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靈長類動物:具有社交的天性與趨避風險的基因。
無動機行為
不是所有行為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是一般意義下『滿足需求』的動機,就是想要追求自己沒有或需要的東西。
普遍的動機原理被視為『因應coping』而非『表現expression』。
正面表述[成熟、成長、自我實現]
負面表述 [從眾、階級、趨避風險]
口述:可能可以理解為一種本能,為了生存。
1.互惠原理:知恩豈能不報?反而被商人利用當成牟利的手段。
- 為什麼超市總喜歡提供免費的「試用」體驗、「試吃」?
2.承諾和ㄧ致原理:當我們作出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就會立刻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ㄧ致。我們會設法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3.社會認同原理 : 在判斷何者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這麼做是有道理的。
4.喜好原理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輕易地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可是令人感到吃驚是有些甚至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經常利用這個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 為什麼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會每天銷售額能超過二百五十萬美元?
5.權威原理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6.稀有性原理:東西越稀少越有吸引力。機會越少,價值似乎就越高,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