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060-評析002:虛擬交易04-1/20-中心化的央行、銀行與貨幣

  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卷詞)

央行、銀行,與經濟循環機制及貨幣系統

  央行是台灣境內唯一能合法發行貨幣的機構,它能決定要多發行一些貨幣流入經濟體中,或從經濟體中回收部分鈔票,影響總體經濟的資金多寡。人們之所以能拿央行所發行的的紙幣做交易,主要源自於「信任」,並且被賦予「法償貨幣」(Legal tender)的地位,也就是法定貨幣。   現代金融體系仰賴的是無形財富。這些無形利得要能夠存在,前提是人們「相信」其存在(參051,信用本位),而且,要有一套法律體系確保債權人對於他們貸放出去的財產享有權利。
  央行的一個重要角色,是所有銀行的「最終貸款者」。隨著時代演變,多數國家的貨幣已大多電子化,紙鈔與硬幣只占一國貨幣的一小部分,因此,現代央行在增加貨幣發行時,並不需要真正去「印」鈔票,而只需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債券,或借貸給銀行,就可以「創造」新的貨幣。以我們目前市面的貨幣總量來說,約80%,是來自央行與銀行的這套「信貸」模式;剩餘的20%,才是來自央行的「印鈔」。(註1)   銀行是如何創造貨幣的?舉例來說,甲把100塊現金存進A銀行,A銀行再把其中的80塊貸款給乙,乙又把這80塊存到B銀行,整個經濟體的貨幣,就從100變成了180(註2)。倘若銀行不放款或倒閉,此一貨幣創造的功能就會被影響,連帶貨幣供給也會下降。 PS: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很納悶。覺得怪,就對了;會納悶,就對了。
註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V7wdEX-Mo,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最後瀏覽日:2022年10月10日。 註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oD8F3VMlM,貨幣系統的真相。最後瀏覽日:2022年10月10日。 PS:註1、註2,已是市面上我所見過,介紹我們如今的「經濟模式&貨幣系統」,最為深入淺出的介紹。但對於缺乏經濟學底子的人來說,仍屬艱澀、不易消化的資訊,容易看到頭暈腦脹。

特別補充-為什麼理解經濟模式、貨幣系統,是重要的事?

現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GDP」,其公式為「GDP = C+I+G+NX」 C=Consumption,顧名思義就是一般消費者的花費。 I=Investment,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居住性投資及非居住性型投資。 G=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採購,是政府的總消費與總支出。 NX=Net Export淨出口,也就是總出口貨品價值減掉總進口貨品價值。
  GDP的公式,有什麼問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GDP的公式,「沒有減法」,意思是,無須付出任何代價,違反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所以,環境汙染、氣候暖化的成本,不列入GDP的計算範疇。
  如果,你對於GDP的設計,有像我一樣的困惑、質疑;   如果,你看完註1、註2的影片後,有所感觸,對於「信用本位制」的經濟模式&貨幣系統,有像我一樣的困惑、質疑。
  或許,你就能理解,為什麼「Web3.0」會主張「去中心化」。   或許,你就能理解,2008年,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到底在講什麼東西。相比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的發明;實則,我認為,《比特幣白皮書》更像是一份「政治宣言」、一份「鼓吹革命的協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