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社會性動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探討的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之中,有許多的想法和行動,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是純粹單純的決定,在社會的許多訊息影響之下,實際上都變得不單純了。

 

  在大眾傳播的宣傳裏頭,我們認定是“直覺“的反應,其實絕大部份都是被政府、以銷售商品為主的企業…等,用刻意的手段,從電視、學校教育、各式媒體傳送出來的訊息,用大量廣告、宣傳的方式,誘使我們在未來的時光裏,做一些決定時能不假思索地做出他們想要我們做出的選擇。

 

  然而,在面對一些極為重大的議題時,人們對於大眾傳播的消息卻是存疑的,也就是說,一些小事情、或與自身不相關的事,人們傾向於不思考就接受的狀態,但要是事情的重要性及嚴重性很高的時候,大部份的人還是會想再多了解一點、再深入研究一點。

 

  在社會認知方面,書中指出人的大腦一般還是喜歡走捷徑的。人們都會選擇性的關注和選擇性的記憶,只要有可能,我們就會盡力尋找捷徑。書中舉出的研究指出,人類是“認知的吝嗇鬼“,我們總是試圖採用簡化複雜問題的戰略(有三種,詳見書內文),這種方便的策略提升了我們作決策的時間,但同樣會產生嚴重的錯誤和偏見

 

  而針這樣的問題,作者深入的研究其成因和解決之道,並製作相關實驗,對人類在個人、團體中產生的行為、反應、思考方式作出了許多面向的研究範例,像是對比效應、先入為主、決策的形成方式、首因效應、印象的形成、刻板化知識…等。還有針對記憶模試的探討,人們對過往記憶的形成,與人們關注不同程度的細節有關,於是在一些心理治療、案件審查時,往往會被詢問者的引導式問句,常常帶出了與事實明顯不符的個人回憶,像是兒時被性侵(根本沒發生過的)、指認重大兇殺案的犯人(因記憶不確實指認錯誤),也因此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書中從數個面向來探討這些人們處在社會中的問題,諸如“從眾“、“自我辯解“、“人類的攻擊性“、“偏見“、“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等,各個章節都是近代社會心理學所不斷地在研究和產生新發現的議題。也就是說,像是書店裏熱門的心理類、透視人性…等的書籍,無不是源自於這些西方專家們研究出來的結晶。

 

  可是在台灣出版過的很多書,卻都是只取其中的一小部份,並加以一些重口味的關鍵字、吸引人的字眼,便可著成一本本的心理學暢銷書。導致一般人在開開心心的看完後,卻沒有辦法簡單的加以實際運用,因為事實上我們根本不了解一些手法其背後的成因,也就無法融會貫通來納為己用。就像武俠小說那些學武之人,只學到了口訣卻沒學到招式,或是只學到了招式卻沒傳到口訣,於臨敵之際,根本就不能派上用場。

 

  這就是我看完本書最大的感嘆,要是閱讀不能持續地向上追求的話,只沉溺於簡單、輕鬆的閱讀形式,就像近年大為流行的輕小說類型,一味地求其“輕“,便無法針對某些人生重要的議題去作深入的探討,遇到因難一點、複雜一點的問題,便要走捷徑、走好走的路線,閱讀的水平自然無法提升上來,大腦的思考模式自然也就處於水準下的狀態,也就是前陣子大前研一先生所說的“低智商時代“

 

  如書中前面所言,人們對於小事傾向於直覺判斷,大事則會尋求正確或更多的資訊來協助決策,但要是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再對大事有深入思考的習慣時,危機便開始產生了

 

  而在看這本書的過程,在網上查詢一些相關資料,卻很難於台灣的區域這到這本書的資訊(有同書名的另一本書,但並非這一本),反而在對岸的部份才有比較多的資訊,這又令我對台灣社會產生了另一種危機意識,是不是在很早很早的一個時間點起,台灣人民的資訊流通早已被用某一種形式的刻意控制,形成“知識性的鎖國“呢?

 

  這種對人民思考、行為如此有幫助的書籍,卻是在台灣社會難以得見的呢?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們是不是要不干於單純地接受、是不是該由被動的引導轉為主動的尋求了呢?(購買請按這裏)

raw-image

avatar-img
62會員
297內容數
講述一個從職場小白,成長到資深工程師的故事,歷時二十年工作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名:戰勝思考騙局(原文:認知バイアス事典) 作者:情報文化研究所(米田紘康、竹村祐亮、石井慶子) 出版:東販出版 筆記 「世界很複雜,再怎麼努力地正確進行實驗,仍無法摒棄模糊不清的要素。因此想要觀察某個現象的慾望太強時,人就會去相信個人想相信的事物。」 本書是由日本情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名:戰勝思考騙局(原文:認知バイアス事典) 作者:情報文化研究所(米田紘康、竹村祐亮、石井慶子) 出版:東販出版 筆記 「世界很複雜,再怎麼努力地正確進行實驗,仍無法摒棄模糊不清的要素。因此想要觀察某個現象的慾望太強時,人就會去相信個人想相信的事物。」 本書是由日本情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