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那麼善良? ─ 利他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What motivates prosocial behavior? 什麼促使了利他行為?」 ─

在神經科學中的社會情緒領域 (social emotion, 指的是那些因受到外在他人行為、思想等影響而產生的情緒) 是個相當重要,且應用價值相當高的題目,畢竟,我們不僅想知道為何我們能夠有同理心、共感能力,我們也想知道它們是如何促使利他行為的。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只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們的動力來源為何?其背後生理機制為何?為何有些人相當利它的同時有些人卻極度自私?這些問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究中,也是對社會有極大影響的題目,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維持與運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 ─ 「目前我們對利他行為有多少了解?」

raw-image

我懂你,但不代表我要幫助你

當前這部分的研究還在初步階段,研究利他行為的科學家們會利用電腦模型 (如fMRI) 去看腦區的活動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也就是還在觀測行為階段,未探討到較細部的生理、基因層面。

若大家看過先前我們介紹同理心、關懷心的文章,應該會合理地去推論他們與利他行為具有很高的關連性,甚至具有因果關係,沒錯,科學家們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在實際觀測後,如同先前文章「sympathy? empathy? compassion?你能做到哪個程度?」所述,我們發現它們能激活的腦區雖然有部分重疊,但卻沒有想像中的高,這是否代表著「理解與感受對方的情緒」與「利他行為」應該視為2件事情?

我要懂你,才能幫助你

不過雖然了解對方不代表就要幫助他,但是在做出利他行為前,「了解對方」的能力及過程是必須要有的,否則我不知道對方現在需不需要幫助?相要什麼幫助?等等,或許就是因此,它們之間才回有腦區重疊,就如同先前所提,當前假說認為 ─ 「共感對方的負面情緒後所產生的難受與顧慮感,可能是促使利他行為的因素之一」,又或者舉以下2個例子:

  1. 有實驗發現,心智解讀功能 (mentalizing, 理解自己或他人心理狀況的能力) 啟動時,內側前額葉皮質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的活動可以有效預測利他席行為的發生,請注意,是在心智解讀功能啟動時。
  2. 另外也有實驗發現,共感 (affect sharing) 相關腦區的活動,有可以有效預測利他行為的產生。

不幫你,我會良心不安;幫你,我會感到快樂

假設上段提到的假說是正確的,這股共感帶來的顧忌感真的能促使利他行為的產生,這也不會是「What motivates prosocial behavior?」的唯一解答,至少,我們當前知道大腦還有另外一個機制 ─ 「獎勵機制」。

有閱讀我們文章的朋友們想必已經對獎勵機制不陌生,先前我們於介紹「糖成癮」的文章中有對此機制進行過介紹,沒錯!有趣的事情是「利他行為也會激活獎勵系統」,根據過去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到2件事情:

  1. 共感負面情緒時,痛苦相關的腦區會因利他行為而減弱活動度。
  2. 做出利他行為時,激活的腦區包含了獎賞系統。

第1點代表了幫助他人時,能減輕共感負面情緒時帶來的痛苦,解除心中的顧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會良心不安」;第2點則代表了,正如同我們因為吃糖會快樂而吃糖,我們也會因為幫助他人能感到快樂而持續行善,也就是真正生理上的「你快樂、我就快樂」。

所以當前科學家們認為:大腦至少藉由這2個機制,一個是減輕痛苦,一個是增加快樂,來督促我們幫助他人,做出利他行為,不過這2個假說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增加可信度,另外,也不要忽略了還有其他機制的可能性。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

