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火與餘燼

傳統三合院總會有個灶,用來燒水、蒸粿,甚至是祭祀前煮雞鴨。但添購一個快速爐以後就只剩燒水的功用了,燒的這些水是一部分的飲用水,也是洗澡用的熱水。
幾年前拆掉舊的以後所安裝的新灶
幾年前拆掉舊的以後所安裝的新灶
左邊原本是堆放柴火的空間,右邊原本還有另一個灶
阿公大概每天三四點間就會開始燒熱水,他總覺得傍晚才洗早就太冷了,也就早早開始生火燒水。想想阿公的作息也應該是如此,他總是五六點便起床,簡單洗漱便開始一天的工作,看報、除草、樹木修剪、整理家裡的雜物,他總唸著哪裡哪些事情要做了,直到他不能親力親為之後才唸著讓我們去做完,一早起來忙到下午三四點也完成許多事了,燒了水,洗了澡才會在客廳泡茶。
之前舊的灶
兩個舊的灶好像有不同的作用,但我小時候就只會用左邊那個了。那是一個可以玩火的地方,小時候會這樣想,也就會想幫忙生火,樹葉枯枝報紙亂疊一通,刷了好幾根火柴都點不起來,阿公會唸著把我們亂疊的一一拉出,再好好示範給我們看。後來生火的機會不多,大多是火已經生好,我們一股腦再往裡面塞木頭,烈火熊熊,灶裡的水滾著,木頭或是竹片裡的水分滋滋被逼出來,小鬼在灶前映得臉紅通通。
煙囪也換新的了
晚上換我們洗澡,打了水提進「忽簍間」台語發音應該是來自日語的「風呂」吧,打完水還要添水添柴,不然後面的就不夠用了。進了「風呂」間再加進冷水到適合洗澡的溫度,一臉盆的份量得要斟酌著用,少了還得麻煩外面大人再提熱水,多了的就沖完泡泡之後從頭嘩啦淋下。一坪大的小空間蒸氣氤氳,就算是年節的冬天也能洗得緩呼呼。洗完澡開了門,外面就是廚房,幾位嬸嬸們也準備著晚餐,桌上洗好切好準備下鍋的青菜,水槽旁還泡著的香菇乾,爐子上那鍋竹筍排骨已經滾了氤氳,旁邊炒鍋下了油準備爆香。
幾乎沒什麼變的地方
添了一些輔助的桿子,但幾乎跟童年沒什麼差異,總還是擔心洗澡的時候會有蟑螂或壁虎,甚至後來也在排水口加了機關避免老鼠進入,這裡幾乎還是沒什麼改變。
家裡有幾扇門還有這種玻璃裝飾,一個菱形空間裝上毛玻璃,門邊就是一台大冰箱,也就不太能透光。
菱格玻璃
上面的蓄水塔
蓄水塔下面就是「風呂」或許是連通的設計,有一陣子那隻黃虎斑貓會躲在上面,引不下來,食物都要放在高一點的位置。
神秘的水龍頭
這水龍頭應該連到「風呂」正上方那個蓄水塔的吧,小時候沒有在用的東西了。水龍頭一直在,蓄水塔也一直在。
阿公不再自己燒水之後裝了電熱水器,牆上水龍頭開了就有熱水,以前會怕打進去的熱水不夠,不只沒有氤氳的溫暖感,更怕越洗越冷,甚至「風呂」裡面陸續換了幾台暖爐,就是要在這小空間好好洗個澡。換上的灶不再有小鬼搶著要生火添柴,對面咖啡店看不到煙囪冒煙,新的熱水器也不太有人用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