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動物】其實我們生來不適合民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大腦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導致大腦在面對現代政治的時候,沒辦法像身處在自己的社交圈一樣能自然運作
前陣子參加引書店與台灣青年基金會主辦的「民用小電台」工作坊,是一個導讀政治與經濟相關書籍的培訓活動。
我在這場工作坊裡導讀的書籍,是《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些書中的論點,也歡迎大家收聽引書店的 podcast,最近才剛上架一系列的聽眾導讀集數。
那就開始吧~

民主其實還未實現

這本書想探討的核心問題是:
人類明明是群體動物,我們會傾向形成團體或是政治組織,但很矛盾的是,我們卻又很常做出不合理的政治行為。
統計研究發現,很多不相干的因素,例如如果今天我們最愛的球隊輸掉比賽,或是鯊魚游過來咬人,甚至乾旱等氣候條件,這些執政者根本沒辦法隨意控制的事情,都有可能影響我們要投給誰…
既然選民沒辦法理性做出政治選擇,那不就代表,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其實還沒有實現嗎?
因此作者(瑞克.謝克曼)整合了很多領域的研究,特別是用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告訴我們...
  1. 造成我們在政治上不理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生物本能在現代政治裡特別容易出錯、沒辦法好好運作
  2. 還有,在了解本能為什麼會出錯之後,我們可以怎麼行動,讓民主能夠變得更好。

在進入這本書的論點之前,要先建立的架構

由於這本書的論點多是以人類的心理機制出發,因此我們需要先了解大腦到底有哪些系統。

本能、理性,與監控系統

picture by 補蛋本蛋|這本書的大架構
本能與理性這兩個系統各位應該都有些了解:
本能→ 直覺、情緒反應(「戰或逃」),是與生俱來的系統,較不耗能。
理性→ 有意識的思考,主要是邏輯、計算、分析等活動,比較耗能。
但是,我們並非一直都是靠著本能在反應,也不是隨時都是理性的思考,而在居中負責判斷當下的情境,並切換本能與理性的系統,就是監控系統。它就像是操控鐵軌左右走向的轉轍器,將我們的大腦活動轉向本能(左)或是理性(右)。
以閃車的例子來說,當我們騎車在路上時,看到前面的三寶不打方向燈,頭也不回地就直接往右轉了,(運氣好的話)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以神乎其技的操作閃過三寶,這就是一種本能主導的反應。
而當我們到了目的地,停好車,走在學校或公司裡,這時我們的監控系統(轉轍器)就會想說:現在已經脫離剛剛的險境,可以從本能切換到理性!隨後理性主導,腦中便會開始思考:如果沒有閃好會怎麼樣?後面那台車是不是也很可能會追撞過來?我可能要賠多少?保險公司會幫我出多少?」——這些邏輯分析,就是理性主導的活動。
而這本書的章節就以四種「最主要影響我們政治行為的本能」來分類,這四種分別是…
  1. 好奇心(是這篇文章會分享的)
  2. 察言觀色
  3. 真相(:實事求是、說謊,與看出對方有無說謊)
  4. 同理心

本能為何對現代政治不利?

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單看本能,並沒有好壞,應該要看的是,本能在某種情境下,能不能夠好好的運作。
好奇心來說,我們天生就會想探索未知的事物。那我們內建的好奇心,再加上現代網路的發達,理當來說,我們輕易就能查證事情真相,但是還是有很多選民對政治一知半解(政治冷感)。為什麼明明我們天生就會感到好奇,想去探索,而且人類是群體動物,理當應該會在意這個群體的運作方式,卻會對政治漠不關心?——這是作者第一個帶給我們的問題,而我認為也是開啟後續其他本能之所以在政治沒辦法正常運作的關鍵。

