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關於借貸投資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是一位醫師朋友經過2018下跌之後的心得,因為本來放在公開論壇的實名審核非公開區,所以全文我不公開。原文發表於2018年12月18號。
如果在2008年有100萬在股票市場,就算有經歷過2008到2009的金融海嘯的話,那麼愛文忙果本人是"有"的。所以當年2018年美股的修正、美股表現最差的那個12月,我是相當平順的就通過了,而且那一次的修正,我反而還發現我其實可以容忍更大的下跌風險,因此2019年初,我把股債ETF配置的比重從股六債四改為股三債七,很歡樂的吃到的預防性降息之後的那一段上漲獲利。
每個投資人歷經同一次的事件,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想法,因為年紀不一樣、投資經歷不一樣、本金數量不一樣、每月的現金流入數目不一樣、持有股票不一樣、槓桿不一樣、現金比例不一樣......總而言之,沒有任何一個投資人是相同的!
老實說,我很喜歡這種下跌的情況。上漲的時候,沒有人不開心的,但就像巴菲特常說的: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沒有穿褲子。金融市場的下跌,除了會教會你很多事情外,還能夠讓你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和認識市場。那款款關於如何面對熊市的述說,上個世紀和這個世紀的投資經典中老早就有列出來,但你必須用自身的經驗去體會,才能把這些教訓刻在血液中。
又或者對於市場各種天馬行空的幻想和過度膨脹的自信,也會在實務中得到驗證或教訓,就像有時太得意忘形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用單手握方向盤,然後某日一樣這麼做,卻發生了小擦撞,以後就會盡量乖乖兩手都抓在方向盤上。比如說,我去年底買了大概一萬美元的俄國天然氣公司,今年三月就嚐到苦果了,我學到了折價的ADR,自有它會折價的道理,以後盡可能不要再接觸這類資產。(BTW,台積電的ADR美股代號TSM,和母股2330比起來通常是溢價的)
只有這些下跌與修正,才能讓投資人變得更完整。共勉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8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寫給年薪百萬的你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0會員
73內容數
我幫自己取了一個新的名字, 以後就用這個名字發表文章啦!! 在Facebook寫作已經超過3年, 想要更系統化的整理一下自己過去的文字. 這些文字多半是關於理財和投資的, 沒有甚麼大道理,就是一個平凡的年薪百萬上班族的十年累積里程. 如果有年薪百萬 , 歡迎進來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文忙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醫師的工作是治療病人,而病人對醫生計劃的看法並不十分相關。Jay Katz 博士在他的《醫患之間的寂靜世界》一書中寫道: 醫生認為他們有義務照顧患者的身體和情感需求,並根據自己的權威這樣做,而無需與患者就需要做出的決定進行協商。患者也有權與他們的醫生分擔決策負擔的想法從來都不是
投資股票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是知識?經驗?還是技術?我認為這些都不對。 我的答案是: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經常保持冷靜判斷的能力,或者是說「心理素質」。 投資股票當然一定會涉及金錢。凡是涉及金錢之事,有時就會變得無法冷靜地行動,就連賭博也是如此。 即使是避險基金及券商等法人大戶,擁有最頂尖
美國時間9/22日,聯準會公布了新的利率決策,升息三碼 (75bp),符合預期,但這場會議帶來更重要的意外是:點陣圖終點利率 (terminal rate) 高點「大幅上移」,且在 FOMC 內部形成共識。 此次 Fed 釋出的點陣圖顯示: 預計至 2022 年底,19 位委員中,有 9 位委員預
高收入工作,甚至高收入專業,都不再可靠,因為傳統的工作職缺消失的越來越快了,能保住自己工作的勞工越來越少,如果我們看懂這段趨勢,就可以看出一個徵兆:過去的工作型態正在逐漸消逝。 技能則是你會做的事情。硬技能是諸如能夠打字或整理文件之類的,而軟技能會像“良好的溝通者”一樣模糊不清。軟技能通常比硬技能更
