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之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現代中文漢字裡所謂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講法,漢字文化古代幾乎沒有這種講法,因爲古代的「中國」就相當於「京師」、「天子都城」、「天子位」、「朝廷」、「天朝」、「中央政府」甚至是「聯邦總部」、「帝國總部」、「聯合國總部」之類,如果不在朝廷或京城裡上班工作的話,怎麼敢隨便自稱是「京師」或「中國」來的人呢?那在古代可能是大逆不道的!……就連大清帝國時期也沒有這種講法,可能是清末民初有些古典文學造詣不高的革命黨人搞錯了「中國」的意義纔遺誤至今。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所以,我們去翻一翻漢字古書就知道,爲什麼古人很少自稱是「中國人」?……因爲自稱「中國人」可能就意味著你是在朝廷上班的公務人員,就像現在的公務員也不會常常主動到處跟別人說「我是中央政府機關的公務人員哦!」。


P.S.1. 漢字「中國」的意義:

《欽定大清會典》之《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記載「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可知漢字「中國」一詞在大清帝國的公文中就相當於「朝廷」之意,也就是類似現代國家的「中央政府」或「政府」。此外,若是在有別於秦朝的中央極權體制之封國體制時期或王國聯邦體制時期,如周朝、漢朝、晉朝等等,「中國」一詞實質上甚至帶有串聯意義的「聯邦政府」或「聯合國總部」之意。

China 是一個地理名稱,古代早期也許是指「秦地」或「篆地」(漢字「篆」發音「持兖切」,以反切式發音即接近 chian 而與 China 的 Chin 發音相近,所以早期 Chinese ㄧ字即可能也有「篆之說言」或「秦之說言」的意思),到了大清帝國時期可能就成了「清地」之意,但「中國」應是不等同於 China 之意。

還記得「中華民國」(ROC) 之國父孫文的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吧!……這聽在當時還活著的清朝遺民耳中會是另一種意思「和平,奮鬥,救朝廷」,是不是語意不詳呢?……那他們會覺得你孫文搞國民革命是在玩假的嗎?還是在搞笑呢?……也許就是因爲這樣的錯誤觀念之宣傳,當時又有什麼「袁世凱稱帝」等的朝廷復辟運動,也就是民國時期以後「中國」一詞的意思是非常混亂的,也許當時與大清帝國曾經有邦交的外國政府都看傻眼了,而現在自然搞得更混亂。

所以,若要正本清源,現在只有在官方文件中廢除漢字「中國」此一誤用於國家名稱或地理名稱的字眼會比較保險,並且涉及古漢字文化及歷史事蹟的所有現代教科書也必須恢復古籍中的「中國」一詞的古典定義為「朝廷」、「京師」、「天子位」、「天子都」、「天朝」之類,而且千萬別將 China 與「中國」二者的意思混淆在一塊,否則就連古代的漢文書籍典章都會看不懂而導致觀念時空的大混亂。

也就是說,漢字「中國」一名根本不是地名也不是國家名稱,而是「統治機關」或「中央會所」的一個代名詞式的泛稱,源自周王朝聯邦時期代表「中央朝廷」或「天子朝廷」意即代表「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甚至是當時漢字文化之「聯合國總部」的一個政治術語,也是「首都地區」、「京城」、「京師」之類的別稱 (P.S.《詩經.民勞.註》記載「中國,京師也。」)

也許讀者會質疑,漢字史書中的唐朝不就是在當時的京師、首都或天子都城「長安」(今之「西安」) 為 Christianity (救世者的道義;救主的道義;救星教;大果櫐教古漢譯「景教」,今漢譯「基督教」) 建了個「大秦寺」,又設了個「大秦景教中國碑」嗎?……那「中國」應該算是地名吧!…… 然而,這個歷史事蹟的重點應該是:「大秦景教中國碑」設立的地點在長安,而長安是唐朝當時的京師、首都、天子位或天子都的所在城市,所以碑文纔會說是「中國碑」(意通「京師碑」、「首都碑」、「天子都碑」之類)。

