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給與不給,都是慈悲

    以下文章為一位義工師姐分享:
    今天要分享的,是在「甘霖慈善積德會」審議案件的學習過程。在審議甘霖案件時,一般都滿順利通過,因為提案者通常已經蒐集足夠的資料,大部份的個案,基本生活都因急難因素非常困難,審議要做的,只是同意提案者的金額,或是視情況考慮增加扶助金額。然而,偶爾會出現一些爭議性的案子。
    過去曾經遇過一個案,是案主的父親身體狀況極差,需要大筆醫藥費。案主因為照顧父親無法工作,花盡積蓄,但案主的手足,卻對父親的情形漠不關心。縱使這個個案真的很可憐,但我們不能扶助,因為子女應該善盡扶養父母的責任,不能不顧父母的死活,除非每位子女的生活情況都極為困苦,真的無力負擔,那就另當別論。
    我們不該拿大眾的善心捐款,去為那些不負責任的子女負擔他們父母的醫藥費。若此例一開,以後大家求慈善機構幫忙就好,不須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這樣是不對的,所以該案不予扶助。在這裡也奉勸大家,凡事都是因果相循,自己怎麼對待父母,往後子女也會這樣對待自己,務必善盡扶養父母之責,不要把自己對父母的養育責任,丟給社會來負擔。
    最近審議到一則具爭議的單親、中低收個案。案主原本收入六萬多,要負擔父親安養機構的費用和兩位女兒的生活,因為疫情和確診影響,收入變成三萬多,每個月又有房租一萬多須支付。案父在安養機構的費用,已積欠多月未繳,該案已經其他慈善機構扶助一萬元,再轉介過來本會。
    經過網路的搜尋,我查到個案前六天,才購入非常貴、超過三萬元的奢侈物品。雖然有師兄認為,那是該職業用的生財工具,但因我查到案主已有多個該物品,申請慈善扶助的同時,卻還購買這種額外的奢侈品,代表案主並沒有如她所言,繳不起父親的安養機構費用。即使案主真的缺錢,也可能是因為過度消費,又無存款,而導致金錢透支。
    審議時,有師兄認為:「該案家庭生活條件不差,目前亦無急需救助之時效因素,至於為何會積欠安養中心三個月的費用,是否因個人或疫情因素,希望能再深入了解。若因個人因素導致入不敷出,實非甘霖精神。」另一師姐說:「以前月收入六、七萬,應該會有存款才是,感覺是本身理財出問題,沒有量入為出,才會收入減少就付不出安養機構的費用。」我也提到:「因為疫情而影響收入的家庭比比皆是,若此例一開,類似這樣的案子,恐怕會如雪片般飛來。」甘霖精神是「救急不救窮」,因亂花錢而導致生活陷入困難的人,就不在救助範圍。
    有師兄提出:「案女單親、且獨自扶養就讀國中兩位女兒,需負擔租金,還需照顧在安養院的父親,雖不是完全符合急難救助,但勇於擔起孝親之責,精神可嘉,建議可以慰問金方式進行。」另一位師姐說:「我會從寬認證,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如沒需求,沒有人願意跟人伸手。可思考以慰問金方式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的思考與對話,讓我有許多成長和收穫,分享如下:
    一、包容不同的意見,堅定但不執著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樣,所以才有審議的必要,集合眾人的觀點作決定。我不能自以為是,認為別人的想法都不對,因為每一個人都會依照自己的個性和生活經驗,來討論要不要扶助或扶助多少。
    《六祖壇經》說:「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只要一諍,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就全跑出來了,只是讓修行倒退。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若念念相續不斷,即為繫縛」,就是執著心在作怪,要懂得適時踩煞車,學憨山大師:「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即掃,掃即放過。」
    二、自我反省和修正
    我發現自己在審議個案時,很容易用自我的生活標準去判定是否扶助。舉例來說,當對方住的房子、吃的東西或用的東西比自己好,我就會想:「他都過得比我好,那還需要扶助嗎?」這是「嫉妒心」在作祟,自性要自度,在察覺自己的「不善心」之後,就要特別當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公平、公正,以免因這類的不善心而不公正看待案例。
    另外這案子提醒我,要懂得惜福,不要過度消費,以免耗掉過多福報,遇到急難情況就倒下。最近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一直拼命在看網拍想買衣服,浪費很多時間,明明知道這樣不對,就是無法控制,今天這個個案再次警惕我,要好好存錢,不要亂花錢,以免「錢到用時方恨少」。
    還有師姐提到:「這個案子也讓我想很久,有很多福報都是不知不覺流失的……。」若自己尚有能力照顧雙親,就不應該四處求援,要求公益團體的扶助,因為資源有限,這樣會佔到真的有需求者的名額,有很多事在眼前看來是得利,其實背後失去的更多。幸好無論我們每次審議的結果如何,最後都有佛菩薩把關,佛菩薩高瞻遠矚,看得比我們凡人深遠,訓練我們在審議過程中作判斷和抉擇後,會給出一個定案的金額。
    三、給與不給,都是慈悲
    參與甘霖審議的每位師兄姐都是認真看待每一次的個案,儘管有些個案的確具有爭議性,但最後都能在和平情況下審議完成。有師姐提到:「給予扶助是一種慈悲,不給予扶助也是一種慈悲,大家都是往『為她好』的方面想,就不會出錯。」
    最後有師兄分享:「其實看案件的好處,就是你會覺得自己不是最苦的。」生活再苦,苦笑著也過了,雖然人生苦笑也會過,但我還是選擇不要苦笑,遇到困難,好好請示因果,好好唸經,唸經怎樣都不會比人生挫折苦。其實人生就是來還債的,還完了就好了,只是唸經比較輕鬆,不用被折磨,只要花時間。能唸經還債是大福報啊!我一定要持續唸經啊!