一群投資人在金融市場進行競爭,就肯定會有很厲害的人出現,當然也會出現輸家。但在競賽一開始,都不會有人確定自己一定會慘輸給其他投資人,反而是對著贏錢有著高度的期盼,因此主動投資才會是一個這麼令人著迷的領域。 當然啦!如果一個不明究裡的散戶,看到那種重壓賺到大錢的股神,就會羨慕、嫉妒,或有各種複雜的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醫師的工作是治療病人,而病人對醫生計劃的看法並不十分相關。Jay Katz 博士在他的《醫患之間的寂靜世界》一書中寫道: 醫生認為他們有義務照顧患者的身體和情感需求,並根據自己的權威這樣做,而無需與患者就需要做出的決定進行協商。患者也有權與他們的醫生分擔決策負擔的想法從來都不是
投資股票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是知識?經驗?還是技術?我認為這些都不對。 我的答案是: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經常保持冷靜判斷的能力,或者是說「心理素質」。 投資股票當然一定會涉及金錢。凡是涉及金錢之事,有時就會變得無法冷靜地行動,就連賭博也是如此。 即使是避險基金及券商等法人大戶,擁有最頂尖
美國時間9/22日,聯準會公布了新的利率決策,升息三碼 (75bp),符合預期,但這場會議帶來更重要的意外是:點陣圖終點利率 (terminal rate) 高點「大幅上移」,且在 FOMC 內部形成共識。 此次 Fed 釋出的點陣圖顯示: 預計至 2022 年底,19 位委員中,有 9 位委員預
高收入工作,甚至高收入專業,都不再可靠,因為傳統的工作職缺消失的越來越快了,能保住自己工作的勞工越來越少,如果我們看懂這段趨勢,就可以看出一個徵兆:過去的工作型態正在逐漸消逝。 技能則是你會做的事情。硬技能是諸如能夠打字或整理文件之類的,而軟技能會像“良好的溝通者”一樣模糊不清。軟技能通常比硬技能更
一群投資人在金融市場進行競爭,就肯定會有很厲害的人出現,當然也會出現輸家。但在競賽一開始,都不會有人確定自己一定會慘輸給其他投資人,反而是對著贏錢有著高度的期盼,因此主動投資才會是一個這麼令人著迷的領域。 當然啦!如果一個不明究裡的散戶,看到那種重壓賺到大錢的股神,就會羨慕、嫉妒,或有各種複雜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
Thumbnail
從第一次投資開始,經歷多次市場教訓,直到尋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的歷程。 從選錯投資型保單、到風險無上限的選擇權賣方、再到投資組合及程式交易的成功。 文章也分享了簡單的週K策略,鼓勵新手投資者穩健操作,降低風險。
Thumbnail
這幾天相信許多人雖然身在辦公室,但心可以能以隨著史上最大的大盤跌幅而死在股市裡,筆者早在數周前,早就已經對於整個市場一片樂觀向好的態度: 咖啡廳裡面隨處可聽的到高談闊論的股友... 目不識丁的媽媽滿口投資經,為帳上獲利沾沾自喜... 少年股神紛紛橫空出世... 最有印象的是在銀行辦貸款時,跟銀行承辦
Thumbnail
台股2024/8/5崩跌重挫1807.21點,台積電盤中甚至罕見觸及跌停,終場收盤指數19830.88點,跌幅8.35%,同創跌點和跌幅歷史最高,並跌破半年線。 不論是台股或美股,8月絕對是讓手中有持股的投資人不好睡覺的一個月。 有人會說:「打折好時機,要逢低買進!」,又有人會說:「不要抄底,不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長達快一年半的漲勢,在最近有一點消退。隱約之間有嗅到熊市來臨的味道。也因此最近比較少聽到某某某買了什麼飆股賺了 XXX 萬的傳言。在街頭巷尾對於股票熱絡的討論也開始減少。但離降溫還真的有一段的時間,若真的要等到降溫的話,台股的成交量應該要下到3000 億以下,而股市得先降溫,才會升溫。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本文分享股癌Podcast中的投資見解與想法,包括槓桿調整、輝達晶片系列解析及其市場影響。文章探討了日圓匯率變動作為市場槓桿狀態的指標,並對輝達B100、B200和B102晶片的技術特點和市場定位進行了詳細分析,以及HGX架構的氣冷技術的潛在利多也成為焦點。
Thumbnail