而且,既然「中國」一詞在古代又意通「京師」、「朝廷」或「天朝」之意,那麼「大秦景教中國碑」之所以要特別在石碑刻上「中國碑」三個字,可能就是出於對宗教活動特別寬容的唐朝或唐帝國 (或「唐宗國」) 之朝廷的特別認證和加以保護的動機,以免這些從「大秦國」地區遠來傳教的宗教人士及其傳教設施被一些極端排外思想的地方勢力或幫派份子假借保家愛國的名義加以任意迫害及破壞。(P.S. 其中「大秦國」在古漢字文化裡意指 Roman Empire - 人民帝之辱邑、人民帝國,但其中 Roman 一名也能橋接於漢字「大秦」,即 Roman = 人one3禾人 = 人一三禾人 = 大秦,今中文漢字多轉譯「羅馬帝國」;或者,《後漢書》的作者可能是從「roma = ro.m.a = 人3禾 = 人三禾 = 𡗗禾 = 秦」及「ROMA = 大寫roma = 大秦」兩個橋接式得來的翻譯靈感也說不定。然而,有些現代的漢字戲劇或影集,例如《大秦賦》,將意通 Roman Empire 的漢字「大秦」或「大秦帝國」誤認為漢字文化本身的「秦朝」或「秦帝國」,這是很大的誤會。)


P.S.2. 漢字文化早期沒有「中國人」此一說法,但是却有「中國民」的記載:

古代漢字文化早期雖然沒有「中國人」這種稱呼,但是在周王國聯邦或周王朝聯合國時期却有「中國民」的記載:《尚書·梓材》記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試譯:皇天將梓材付予「中國民」agricult 疆土 of 先王事業。-- 皇天將資材付予「中國民」為耕耘開墾疆土關于先王計畫長遠的事業。)。從發音來看,漢字「民」比較接近 English 的 man 或 men,也就是「中國民」比較類似 Central Court men 的語意而不是 Central Court rén 的語意,也不是 Chinese 或 Zhongguo rén 的語意,而當時的「中國」大約是指周王朝的「京師」(Capital) 或其聯邦總部的所在地區,所以早期的「中國民」即可能是「京師之民」(首都之民)、「皇民」、「天民」、「皇天之民」或包含「周原民」之類的意思。

後世以迄清末民初之前,漢字文化裡有些史書中出現的「中國」一詞又可能意指「內國」之意,即「國內」的同義倒裝詞;「中國人」一詞則又可能意指「國內人」之意,但不是說有某個國家或地理的名稱叫作「中國」。


P.S.3. 大清帝國之《大清國籍條例》裡的「中國人」:

據說公元 1909 年大清帝國滅亡前幾年曾經頒佈《大清國籍條例》(P.S. 但不知此條例的實際作者或發佈者是誰。 #參考 Wikipedia 之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大清國籍條例),其中的用語「中國地方」或意指「內國地方」即「國內地方」的同義倒裝詞,應是意指「(大清帝國朝廷管轄的) 國內地區」(又有點類似中華民國憲法之「固有領土」的講法,不是很明確的疆域概念,可能只是意指「政府固守的一些可能管理得到地方」);「中國人」則意指「國內人」即「(大清帝國管轄的) 國內地區之人民」。因爲,此處「國籍」是指「大清帝國的國籍」,而「大清帝國」並不是「中國」,「中國」一詞只代表「朝廷」這類含意 (P.S.《欽定大清會典》之《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早已明文記載「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所以,此處「中國國籍」應是指「(大清帝國) 朝廷管轄的國內地區之戶籍」,也類似「(大清帝國) 朝廷依法認證之戶籍」的意思,而不是說有一個國家叫作「中國」。


P.S.4.《說苑.奉使》裡的「中國」和「中國人」,兼談失落的秦代體育運動競賽活動項目「棒球」或「壘球」:

