,端看我們如何選擇我們的命運。藝術家運用壓克力顏料在巨大的長型畫布上創作,用古典寫實的技法,畫出一群少女身穿學校制服,拿著旗幟揮舞,手持槍枝和砲彈,集體朝著右方奔馳而去。有些人物的表情與姿勢相當滑稽,有人跌倒、有人露出裙底風光,也有人表情猙獰,絲毫不見所謂「少女」的世俗形象。在另外三幅的圓狀圖畫中,少女們亦乘著降落傘。仔細一看,槍枝上的圖案甚至暗藏玄機,貼上了極權政府的領袖人像。
陳擎耀《AK47少女愛的迫降》
陳擎耀《AK47少女之拂曉出擊》
如此荒謬、誇張又違和感強烈的內容,究竟是想表達什麼?藝術家「挪用」了亞洲文化著名少女團體AKB48(她們通常都身穿制服),將制服類比為軍服,而也將團體名稱改為AK47,暗示著槍枝類別卡拉希尼柯夫自動步槍(俗稱AK-47)。這幾個在現實生活當中應該不可能放在一起的人事物,卻在這幅圖畫中出現了,這些被「陌生化」的東西構成了視覺奇觀,刺激我們原有的認知。少女符號,代表著流行文化與單純的平民;制服符號,象徵著軍事軍隊和軍服的統一性;透過上述兩者的意旨,可以知曉這裡的槍枝符號意味著政宣工具。現今的政府和政黨不再只是透過傳統的報章雜誌、電視廣告或大聲公沿街宣傳自己的理念,在科技威權的當代,政治的力量借助著流行文化和社群媒介,隱隱約約、在民眾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成為了規訓的武器。舉較為極端的例子便是中國的流行文化在這些年也成為了臺灣本地青少年的娛樂,而在這些流行文化當中潛藏著「語言置換」的問題(例如「影片」變成「視頻」),也就是所謂的文統與紅色滲透。
在這些看似乎詼諧和嘲弄的圖像創作,實際上是批判政府醜陋的「隱喻」。隨著時間的演進、科技的革新、權力的鬥爭,火車不斷地循著未知的軌道跑動,會帶我們到遙遠的地方,而我們要如何掌控我們的命運?時間一直在往前走,歷史也一直不斷地累積,有些聲音和正義的真實卻會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裡,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所存有的記憶,尋找那些能夠引導到正確軌道上的記憶。

總結:想像與實踐

這兩個展覽,都反映了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到底何謂藝術呢?在電影的類型分別裡,我們會認為「藝術電影」通常與商業片區隔,是不容易理解、艱澀難懂的電影內容。必須承認的是,若沒有像策展的展覽介紹,一般人確實無法快速清楚得知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然而,個體的生命經驗,每個人都有所差異,藝術作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根據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定相似。在藝術、影像、觀看之間,在這個想像與實踐的過程當中,觀眾如何詮釋、如何解構又重組的結果,所獲得的,都是屬於自己的珍寶。
最後,想分享我在當時拍攝《日響》上傳社群軟體的畫面。而隔天發限時動態的時候,是去新竹縣寶山水庫看雙子座流星雨的照片——兩個圖像恰好完美地、幾乎不太痕跡地連結了起來,彷彿這個藝術裝置是顆在宇宙中漂浮的星球。這或許也能稱作一種透過媒體媒介的藝術展品吧。
[1]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多重展覽介紹〉,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E5%AE%87%E5%AE%99%E5%A4%9A%E9%87%8D,2022年1月12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