## 開槓桿投資?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投資是一門藝術,開槓桿更是一場心跳加速的冒險。身為一位資深的投資者,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槓桿投資上的經驗與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我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風險至上」,因為我實在不想讓這十年的努力化為烏有。投資是細水長流的事,沒必要為了一時衝動押上身家。
我在投資上面開啟槓桿,是在2021年10月開始,剛開始的第一筆槓桿就是信用貸款,當時我才剛進公司第三個月,和之前的股友聊到,他是靠著信用貸款在投資,透過他的介紹,我也去做了槓桿投資。 其實信用貸款是最初階的槓桿投資,只要你所在的公司是全台灣前百大,銀行借給你的利率都不會太差,當然本身條件也有關
Thumbnail
從2022年七月入金第一筆元大台灣50正2起,目前投入時間為22個月,慢慢見證了股市由空頭轉為多頭氛圍,第一筆投入00631L當時股價為104元,最低點跌到73元,最高點漲到217元(2024年5月)。我採取每個月都投入的方式進行(為了規避回調風險與心理耐受程度)。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
Thumbnail
從第一次投資開始,經歷多次市場教訓,直到尋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的歷程。 從選錯投資型保單、到風險無上限的選擇權賣方、再到投資組合及程式交易的成功。 文章也分享了簡單的週K策略,鼓勵新手投資者穩健操作,降低風險。
Thumbnail
這幾天相信許多人雖然身在辦公室,但心可以能以隨著史上最大的大盤跌幅而死在股市裡,筆者早在數周前,早就已經對於整個市場一片樂觀向好的態度: 咖啡廳裡面隨處可聽的到高談闊論的股友... 目不識丁的媽媽滿口投資經,為帳上獲利沾沾自喜... 少年股神紛紛橫空出世... 最有印象的是在銀行辦貸款時,跟銀行承辦
Thumbnail
台股2024/8/5崩跌重挫1807.21點,台積電盤中甚至罕見觸及跌停,終場收盤指數19830.88點,跌幅8.35%,同創跌點和跌幅歷史最高,並跌破半年線。 不論是台股或美股,8月絕對是讓手中有持股的投資人不好睡覺的一個月。 有人會說:「打折好時機,要逢低買進!」,又有人會說:「不要抄底,不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長達快一年半的漲勢,在最近有一點消退。隱約之間有嗅到熊市來臨的味道。也因此最近比較少聽到某某某買了什麼飆股賺了 XXX 萬的傳言。在街頭巷尾對於股票熱絡的討論也開始減少。但離降溫還真的有一段的時間,若真的要等到降溫的話,台股的成交量應該要下到3000 億以下,而股市得先降溫,才會升溫。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本文分享股癌Podcast中的投資見解與想法,包括槓桿調整、輝達晶片系列解析及其市場影響。文章探討了日圓匯率變動作為市場槓桿狀態的指標,並對輝達B100、B200和B102晶片的技術特點和市場定位進行了詳細分析,以及HGX架構的氣冷技術的潛在利多也成為焦點。
Thumbnail
## 開槓桿投資?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投資是一門藝術,開槓桿更是一場心跳加速的冒險。身為一位資深的投資者,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槓桿投資上的經驗與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我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風險至上」,因為我實在不想讓這十年的努力化為烏有。投資是細水長流的事,沒必要為了一時衝動押上身家。
我在投資上面開啟槓桿,是在2021年10月開始,剛開始的第一筆槓桿就是信用貸款,當時我才剛進公司第三個月,和之前的股友聊到,他是靠著信用貸款在投資,透過他的介紹,我也去做了槓桿投資。 其實信用貸款是最初階的槓桿投資,只要你所在的公司是全台灣前百大,銀行借給你的利率都不會太差,當然本身條件也有關
Thumbnail
從2022年七月入金第一筆元大台灣50正2起,目前投入時間為22個月,慢慢見證了股市由空頭轉為多頭氛圍,第一筆投入00631L當時股價為104元,最低點跌到73元,最高點漲到217元(2024年5月)。我採取每個月都投入的方式進行(為了規避回調風險與心理耐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