《說苑.奉使》裡的「中國」和「中國人」一詞比較容易讓後世讀者感到糊塗,但是仔細辨認其中對話的語意,其中「中國」二字也是「朝廷」之意,而「中國人」則是指「朝廷來的人」:

《說苑.奉使》記載:......。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爲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並起,惟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彊。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以降漢,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復問:「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踦𨄅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於漢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與留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佗送亦千金。陸生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

其中,「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即「到了漢高祖時,天下的朝廷初步得到安定」或「到了漢高祖時,大漢江山的聯合國總部開始穩定下來」。

然後,後面陸賈說「足下中國人」的意思就可能是說「尉佗」(即「尉官趙佗」,前面的「尉」字是趙佗在秦帝國王朝統治集團裡的官銜名稱) 本來是從秦帝國的首都咸陽或朝廷派遣到南海郡平定南越地區的人。

也就是說,「足下中國人」的「足下」一詞意通「閣下」或「您」之類的第二人稱尊稱語,而且還可能有「從高層而下」的意思;後面的「中國人」則是指「朝廷來的人」,也就是類似現在的「中央政府來的人」或「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之類。

爲何說尉佗是從高層而下?……因爲他本來是當時的周秦帝國之「中國統治體系」(即「朝廷連鎖店式的統治系統」) 之曾經平定南越一地的軍官。但是,秦帝國被顛覆或被推翻而亡國之後,尉佗聽聞此事就計畫討伐當時劫秦立漢的漢賊劉邦以圖謀光復秦帝國。(P.S. 此處「南越」不是現在的「越南」或 Vietnam,而是位在今廣東廣西一帶的地區名稱或古國名稱,即大約是秦帝國設置之名為「南海郡」的郡畿地區;但是在秦末漢初天下大亂的期間,趙陀自立為王,將該南越地區轉變成一個獨立於中央朝廷的王國,有點類似大清末民國初的天下大亂期間,有些大清帝國的聯省紛紛宣佈獨立的情節。)

後來,漢帝國的奠基者劉邦 (即後來的「漢高祖」) 想收編尉佗為「南越王」,就派了陸賈帶了印信意圖去説服他放棄反抗、加入漢朝的朝廷統治體系,也就是希望他加盟為「漢朝的朝廷」 (即「漢帝國的中國」) 之擔任統治「南越 Kingdom」的「南越 King」(即「南越王」、「南越國官」、「南越天子」)。

也就是說,漢帝國朝廷實際上是當時漢字文化新成立的一個聯合國總部,所以纔會有這段陸賈遊説尉陀以南越國王的身份加入漢帝國的故事。

所以,後面陸賈提到「中國之人以億計」應是說此時「朝廷倚仗之人民已有上億人之多」。其中「以」字或意通「倚」或「憑」、「倚杖」或「憑仗」,所以此語不是說有一個國家叫作「中國」且此一國家的國民有上億人的意思,因爲當時的聯合國或帝國的國號已經被新成立的王朝統治集團改稱為「漢」。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恐嚇式的假新聞,因爲後世有學者研究指出,秦代末年總人口大約 3600 ~ 4500 萬之間,當時全世界的人口纔是接近二億,而西漢初始的人口則因爲歷經戰亂,反而減少到約 1500 ~ 1800 萬人。

因此,陸賈此一說辭可能就是以虛張聲勢的一種假借人海戰術的心戰概念來欺騙兼威脅秦帝國派駐南部邊疆的遺將尉佗,要他知難而退、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圖謀北伐在中原地區新成立的漢帝國朝廷統治集團。

後來,尉佗回話說「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便是答應了陸賈的遊說,否則後面就不有「大悅陸生」(大大地取悅了陸生) 的描述。因此,後面又提到尉佗接受印信,受到陸賈的「拜王」並且又自己稱臣為漢帝國 (Imperial Hanese 或 Han Empire ,實質上或意通 United Kingdoms of Han) 的加盟王國之「南越王」的職位。(P.S. 此處「拜王」或意通「稱王」,意即可能還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核稱量和調查的手續纔能正式建立與漢朝朝廷的連鎖關係而在漢朝的官職名錄中登記為足以稱職的「南越王」,搞不好還有私人財產和信用信譽調查之類,古代朝廷授職官員的認證辦理手續似乎沒有那麼容易,就算新朝廷纔剛剛建立不久還是一樣嚴格。)

