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有餘辯證不足的軟體小更新|《LAB3.14:動物的無限循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文 / 陳悉

節目名稱:《LAB3.14:動物的無限循環》
演出單位:三缺一劇團
演出場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觀賞場次:2022.09.16 (五) 19:30

節目開端,七位演員一一出場,描述自己是什麼動物,並直接向觀眾講解「動物轉化」和三缺一劇團Lab計畫沿革。接著說明此作品由劇團演員與三位特邀創作者共同發展,產生三段表演〈蛇帶〉、〈Zoo〉及〈孤獨的敘事者〉,表演與表演之間將以動物轉化練習串接。



〈蛇帶〉

編創|黃凱臨
演員|陳顥仁、陳瑞祥、唐芝妍、林筠喬
節目文案|一段深層恐懼的變形記:是恐懼著蛇,還是蛇映照出了恐懼?(本作品改編自京極夏彥《百鬼夜行-陽》一書中的《蛇帶》)

一名日本女子害怕所有蛇狀的東西,怕蛇、怕繩、怕皮帶、怕和服的帶子。他尋找「蛇恐」的根源,最後想起童年陰影中自己曾經是一條蛇。

表演者之間互為演員與歌隊,不斷翻新排列組合。全場語言節制得當,「肉身」濃度極高,「人」身為動物的一肢、一節逐格變化。寫實與非寫實表演交融,四位年輕演員的肢體與聲音,在精心編排之下,自成一個暗黑生態系。



〈Zoo〉

編創|余彥芳
演員|賀湘儀、杜逸帆
節目文案|一場親密關係的動物性角力:是擁抱還是勒斃?是親吻還是吞噬?

整場親密關係雙人舞中,無語言,僅用肢體、人聲與日常聲響建構。性、性欲、求愛是最重要的元素,穿插爭吵、和解、甜蜜、平淡與自在。兩位演員來回丟接有趣且有效,於是每刻他們各自是哪種動物已不重要。幾個段落刻意重複但略有變化,非常精緻。生活細瑣片段的轉換節奏得宜,豪不拖沓,除了歸功於表導清晰處理,燈光設計簡潔俐落也幫了大忙。

不過,大約在明確貓狗出現以後,我不禁感到乏味,冒出「怎麼還沒結束」的想法。前面兩位演員的互動層層演變,後段卻少有驚喜,僅以不同的動作或動物意象,表現差不多的兩人世界,推進不足,相當可惜。



〈孤獨的敘事者〉

編創|王宇光
共創演員|魏雋展
節目文案|一趟智人的旅程:我們如何自詡為萬物之靈?

演員身穿黑色西裝與白色襯衫登場,臺詞講述一大串動物與人類歷史,猶如美國影集《生活大爆炸》(𝘛𝘩𝘦 𝘉𝘪𝘨 𝘉𝘢𝘯𝘨 𝘛𝘩𝘦𝘰𝘳𝘺) 的主題曲——加拿大樂團 Barenaked Ladies “The History of Everything” ——配上其高速蒙太奇畫面。後來,智人幹掉了其他動物,於是智人的對手只剩下智人,文明演進,戰爭與和平此起彼落。尾聲拋出海量關於歷史、社會、科技、人權議題的字句(仰望星空的人、被當作物品販賣的非洲人、排隊領槍的烏克蘭人、在棉花田工作的新疆人等等),最後演員走下舞臺,走入觀眾席,在階梯上坐下,望向舞臺。

它像一場身體性張力十足卻內容空洞的TED演講或蘋果新品發表會,只見智人稱霸的老生常談及針對智人的檢討。智人之間生存競爭、演化是大自然消長的一部分,其它動物也各有其社會性。然而智人和其它動物的共通性、智人社會性與其它動物社會性之異同,作品並未談及。這場不著邊際的演說內容與形式皆流俗,對於節目文案的提問「我們如何自詡為萬物之靈」,沒有明確論述。也許提問是反詰句,創作以流俗諷刺現代人類,可是從演出本身,我沒有感受到這個意圖。

不過表演是好看的。表演者的才能與技藝無庸置疑,無奈娛樂效果搶盡風頭,欠缺深度辯證。原本高度期待的壓軸表演,反而是我無動於衷的炫技單人秀。



《LAB3.14:動物的無限循環》三段表演之中,〈蛇帶〉憑藉既有文本之根基,故事性最強,創作紮實有力,拳拳到肉。「Lab3.14」,比起「動物的無限循環」,更接近軟體小更新之過渡版本編號。期待下一個大更新後的作品,Lab4,或Labπ。

