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什麼是紫砂壺?

1. 什麼是紫砂?
紫砂,是宜興的特色礦產,主要結構有石英、黏土、雲母、赤鐵礦,泥料性質特殊,具透氣性、石英容易成形、黏土有利於雕塑的特質,故造就了茶人喜愛的紫砂壺。
紫砂開採在1955年七月之前,都是個體戶透過人工露天方式開採,開採位置均位於礦源表面;在1955年七月之後,當地政府成立了「宜興採礦公司」,接收了所有的開採礦井與宕口,之後均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統一管理開採,同時也進入了現代化機械開採階段,採深度礦源開採。
1958年成立的紫砂工藝廠,泥料均統一由宜興採礦公司提供,因此紫砂工藝廠所使用的泥料均有一致性,哪一批泥料使用於哪個年代,幾乎都是固定的,故也具有斷代性。
1997年宜興紫砂一廠,結束官方經營。
2. 紫砂名詞?
(1) 泥料:
紫砂又稱為「五色土」,因為礦料色彩豐富,具有多種不同的天然色澤,基本上分為「紫泥」、「紅泥」與「本山綠泥」三種原礦,再由其向下細分。
紫泥:
清水泥 - 最原始的紫砂泥料
黑星土 - 大約1976~1985官方用料,屬拼配泥的一種,帶有些許黃色及黑色砂點,也是最早期的拼配泥。
年糕土 - 於80年代初期短暫性存在的泥料,發色介於清水泥與紅泥之間,泥性重,不適合作大壺。
特拼紫泥 - 於1980年代中後期產生,因為清水泥變化少,故加入少量氧化物(氧化錳)來增加泥色,添加量約在千分之一以內。
內紫外紅 - 中國人愛紅色,便在胚體為紫泥的壺上塗上紅泥漿。
其它 - 底槽青、白麻子紫泥、紅棕紫泥、天青泥、青灰泥、黑青泥、鐵砂紫泥、嫩紫泥等。
紅泥(朱泥):
小紅泥 - 1960-70年代工藝所用的紅泥統稱小紅泥,大多產於趙莊山與川埠,發色偏紅橙,於70年代後期短缺。
本山紅泥 - 1980年代初期因趙莊山紅泥產量不足,進而開採黃龍山紅泥礦,但發色不如小紅泥,會添加紅鐵粉增色。
其它 - 大紅袍、紫朱泥、金黃朱泥、小媒窯朱泥、趙莊朱泥、石紅朱泥、石黃朱泥等。
綠泥:
本山綠泥 - 是黃龍山紫砂原礦泥料的一種,數量稀少,泥質細緻,變異性大,不易成壺,燒製困難,且在使用後極易有吐黑的現象,故多做化妝土之用。
綠泥 - 在本山綠泥中加入少量氧化鈷產生特別發色的樣貌。
段泥:
本山段泥 – 又稱團泥,是紫泥與綠泥的共生礦,夾在紫泥層中,透氣性佳,不過也容易吐黑,且產量少。
降坡泥:
降坡泥 - 是宜興丁蜀鎮修建陶都路時,穿越黃龍山與青龍山之間開挖時發現的共生礦,是特殊的多色澤陶土,發色性為橘紅色帶黃色或紫色顆料。
(2) 器型:
紫砂壺基本上分3種,幾何型、自然型、筋紋型。
幾何型 - 又稱光貨,分為圓器與方器二種,掇球、水平、仿古、井欄等,就是圓器造型。
四方、六方、傳爐等就是方器代表。
自然型 - 又稱花貨,也是分二種,一種是將某對象演變成壺的形狀,例如南瓜壺、柿扁壺等。
另一種是以幾何型做底,加入雕刻或透雕方式的一種形象裝飾,例如報春,梅型、竹節等。
筋紋型 - 以筋紋與筋紋之間的變型為主,例如菊花、瓜果樣式。
(3) 燒製:
(1) 大至上分四種,電窯、推板窯、煤氣窯、柴燒。
(2) 燒製的溫度高低也會影響泥料的成色。
3. 如何選擇?
造型/實用:
(1) 口蓋設計合理,茶葉進出方便。
(2) 端拿要順手。
(3) 出水順蝪。
(4) 試水,透氣性是否明顯,且遇熱水顏色會較深。
材質:
(1) 泥料要天然。
(2) 手感,壺身是否異常粗糙或光滑。
(3) 色澤是否過度暗淡或過度鮮豔。
工藝/品味:
(1) 適合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