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那麼善良? ─ 利他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What motivates prosocial behavior? 什麼促使了利他行為?」 ─
在神經科學中的社會情緒領域 (social emotion, 指的是那些因受到外在他人行為、思想等影響而產生的情緒) 是個相當重要,且應用價值相當高的題目,畢竟,我們不僅想知道為何我們能夠有同理心、共感能力,我們也想知道它們是如何促使利他行為的。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只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們的動力來源為何?其背後生理機制為何?為何有些人相當利它的同時有些人卻極度自私?這些問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究中,也是對社會有極大影響的題目,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維持與運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 ─ 「目前我們對利他行為有多少了解?」

我懂你,但不代表我要幫助你

當前這部分的研究還在初步階段,研究利他行為的科學家們會利用電腦模型 (如fMRI) 去看腦區的活動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也就是還在觀測行為階段,未探討到較細部的生理、基因層面。
若大家看過先前我們介紹同理心、關懷心的文章,應該會合理地去推論他們與利他行為具有很高的關連性,甚至具有因果關係,沒錯,科學家們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在實際觀測後,如同先前文章「sympathy? empathy? compassion?你能做到哪個程度?」所述,我們發現它們能激活的腦區雖然有部分重疊,但卻沒有想像中的高,這是否代表著「理解與感受對方的情緒」與「利他行為」應該視為2件事情?

我要懂你,才能幫助你

不過雖然了解對方不代表就要幫助他,但是在做出利他行為前,「了解對方」的能力及過程是必須要有的,否則我不知道對方現在需不需要幫助?相要什麼幫助?等等,或許就是因此,它們之間才回有腦區重疊,就如同先前所提,當前假說認為 ─ 「共感對方的負面情緒後所產生的難受與顧慮感,可能是促使利他行為的因素之一」,又或者舉以下2個例子:
  1. 有實驗發現,心智解讀功能 (mentalizing, 理解自己或他人心理狀況的能力) 啟動時,內側前額葉皮質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的活動可以有效預測利他席行為的發生,請注意,是在心智解讀功能啟動時。
  2. 另外也有實驗發現,共感 (affect sharing) 相關腦區的活動,有可以有效預測利他行為的產生。

不幫你,我會良心不安;幫你,我會感到快樂

假設上段提到的假說是正確的,這股共感帶來的顧忌感真的能促使利他行為的產生,這也不會是「What motivates prosocial behavior?」的唯一解答,至少,我們當前知道大腦還有另外一個機制 ─ 「獎勵機制」。
有閱讀我們文章的朋友們想必已經對獎勵機制不陌生,先前我們於介紹「糖成癮」的文章中有對此機制進行過介紹,沒錯!有趣的事情是「利他行為也會激活獎勵系統」,根據過去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到2件事情:
  1. 共感負面情緒時,痛苦相關的腦區會因利他行為而減弱活動度。
  2. 做出利他行為時,激活的腦區包含了獎賞系統。
第1點代表了幫助他人時,能減輕共感負面情緒時帶來的痛苦,解除心中的顧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會良心不安」;第2點則代表了,正如同我們因為吃糖會快樂而吃糖,我們也會因為幫助他人能感到快樂而持續行善,也就是真正生理上的「你快樂、我就快樂」。
所以當前科學家們認為:大腦至少藉由這2個機制,一個是減輕痛苦,一個是增加快樂,來督促我們幫助他人,做出利他行為,不過這2個假說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增加可信度,另外,也不要忽略了還有其他機制的可能性。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

Lamm, C., Rütgen, M., & Wagner, I. C. (2017). Imaging empathy and prosocial emotions. Neuroscience Letters. doi:10.1016/j.neulet.2017.06.0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知道同理心不是天生的嗎?你知道同理心的神經機制嗎?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是一項難度更高,更為寶貴的東西。 此主題中,我們並不是要再重新解釋一次empathy和sympathy的不同,畢竟相信大家也早知道了, 我們將會更會更深入地去探討同理心的神經機制,以及其相關研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家可能都聽過sympathy (同情) 及empathy (同理),但大家知道還有以個比empathy更好的compassion (關懷) 嗎?這3個的差別在哪呢?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大家可能都聽過sympathy (同情) 及empathy (同理),但大家知道還有以個比empathy更好的compassion (關懷) 嗎?這3個的差別在哪呢?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利他是一種行為哲學,強調在行動中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本文介紹了利他的意義、益處、實踐方法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利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Thumbnail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施益民研究大腦科學,他說,「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他更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升起,大腦中有一個區塊的血流量和含氧量會明顯提升產生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讓人感覺到幸福跟快樂。那個區域就是「慈悲利他區」。然而,同一個區域,也會被自私自利、焦慮、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利他是一種行為哲學,強調在行動中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本文介紹了利他的意義、益處、實踐方法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利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Thumbnail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施益民研究大腦科學,他說,「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他更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升起,大腦中有一個區塊的血流量和含氧量會明顯提升產生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讓人感覺到幸福跟快樂。那個區域就是「慈悲利他區」。然而,同一個區域,也會被自私自利、焦慮、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