註:圓周率π是「無限不循環小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消費型文青的沙龍
13會員
42內容數
從劇場出發的文化生活消費指喃,興趣使然的線上雜誌。2022年10月創刊,目標是刺激藝文消費,活絡文化產業經濟(好像政見?),意即幫助消費者把錢變成喜歡的東西、生產者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形成正向循環。不定期任性出刊,每期內容包含〖當期觀點〗、〖有靈魂迴響〗、〖無差別工商〗、〖大好き工商〗及其它。
2023/04/23
光是源源不絕、出手闊綽的場景,就令人錯覺不是現實。超乎常人的特技身體能力, 和視覺效果強烈的物件,在觀眾眼前造起了超現實主義的夢。
Thumbnail
2023/04/23
光是源源不絕、出手闊綽的場景,就令人錯覺不是現實。超乎常人的特技身體能力, 和視覺效果強烈的物件,在觀眾眼前造起了超現實主義的夢。
Thumbnail
2023/04/12
情節以日治時期的臺灣,三名女子相識共謀展開,他們創造一個有如魔術秀的搶匪形象:死後還魂的廖添丁的續命扮演。
Thumbnail
2023/04/12
情節以日治時期的臺灣,三名女子相識共謀展開,他們創造一個有如魔術秀的搶匪形象:死後還魂的廖添丁的續命扮演。
Thumbnail
2023/04/09
知名臺劇《華燈初上》授權改編沉浸式作品,票房不如預期。適逢「家聲場」,於是前往體驗演出並觀察劇場新興粉絲文化。
Thumbnail
2023/04/09
知名臺劇《華燈初上》授權改編沉浸式作品,票房不如預期。適逢「家聲場」,於是前往體驗演出並觀察劇場新興粉絲文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左思右想,輾轉反覆,經歷無數次千千百百回合的糾結。 終於,決定還是要報這門課 什麼課呢? 「給所有人的表演課」。
Thumbnail
左思右想,輾轉反覆,經歷無數次千千百百回合的糾結。 終於,決定還是要報這門課 什麼課呢? 「給所有人的表演課」。
Thumbnail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22年的最新作品《搞砸的那一天》,是以網路上滿佈的社會新聞為素材出發,探討當代人在看似喧囂的生活中,所感受的孤獨與困境。本劇演出以社會上定義的「魯蛇」一族為描繪對象,八段故事中的八個角色,在他們人生最「阿砸」、徹底被宣告失敗的那個時刻,被切片放大成本劇演出所呈現出的魔幻時刻。
Thumbnail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22年的最新作品《搞砸的那一天》,是以網路上滿佈的社會新聞為素材出發,探討當代人在看似喧囂的生活中,所感受的孤獨與困境。本劇演出以社會上定義的「魯蛇」一族為描繪對象,八段故事中的八個角色,在他們人生最「阿砸」、徹底被宣告失敗的那個時刻,被切片放大成本劇演出所呈現出的魔幻時刻。
Thumbnail
動物有時總是比較單純一點,看世界黑白分明。 他只是很在乎你的心;因為他很愛你。
Thumbnail
動物有時總是比較單純一點,看世界黑白分明。 他只是很在乎你的心;因為他很愛你。
Thumbnail
  因緣際會,在一場講座中遇見了充滿熱情的創作者,除了創作令我印象深刻外,作品背後的緣由與意涵也帶給我許多反思。老實說,一剛開始看到講座主題,我並沒有覺得很有興趣,畢竟在學校的研習,很多時候都是照本宣科,念一大堆的ppt,然後大家各做各的事,結束後簽退鳥獸散。所以好像沒有什麼好期待的。
Thumbnail
  因緣際會,在一場講座中遇見了充滿熱情的創作者,除了創作令我印象深刻外,作品背後的緣由與意涵也帶給我許多反思。老實說,一剛開始看到講座主題,我並沒有覺得很有興趣,畢竟在學校的研習,很多時候都是照本宣科,念一大堆的ppt,然後大家各做各的事,結束後簽退鳥獸散。所以好像沒有什麼好期待的。
Thumbnail
演員一一出場,描述自己是什麼動物,並向觀眾講解「動物轉化」和「Lab計畫」沿革。此作與三位特邀創作者共同發展出〈蛇帶〉、〈Zoo〉及〈孤獨的敘事者〉三段表演,段落之間以動物轉化練習串接⋯⋯
Thumbnail
演員一一出場,描述自己是什麼動物,並向觀眾講解「動物轉化」和「Lab計畫」沿革。此作與三位特邀創作者共同發展出〈蛇帶〉、〈Zoo〉及〈孤獨的敘事者〉三段表演,段落之間以動物轉化練習串接⋯⋯
Thumbnail
我們不想讓作品只是意識的魁儡,我要怎麼突破自己的邊界?思考「想要擺脫卻還是待在其中」的情境,是邊界感最明顯的時刻,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邊緣之外的「無緣」。所以,能夠交疊的,已經是我們透過他人而抵達的邊境,因為和他人相遇,使我們有能力透過理解而發生轉變。
Thumbnail
我們不想讓作品只是意識的魁儡,我要怎麼突破自己的邊界?思考「想要擺脫卻還是待在其中」的情境,是邊界感最明顯的時刻,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邊緣之外的「無緣」。所以,能夠交疊的,已經是我們透過他人而抵達的邊境,因為和他人相遇,使我們有能力透過理解而發生轉變。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選手,專項是自己的人生。」 來賓介紹👏👏👏 -- 陳履歡:《困獸》的導演 -- 陳敏伶:2022新點子實驗場行銷 🏹《劇場狂粉的日常》每週準時與您在空中相會~(*๓´╰╯`๓)♡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選手,專項是自己的人生。」 來賓介紹👏👏👏 -- 陳履歡:《困獸》的導演 -- 陳敏伶:2022新點子實驗場行銷 🏹《劇場狂粉的日常》每週準時與您在空中相會~(*๓´╰╯`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