    佛菩薩慈悲開示:「本身得開源節流,省吃儉用,此非急難。」此事就這樣圓滿落幕了。感謝佛菩薩,感謝所有參與甘霖個案審議的師兄姐,以及所有教導我們人生要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個案菩薩們!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分享完畢)
    「牟尼精舍」設立的目的,是讓世人了解因果,進而解開因果,提升自我心性。心性提升了,便會謹記因果的教訓,從此端正自身的身口意,約束自己做人處世謹小慎微,如履薄冰,遵守戒律規範,不讓自己再度重蹈覆轍。「甘霖慈善積德會」的存在,是佛憫眾生,藉著有形的金錢急難扶助,救度世人暫時擺脫目前生活的困境。
    每個人都有一本自己的人生經;有的人經濟富裕,卻身染惡疾、受病痛折磨;有的人婚姻看似幸福,卻背負著傳宗接代的巨大壓力;有的人在外事業有成、呼風喚雨,回到家卻無法平息兩個女人的戰爭;有的人滿腦子創業點子,卻一直遇不到伯樂……。世間事都離不開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緣,如是受」,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生的所有遭遇,皆因過去世的所作所為而來。換句話說,每個人此生都是為了償還因果業債而來,還父母債、還兒女債、還夫妻債、還朋友債……。
    水龍頭壞了是要修理水龍頭,而不是一直拿水桶接水,「因果債,功德還」確實能從源頭解決問題,但唸經消業需要時間,當人處在吃不飽、穿不暖、居不安時,勸人唸經確實緩不濟急。只有暫時拉人離開水深火熱的處境,此時再輔以佛法的關懷,適時的導入因果觀念,世人才有心思體會佛法的力量無所不在,願意更深入了解因果,進而願意好好請示因果,好好唸經化解因果,讓自己跳脫求助無門的困境,生活能越來越好。
    此篇文章不是探討受扶助者的個人心態和消費行為,而是分享參與審議個案的每位師兄姐,大家審慎把關來自各方的善心財,發揮甘霖急難救助、救急不救窮的精神,確實將每一分錢運用在急需救助的人身上。同時也讓每位參與的師兄姐,大家有機會藉由個案反思自己的盲點,提升自己的高度和格局。
    當我們評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總習慣從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出發,然後對未知的人事物進行揣測。習慣了現代生活的便利,就誤認為每個人都跟自己一樣,擁有富足優越的生活條件,但回歸到現實面,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為最基本的三餐溫飽而掙扎,許多人光是為了活著,就已經拚盡全力了。藉著會中大家積極的討論,不論審議後的最終結果如何,凡事隨緣盡力了便沒有遺憾,如文中師姐所說:「給予扶助是一種慈悲,不給予扶助也是一種慈悲,大家都是往『為她好』的方面想,就不會出錯。」
    聖嚴法師說:「佛法的作用,就是要我們心平氣和、面對現象、繼續努力。相信過去,就會相信現在;想到現在,就會想到未來,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一定要有存好心、做好事的觀念,並付諸行動,這是因果的觀念。要相信生死有一定的原因,只要行得正、坐得直,常存慈悲心,多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心裡不擔心,就會得平安。平安,是自己帶給自己的,不是別人給予的。」(引用完畢)
    人生道路上挫折難免,可貴的是,在這一次次的挫折中,您能總結一次次的經驗,不斷往前進。人生因為經歷而發出耀眼的光彩,很多道理懂了,還要確實去做才能獲得成長。創造正向的世界,就從平凡的你我開始,世界終會因你我的善心付出而更美好,如「甘霖慈善積德會」的抬頭詩:「甘霖遍灑久旱地,慈善廣救苦難人,積德積善積福田,利己利人利群生。」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