鄧巴數字:150 個人

而針對這個問題,作者以演化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我們大腦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導致我們的生物本能,其實還是設計給 250 萬年前,那些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那我們可以想想,這些以打獵跟採集為生的人類,他們的生活型態最主要的特色是什麼呢?
原始聚落的人數大約就只有 150 個人,差不多就是一個大學演講廳可以容納的人數。
也就是說,比起現代政治這種會影響幾百萬千萬人的規模,我們天生其實更適合待在150個人的組織裡面
這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像是大多數的人,比起關心政治,我們可能更在乎身處的小團體。像是大學系上最近的活動、同學間的感情糾葛。或是像作者提到,商業專家認為一個企業部門最適合的人數,也是150人,超過這個人數,士氣可能就會容易變得低落。
回到前面建立的架構(三大系統:本能、理性、監控),我們的本能,周圍是有一個小圈圈的,這個圈圈代表著:在150個人的範圍內,本能才有辦法好好運作
我們帶著比較適合原始部落的腦袋,我們喜歡面對面相處、討論,但在政治裡,我們幾乎都是接收二手資訊(像是手機、電視的新聞媒體),而不是我們更擅長的親身參與、投入。造成在政治裡,我們的本能沒辦法正常行使,因為它是在我們的圈圈之外的。而好奇心,只是這些(在政治裡失能的)四大本能的其中一種而已。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該這樣擺爛。正因為我們習慣用失調的本能來看政治議題,才更應該試著打破這個習慣,讓自己透過一些方法讓自己的本能是有利於我們判讀政治的,或者切換到更有意識、更理性的角度來看待政治。而這種檢視自己,換一個角度的方式,是一種能力,就像我們其他任何的能力一樣,是可以透過一點一滴的練習來提升的。

民主仍有救… 只要我們願意反求諸己

作者為這本書做的結論是:
雖然我們天生受限於設計給石器時代的大腦,而且也很難像我們面對身邊的人一樣,直接感受政治,讓我們的本能能夠好好發揮。但是除了要求制度上的設計和改良,我們每個選民都能做到的是,要求自己,不讓習慣性的偏見和失調的本能,讓民主走偏。

行動建議:把自己放在能親身參與政治的位置——「套圈圈」、移動我們的「圓」

因為親身參與是我們更擅長的方式,像是在選民大會裡,我們離政治人物的距離夠近,讓政治是在我們本能的小圈圈之內的。而在150人的小圈圈裡面,我們的好奇心、察言觀色、識破謊言的能力以及同理心,都是全開的
這就很像在《獵人(HUNTER×HUNTER)》這部動漫裡,角色們可以運用身上的「氣」,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個圓球狀的空間,稱作「圓」。而在「圓」理面,他們的感知能力極強,一兵一草進入他們的圓之中,他們都能瞬間覺察到。
不過,我們跟獵人不同的地方在於,這些獵人能夠透過訓練,將自己的圓擴大,感知到更遠的範圍;而我們則天生受限於這 150 個人的小圈圈裡。
因此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移動我們的「圓」,好讓政治是在我們的四大本能得以好好運作的範圍之內的

我是補蛋 🍳,這幾天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如果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在底下留言提出!如果有針對寫作上的建議,也都超級歡迎 😳
感謝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妳,祝彼此都能保持開放的心,持續學習、進步,並樂於分享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高中、大學上課的我,常常覺得老師講課好無聊,感覺像讀稿一樣。每次上課最大的目標就是不要睡著… 後來我接觸到國外學習教練(Learning Coach) Justin Sung 的 Youtube 頻道,深深被 Justin 分享的高階學習 (Higher-Order Learning) 感興趣。
在高中、大學上課的我,常常覺得老師講課好無聊,感覺像讀稿一樣。每次上課最大的目標就是不要睡著… 後來我接觸到國外學習教練(Learning Coach) Justin Sung 的 Youtube 頻道,深深被 Justin 分享的高階學習 (Higher-Order Learning) 感興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近期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許多爭議和社會運動。本文將探討人民的訴求、國會規則的漏洞和集會抗議的意義。後半部分將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分析大腦或基因與政治立場的關聯,並思考政治神經學未來的發展。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不用強求所有的敘事、表述、理論都要非常具體明確、有邏輯且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近期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許多爭議和社會運動。本文將探討人民的訴求、國會規則的漏洞和集會抗議的意義。後半部分將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分析大腦或基因與政治立場的關聯,並思考政治神經學未來的發展。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不用強求所有的敘事、表述、理論都要非常具體明確、有邏輯且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