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教育中追求正確答案的影響

當初寫過一篇探討相關問題,最後到了結尾,我寫道「追求正確答案」跟「開放式討論」各有利弊,結果馬上有人留言說「所以你還是沒說追求正確答案是好是壞啊?」我認為自己沒有在那個當下提出什麼意見,就是想留下一個開放式結論供大家思考,不是只提供個人看法跟結論而已。
之所以我會想把這件事挖出來老調重談,是因為工作上討論到“有可能”要帶更硬的大學生工作坊。
(2022年追記:上述的工作坊已經結束,我在疫情中帶完一個月從台灣來的學生這篇應該可以再寫一系列文章了)

教育能帶來階級翻轉?

人的價值觀建立,深層部分大概都要往幼年教育去追溯,年幼教育跟環境影響打了底,才有後面高等教育繼續建立專業技能跟人生志向,所以當我們又年教育灌輸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社會上最屌的就是醫生律師“、”不賺錢讀書有什麼用“等等觀念時,後面再做些什麼,想要扭轉這些在腦中根深蒂固的世界觀就很難。
就算我現在已經脫離學生很久,知道扭轉階級什麼東西根本是屁話(一般人的努力頂多就是在原本的階級裡往上一點,真的能突破只是極少數天選之人,不是通則),但是那些事還是用比較扭曲的方式在我腦中形成一些不健全的想法。
在這有分贏家輸家的體制中,家長認為教育是投資,小孩讀不好書沒辦法賺大錢就投資失敗;而小孩則是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認同感,我們的社會永遠把鎂光燈打在少數成功者身上,然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台灣社會。
要有一個人翻轉,勢必有另外絕大多數人當墊背,但是絕大多數人才能構成社會欸?那這些絕大多數沒翻轉的人出了社會要去哪裡找自我認同?庸庸碌碌過一輩子嗎?前陣子有個剛滿三十的朋友問我覺得什麼是成功?我當時回答「經濟跟精神狀態都很舒適,面對任何身份地位的朋友都可以保持平等的態度,那就成功了」講歸講,我個人離成功大概還有一段到死都彌補不了的距離。
這就是家庭教育帶給我的「你不會唸書,不會賺錢就是個輸家,你對這個家族來說就是個投資失敗的產品」所以我這輩子直到真的脫離這想法為止,都要背著輸家的十字架往前走。
這些就是追求階級翻轉跟正確答案的教育體制帶來的副產物。
我只要努力讀書,就可以賺大錢、開名車、住豪宅、娶正妹,所以當我現在這些後果,都可以追溯到以前沒有好好讀書、沒有好好努力。似乎大家出生,順著父母安排、社會認同的道路往前,就會有一條康莊大道在眼前,而順著這條道路成功的人,也無可厚非成為了代言人,那大多數失敗或是平庸的人呢? 大多數人不知道他們在哪裡。
圖片摘錄自“提問的設計/安齋勇樹,塩賴隆之”跟本文沒什麼絕對關係只是想放個圖片
圖片摘錄自“提問的設計/安齋勇樹,塩賴隆之” 跟本文沒什麼絕對關係只是想放個圖片

被正確答案思考影響的社會

當這種世界觀被灌輸在大家腦海中,我們在潛意識中開始相信世界上問題都有唯一解的時候,問題才真正開始。看看網路上所有社會問題討論的風氣,程度越低淪為互相謾罵的、高知識份子互尬的,時不時就會呈現一種「我比較懂,跟我意見不同的就是白癡」的風向,加上各種側翼不明究理的酸文跟漫畫,再加點網軍,對這種風向更加推波助瀾。
之前我曾經寫過,對任何事都毫不留情批評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無情。大家堅信自己是對的,其他人都是愚蠢的,或是說會有那些被認為愚蠢的行為出現,一定帶著某些”錯誤“。
這樣對立的風向其實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思考跟行動。

代工國家思維也沒有錯

我必須要先說,以金錢來衡量,代工國家思維沒有不好,那就是一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想法,永遠在追求複製跟更好的商業模式。
但用在個人生涯規劃上可能就會有些問題。
品牌公司追求的是卓越跟創造新的價值,而代工廠則是追求利益跟效率。在上過創業工作坊之後就更容易看出這兩者間的差異,創業者跟員工的差異、發展中國家跟先進國家的差異。首先想要追求卓越跟超越要背負的代價太多,沒有一定的社會資本經不起這樣消耗。失敗了999次可能才成功一次,那請問失敗999次的成本跟時間誰要來負擔?
而代工倒是比較好懂,我們追求效率,追求專業,能最快賺最多錢的就是正確答案,永遠都有對跟錯、贏家跟輸家,以企業來說全球知名的代工廠跟知名品牌廠大家應該都比我熟悉,就不舉例了。
回到剛剛生涯規劃那題來說,要是我們把正確答案思維、還有追求利益最大化思維套在自己身上,某些情況下就會很痛苦。以公司來說,也許有利益跟數據來衡量經營方針,但以個人來說常常卻不是這麼回事。訓練容錯度、勇於接受各種意見、勇於挑戰,才有機會找出自己人生的核心價值。
當然我是說要是沒辦法在賺錢上找到自己價值的平凡人啦,人生勝利組的各位請左轉。
凡人們要是人生不順利可以跟我一樣去看看海,加賀有山有海歡迎大家來玩

