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學歷真的重要嗎?

這點說起來相當微妙,在台灣已經大學生滿街跑的時代,我為了踏進媒體產業,攻讀了私校有名的新聞系碩班,花費很長時間念書,中間一度休學又復學後,將論文努力擠出來,最後口委讓我畢業了。確實我是因為學歷有幸進到四大報之一工作,我還記得面試我的主管曾當面說,「我也是世新畢業的」,當時我很開心直接叫「學姊好!」
當時畢業出社會的我已是一個老青年(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至今我仍舊經常對職涯感到徬徨,甚至懷疑自己幹嘛讀研究所。
出社會後我很少特別提起大學讀什麼,就讀哪所學校,因為發現出社會更重要的不就是能做好事情,看得懂人情世故、讀空氣;工作能力爆表,你很87,或是衰小遇到弄你的主管或同事,每天生不如死。
出社會幾年後,也曾有過被他人揶揄我唸研究所也沒多厲害這點,內心當然也知道自己實績經驗不足,本身就新聞學術出身,所以這種話就當耳邊風,不足之處就自己努力補足。
最近很具爭議性的高虹安招開記者會時說,「我高虹安今天從小到大,北一女台大不說,我們師大也是榜首進去,台大是斐陶斐,學術成績第一名畢業,我們今天不是像什麼中華大學夜間部,然後才要去做台大的這個碩士的灌水」
讀完著實讓人不舒服,這不就是經典的學歷比較嗎?也許是自己很不會念書,在升學主義、考試至上的台灣教育體系中,早就看清楚自己能力不足,總是考不上最想要的學校,也就是平凡庸才,第一次認知到這點當然心情不好受,不過隨著歲數增長,也似乎找到建立自信、調適自我的方式。
接連這波北市議員苗博雅的評論讓我特別有共鳴,以下摘用幾段
摘錄一
「我們能入學,並不因為我們的品格特別高尚,也不因為我們是一群特別好的人。
純粹只是因為我們比較會考試。
而我們都很清楚,考試的分數高低,跟人的品質是否優秀,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畸形的考試主義,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差不多的運氣。」
摘錄二
「你可以選擇成為體制的擁護者,繼續複製、強化學歷主義。
你也可以選擇不一樣的路。」
摘錄三
認知到自己的成功是個人努力、他人幫助、和一些運氣的綜合成果,帶來適當的謙遜,消除過多的自滿,並不困難。
一點點的付出,並不困難。
而這是我們能給曾經投資過菁英教育的納稅人,最基本的回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