因此,尉佗的回話「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也就是可能意味著「我扶不起『中國』(此處是意指秦帝國的「朝廷」) (或是對中央朝廷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纔在這裡自立為王;現在要讓我待在眾望所歸的『中國』 (此時又意指漢帝國的「朝廷」),有什麼理由不趕快歸順為漢帝國王朝的右外野手呢?」。其中「遽」有「急」、「趕快」之意,「若」字則可能結合「荒野」和「右手」的意像而有「右外野手」的概念。

換句話說,尉陀說的「右外野手」這種概念可能透露出,漢字文化在秦帝國時期搞不好已經有類似「棒球」或「壘球」或 baseball  或「馬球」之類的體育運動競賽活動項目,只是後世在漢字文化圈裡失傳了,卻又在近現代的西方文化圈裡 (主要是在 U.S.A.) 再度復興起來。(有待考古)

不過,這段故事最奇怪的就是,本來是秦朝坐鎮邊疆的軍官尉陀,竟然只憑漢朝特使陸賈的那一番虛張聲勢的騙肖話、也沒有派個 007 情報員北上去實地調查一下實際的狀況,就立刻俯首稱臣地歸順了漢朝。……如果秦朝的末代官員都像他那麼傻,那也難怪秦帝國會在秦始皇離世了以後,滅亡得那麼快啊!……


【附圖:圖爲南越國文化的古文物之一 / 廣西貴港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三足銅案 (編號M1:13) 的底面,據說是由銅鼓改製而成,該墓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 (圖文採編自 Wikipedia)】


#參考.1:《民主與身心靈的健康》之 P.S.4. 漢字古書中的「民」可能意通 man 或 men -- https://vocus.cc/BridgeWords/5c7f0906fd897800016ea121

