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導播學三十六講之1
俗話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疑地,小人物雜誌的創刊精神與這句俗諺,大概相去不遠吧? 然而,現今的社會分工精細,職業類別林林總總,何止三萬六千行。年輕人在找到合於個人未來發展的專業志向之前,常不免在職場叢林之外眼花撩亂,逡巡迷途。像我這樣幸運,從小就很想當個電視節目導播,長大確實能夠得遂所願的人,可能少之又少吧?
台灣有多少位電視導播? 這好像沒有正式的統計數字,大概不過上百位吧? 這些電視導播之中,若是再減去新聞、體育和購物台,其中嫺熟音樂、綜藝、戲劇節目錄製技術的導播,可能不超過幾十位。因此之故,通常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我總不忘開心地強調自己是在”節目部”任職的導播。
或許是應了「物以稀為貴」這句老話,我最近幾年接到的演講邀約,常圍繞著電視節目導播這個題目而來,從大學教授到高中學生,總希望我說一說:導播是什麼、做什麼?還有,作為一個導播,我學到了什麼? 但演講的邀約者,總希望我除了工作職務的介紹之外,還能夠分享這個工作與人生意義的連結,而且希望我講述時不要專注於技術面,以免淪於枯燥。對於邀約單位的這種期望,一開始,我總覺得很難達成。可是很奇妙,往往不論時間長短,說話告一段落之後,這期望自然就會實現。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小人物雜誌給我的篇幅是一千八百字,我就一路說下去,看看說到字數差不多的時候,是不是就自然出現了這個工作與人生意義的連結?
先說導播是什麼?做什麼?通常,人們之所以不清楚導播是什麼,原因在於沒辦法分辨電視節目多機作業中,導播和導演的不同。
簡單的說,導演的職責在於「確立表演的內容」:他決定了以什麼情緒、在哪個位置、照什麼順序、歌怎麼唱、戲怎麼演…..,這些現場觀眾(如果有的話)可見的表演內容,概由導演負責指導調度。如果,以上的內容,可以只用一、兩部攝影機,剖成或長或短的許多段落,然後慢慢地取景運鏡,個別收音、拍攝,那麼或許就不需要導播參與錄製工作了。譬如說,實景單機拍攝的所謂”偶像劇”,或是歌曲MV。
但是,依節目型態和製作經費來考量,有些演出需要一氣呵成,不容暫停分段,不能調動順序拍攝。那麼,這時候就需要導播出馬了。導播的工作,在於「用好多組攝影和成音裝備,在演出的同時,立即做出取捨與組合」,將實況或演出紀錄下來,甚至直接呈現給(螢光幕前的)觀眾。譬如說,運動賽事、跨年演唱會,或是某些八點檔(長壽)連續劇。總之,沒辦法慢慢地、細分很多段落錄製的節目,就要靠導播解決了。
錄影時,導播有三寶:畫面監看器、視訊切換檯、節目流程表(或腳本)
再來說說身為導播,我學到了什麼?首先,在這個職務上做了越久,我越深刻地體會到「擇定優先順序」的重要。
網路上流傳著一則笑話:” 如果你說一個女大學生晚上去夜總會陪酒,聽起來感覺就不太好,可如果你說一個夜總會小姐白天堅持去大學聽課,就滿滿的正能量了。 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學者,開了個公司,會被鄙視,認為你是個俗氣的斯文敗類。 可是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商人,經商之餘還鑽研學術,別人會肅然起敬,尊稱你為儒商。” 類似的笑話,另外有個精簡版:” 說我想和你一起睡覺,是色狼;說我想和你一起起床,是徐志摩。”
事先排定的拍攝順序,叫做分鏡;等到後製階段再去排列畫面順序,叫做剪輯。導播在拍攝的現場,鮮少有機會做好完整的分鏡。等到一氣呵成地拍攝結束後,剪接師對聲音和畫面,也不會有太多重組順序的運用彈性。所以,在導播的心中,對鏡頭和現場的掌控、對拍攝工作的分配,一定要有合理的先後安排,這樣才將觀眾該看到的內容,依序強調表達出來。
其次,在這個職務上浸淫越久,我越覺得應該要「害怕犯錯」。
好導播一定要夠快,但是,又要像任何高明的賽車手一樣,懂得在過彎的時候,適度地慢下來。在節目進行的同時,好導播要能明快地紀錄交代內容;更好的導播,還要能夠細膩地雕琢堆砌情感。
導播沒有時間慢慢摸索、嚐試,然後再來決定合宜、具有美感、或充滿情緒張力的表達方式。如果可以這樣慢工出細活,那麼乾脆直接改為單機拍攝好了,根本不需要導播參與。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之下,導播要有豐富的經驗來累積果斷的自信。他一定要夠快,才算及格。於是,任何節目的錄影,幾乎都沒有”容錯率”。錯了,就算能重來,那麼進度也拖慢了。更何況,許多直播節目根本無法重來。
錄影是團隊工作,誰都有可能出錯。除非現場大家都知道錯的是誰,否則,「萬般有錯,錯在朕躬」~ 通常最後的結論就是導播不好。當然,汲取錯誤的經驗會讓下次變好。問題是:沒有人想讓不好的導播還有下一次!
說到這兒,差不多一千八百字了。您覺得呢?「導播工作與人生意義的連結」出現了嗎?
原載於2015/1/13 UnBiggie-小人物雜誌 Vo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