Lamm, C., Rütgen, M., & Wagner, I. C. (2017). Imaging empathy and prosocial emotions. Neuroscience Letters. doi:10.1016/j.neulet.2017.06.0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EMA Café 希瑪科學咖啡館的沙龍
25會員
77內容數
你知道同理心不是天生的嗎?你知道同理心的神經機制嗎?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是一項難度更高,更為寶貴的東西。 此主題中,我們並不是要再重新解釋一次empathy和sympathy的不同,畢竟相信大家也早知道了, 我們將會更會更深入地去探討同理心的神經機制,以及其相關研究。
2021/12/04
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同理心)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2021/12/04
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同理心)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2021/11/23
「學習同理是靈長類專屬的特權嗎?」,可能有養寵物的朋友會發現,有時候我們難過時,我們的寵物似乎能察覺到,這是我們的錯覺嗎?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如果我們花夠多的時間陪牠們,牠們很可能是真得能理解我們的情緒的(當然我們也能讀懂牠的情緒),相當有趣吧?讓我們於文章內細談。
Thumbnail
2021/11/23
「學習同理是靈長類專屬的特權嗎?」,可能有養寵物的朋友會發現,有時候我們難過時,我們的寵物似乎能察覺到,這是我們的錯覺嗎?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如果我們花夠多的時間陪牠們,牠們很可能是真得能理解我們的情緒的(當然我們也能讀懂牠的情緒),相當有趣吧?讓我們於文章內細談。
Thumbnail
2021/11/20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
Thumbnail
2021/11/20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Thumbnail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Thumbnail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Thumbnail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Thumbnail
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在人類社會被視為最高道德,因此這些人的存在勾起了科學家的好奇心:「為什麼?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比他人更加利他?是什麼讓他們變得與常人不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Abigail Marsh正是研究此議題的社會神經心理學家,她從生理的觀點切入此主題。
Thumbnail
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在人類社會被視為最高道德,因此這些人的存在勾起了科學家的好奇心:「為什麼?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比他人更加利他?是什麼讓他們變得與常人不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Abigail Marsh正是研究此議題的社會神經心理學家,她從生理的觀點切入此主題。
Thumbnail
無動機行為 不是所有行為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是一般意義下『滿足需求』的動機,就是想要追求自己沒有或需要的東西。 普遍的動機原理被視為『因應coping』而非『表現expression』。 正面表述[成熟、成長、自我實現] 負面表述 [從眾、階級、趨避風險] 口述:可能可以理解為一種本能,為了生
Thumbnail
無動機行為 不是所有行為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是一般意義下『滿足需求』的動機,就是想要追求自己沒有或需要的東西。 普遍的動機原理被視為『因應coping』而非『表現expression』。 正面表述[成熟、成長、自我實現] 負面表述 [從眾、階級、趨避風險] 口述:可能可以理解為一種本能,為了生
Thumbnail
我覺得同理他人其實是一種利己的行為。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在同理他人的時候帶著「別人應該要同理回來」的預期,認為「我花了那麼多心思在了解你,你卻一點都不在乎我」,但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
Thumbnail
我覺得同理他人其實是一種利己的行為。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在同理他人的時候帶著「別人應該要同理回來」的預期,認為「我花了那麼多心思在了解你,你卻一點都不在乎我」,但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
Thumbnail
就像會兇的狗,其實內心很受傷,想要保護自己的地盤,就像那些想要欺負弱小的人,其實內心很脆弱,霸凌別人的人,表面上說是好玩,但內心其實想要有人懂他們的心,並且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支持他們,拉持他們一把,幫他們說話,內心並不壞,只是調皮了點,而真正只要用「對」方法,壞人其實都可以變成「好人」。
Thumbnail
就像會兇的狗,其實內心很受傷,想要保護自己的地盤,就像那些想要欺負弱小的人,其實內心很脆弱,霸凌別人的人,表面上說是好玩,但內心其實想要有人懂他們的心,並且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支持他們,拉持他們一把,幫他們說話,內心並不壞,只是調皮了點,而真正只要用「對」方法,壞人其實都可以變成「好人」。
Thumbnail
「心存感激」的基因,可能伴隨著某些缺點,使得「忘恩負義」的基因還有存在價值。人類大腦特質沒有絕對的好壞,每種特質我們最好都要有些瞭解。
Thumbnail
「心存感激」的基因,可能伴隨著某些缺點,使得「忘恩負義」的基因還有存在價值。人類大腦特質沒有絕對的好壞,每種特質我們最好都要有些瞭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