在教學上投資”錯誤“

在教學環境裡,很容易營造出「老師是對的」「老師會提供答案」這樣的環境。
以考試來說確實是這樣沒錯,老師負責解題,提供答案,讓我們足以應付考試。但現實中大部分問題卻不是,所有問題都牽扯著利益結構跟複雜的人際關係,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就算有,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也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內被推翻。
像這次疫情,就用很暴力的方式把大家苦心建構許久的國際社會系統整個掀了。
這時候雖然社會上很多互助跟良善的一面都讓人感動,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也一如往常在因為疫苗、防疫、紓困等等在各處發表批判性的言論。但我覺得這也沒有不好,畢竟這次疫情攸關性命,政府作為讓人罵的發洩對象也是個工作,但另一方面對於討論政策時大家所用的語氣,跟表達的方式就讓人不慎滿意了。
拿疫情來討論範圍太大,也太容易有情緒,我下面帶另外兩個例子。

海洋堂的投資”錯誤“

大家投資股票一定會投能賺錢的,但要是這支股票不賺錢,你願意投資他多久?這件事是我在紀錄片上看到的。有玩日本玩具扭蛋的,應該多少聽過海洋堂這間公司,他們做的扭蛋跟模型精緻度一直在玩家中享有高評價。
而海洋堂有名的動物系列,更是他們的招牌。
各種生物,從昆蟲爬蟲一直到哺乳類,都成為細緻的扭蛋,結合各種主題,更讓人看了會心一笑。但大家知道嗎?海洋堂那個擅長創作生物的原型師,以前作品在以動畫漫畫為主的市場中完全賣不掉。但是老闆看中他的才能,就這樣在公司裡以一般員工的待遇聘了他好幾年(詳細我忘記是幾年了),某一天遇到一個契機,好像是水族館還是哪個單位的案子,讓他的作品被看到,就這樣人氣大爆發。
我當初在看電視的時候,覺得那個原型師無疑是潛力股,但是老闆願意投資這樣的人多久?在公司裡他跟其他人間的地位怎麼辦?很多事想想真是令人佩服。但這也要回到公司營業額跟經營面的角度來看,公司有賺,才有辦法投資,但是賺了錢要投資,還是買那台閃閃發光的超跑,都還是取決於看老闆怎麼想。
最後這件事也只能成敗論英雄,老闆投資那個原型師,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買了超跑、房子或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無疑當下一定是爽到,不過海洋堂的那個決定,現在也是讓我很欽佩。

PLUS KAGA的教學現場

另一個例子之前好像也寫過。事情發生在為期一週的超高壓工作坊PLUS KAGA提案演練前一天晚上。眼看不通日文的愛徒,被日本壞學姊不斷逼迫,從台灣遠道而來參觀的老師’護子心切“(欸?)忍不住把學生拉到旁邊”提示“了自己的解答。
這件事細節其實可以帶出幾個問題點供大家思考。
首先是學生怎麼看待「學姊跟日本老師的問題跟質疑」。
要是以我們慣性思維的話,大概都會覺得別人問我們問題,他心中就是有一個正確答案,或至少有個”好球帶“,答案偏離太遠就不對。但在工作坊過程中,學姊跟老師的發言其實只是開啟對話的契機,討論完之後還是希望學生自己決定。若這時候學生誤會老師是要自己回答正確答案,就會陷入無止盡的鬼打牆,被逼到晚邊打電腦邊以淚洗面的日本學生也不是沒有,更何況台灣學生還有語言障礙,中間隔個翻譯大概更痛苦....順帶一提我當翻譯也很痛苦.....根本負面情緒夾心餅乾中間那個餡。
其次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立場的轉變」
當學生總算頓悟到學姊跟老師只是希望跟自己討論,期待自己能從提案動機、觀察方到法說出完整論述的時候,才會真正開始豁然開朗,但那過程是痛苦的。這痛苦我也體驗過,任期第一年我夾在組織跟地方政府間,很努力去摸索兩方的平衡點,跟他們所要求的正確答案,但後來才發現他們要的是專案負責人的主體性。
不過這件事跟學生提案又不一樣,畢竟我們是有報告要寫,結果是要被審視的,所以在學生時代能有機會學習什麼是思考主體性,我覺得非常可貴。

結語:保持中立引導思考的困難

在引導了那麼多堂以後,我覺得最難的是”中立的發表自己意見“。當我誇獎了某個學員,就表示其他學員不好,但是想要真心找到一些地方誇獎每個學員,又很困難。而每次我發言,就引導師的立場來說,在講每件事的時候多少就會帶著個人好惡,而每個好惡又會影響學員的個人意識,為了極力避開這些事,每次我一場工作坊下來都覺得會減壽。
畢竟開口酸人的講話方式都跟了我一輩子。
嚴重到什麼程度?
同樣是在小學朋友的動態下留言,別人留「好棒喔!以妳為榮!」本人就會回「謝謝!好想趕快跟妳分享我的喜悅」之類的。我複製貼上,她就會回「為什麼你說一樣的話卻完全不覺得在誇獎我」心好累w不過她真的很懂我ww
話題拉回工作坊,想要引導學員們說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答案“這條路還很漫長,教育這件事很困難,直到現在我也覺得自己才剛開始在受教育而已,這篇文章獻給在各種教學上努力的人們,無論你是老師、上司、長輩,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打造更好的環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