#參考.2:〈中國之謎 -- 一個撲朔和空糊的專有名詞「中國」(A puzzled and confused proper-noun "中國")〉--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5ca376b9fd897800011b3fc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羅聖爾-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04
講跳脫是很好聽,其實可能是脫線!
「中國」兩個字已經跳脫原初意思,在中文上很常見,很多詞「原本」意思跟「現代」的意思不同很多。
avatar-img
羅聖爾的沙龍 / LS. Salon / LSSL
76會員
1.3K內容數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2024/10/08
古漢字文化之「中國」的位置,可能會隨著天下政經網路的發展及變化而跟著遷移或再定位,而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亦即,銘文此處的「中國」一詞不是地理名稱、也不是國家名稱,它其實是一個代表「天下政經網路中心」且意通古漢字「京師」的政治術語。……
Thumbnail
2024/10/08
古漢字文化之「中國」的位置,可能會隨著天下政經網路的發展及變化而跟著遷移或再定位,而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亦即,銘文此處的「中國」一詞不是地理名稱、也不是國家名稱,它其實是一個代表「天下政經網路中心」且意通古漢字「京師」的政治術語。……
Thumbnail
2024/02/27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2024/02/27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2021/11/17
若是參考古代字書《說文解字》對於漢字「篆」的音韻記載「持兖切」(按反切式發音來唸,也就是「持兖」兩字唸若 China 的 Chin 之發音方式),也許採用這個純粹音韻式的表達來轉譯 China 一名為「持兖地」或「持兖邑」,可能會是比較中性、同時又能擺脫歧視與否之爭議的措詞之一。……
Thumbnail
2021/11/17
若是參考古代字書《說文解字》對於漢字「篆」的音韻記載「持兖切」(按反切式發音來唸,也就是「持兖」兩字唸若 China 的 Chin 之發音方式),也許採用這個純粹音韻式的表達來轉譯 China 一名為「持兖地」或「持兖邑」,可能會是比較中性、同時又能擺脫歧視與否之爭議的措詞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重讀〈思考的盲點系列 002: 「中國」與「中國人」之辨義〉一文 [這裡],總有點「言不及義」的感覺,故以本文補充。 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代號,「中國」一詞最早由 ❙梁啟超❙ 提出,時為1901年,出處為他的〈中國史敘論〉。❙梁啟超❙ 模仿 ❙歐洲❙ 史的劃分方式,將自創的「中國民族」的歷史設為
Thumbnail
重讀〈思考的盲點系列 002: 「中國」與「中國人」之辨義〉一文 [這裡],總有點「言不及義」的感覺,故以本文補充。 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代號,「中國」一詞最早由 ❙梁啟超❙ 提出,時為1901年,出處為他的〈中國史敘論〉。❙梁啟超❙ 模仿 ❙歐洲❙ 史的劃分方式,將自創的「中國民族」的歷史設為
Thumbnail
今日的「中國」和「中國人」成為統稱,上下兩三千年的土地﹑人和歷史都因利成便地成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囊中物﹔尤其在「中國的固有領土」﹑「我們都是中國人」不絕於耳的今天。 「中國」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個詞的語源含義從來都離不開「居中之地」之意,基本上與「中土」、「中原」、「中州」等詞同義,都屬地域
Thumbnail
今日的「中國」和「中國人」成為統稱,上下兩三千年的土地﹑人和歷史都因利成便地成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囊中物﹔尤其在「中國的固有領土」﹑「我們都是中國人」不絕於耳的今天。 「中國」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個詞的語源含義從來都離不開「居中之地」之意,基本上與「中土」、「中原」、「中州」等詞同義,都屬地域
Thumbnail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站標:讀《如水赴壑》──名為民族國家史的「中國」故事)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769 熟知的人都知道我不太買新書,曾被反問:「那你自己出書還要別人買哦。」但是我並不是完全不買新書,而是會挑那些我迫不及待想閱讀,以及透過消費這行動支持的
Thumbnail
(站標:讀《如水赴壑》──名為民族國家史的「中國」故事)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769 熟知的人都知道我不太買新書,曾被反問:「那你自己出書還要別人買哦。」但是我並不是完全不買新書,而是會挑那些我迫不及待想閱讀,以及透過消費這行動支持的
Thumbnail
世界上有所謂四大文明古國(註1) , 而今除中國文明仍然一脈相承, 至今依然存在, 其他三或四個古文明早已消失。中國文明之所以能永續流傳, 有諸多原因, 非本文所能容納, 但其中一項就是中國歷史講究「法統」。 (註1) 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 如果把希臘算上, 則是五大文明
Thumbnail
世界上有所謂四大文明古國(註1) , 而今除中國文明仍然一脈相承, 至今依然存在, 其他三或四個古文明早已消失。中國文明之所以能永續流傳, 有諸多原因, 非本文所能容納, 但其中一項就是中國歷史講究「法統」。 (註1) 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 如果把希臘算上, 則是五大文明
Thumbnail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瞭解「中國」一詞的由來, 較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献應是《詩、大雅、民勞》篇中提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從上下文意看, 都只是指一個地方, 何況「國」字的結構是一個「口」加一個「或」, 也是指一個地域而言, 都不指今天所謂的國家, 這是不可否認的
Thumbnail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瞭解「中國」一詞的由來, 較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献應是《詩、大雅、民勞》篇中提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從上下文意看, 都只是指一個地方, 何況「國」字的結構是一個「口」加一個「或」, 也是指一個地域而言, 都不指今天所謂的國家, 這是不可否認的
Thumbnail
「中國」自古就不是 China 的意思,而是類似「中都」、「中京」、「京城」、「首都」、「中央政府」之類,或意通 central court、central core、capital、capital government、central government、goverment 之類。......
Thumbnail
「中國」自古就不是 China 的意思,而是類似「中都」、「中京」、「京城」、「首都」、「中央政府」之類,或意通 central court、central core、capital、capital government、central government、goverment 之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