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為什麼「耍廢」會讓人覺得很罪惡?

Line貼圖:寶寶不說—床上的寶寶
Line貼圖:寶寶不說—床上的寶寶
為什麼耍廢會覺得很罪惡?
耍廢』這個詞大概是表示一種無所事事,像躺在床上追劇一整天,什麼正事都不想管的狀態。但往往耍廢時間過長,伴隨而來的可能是一種:『我怎麼可以就這樣讓時間都溜走?』的愧疚控訴和空虛感,彷彿什麼都沒留下、什麼都沒獲得。
尤其社群媒體會加劇我們對耍廢的自我批判,彷彿任何形式的休閒狀態最好都能帶來某種程度或意義的「產值」;好讓我們的心裏舒坦,對自己好交代般。
這件事情我覺得非常有趣,它牽涉的是:人類想握有時間的『掌控感』。在《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提到:『資本主義的力量,來自於焦慮必須努力得到更多』。
「時間、感受、體驗、情緒、回憶」,這一連串的連鎖大腦化學反應,其實不單單是執行、達成行事曆上的按表操課,人生就會幸福美滿這麼簡單。
原因是因為大腦太複雜了,他在忙於瘋狂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感官刺激的同時,同時也尋求『更深刻的體驗』、『有品質的交流』;像著名的【愛之語測驗】裡有一項是:『精心的時刻』(High  Quality Time),我們渴望跟伴侶或家人朋友的互動是:在相處中,全心全意彼此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像約會吃飯時在滑手機跟處理公事);不管是什麼形式的約會、聊天、一起運動等等,這樣的高品質時刻,都能讓人覺得心心相印,容易有一種被對方愛著、時間被放大的美好感受。
我們是人生中所有時刻的總和』,但若過度強調、為了得到執行某件事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就容易失去當下的意義。所以重點並非休閒耍廢要被扣上罪名,而是我們如何透過單單在休閒的時刻,獲得更持久的美好體驗的方法。
走路的人
舉例來說:走路這件事,有些人容易覺得無聊,但韓國影帝:河正宇,近期就出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散文:《走路的人》,這位帥歐巴,透過每日萬步的走路思考人生、透過走路悟出:『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勉勵自己做『一個不停行走的人,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放棄;能夠更近一步的人』……因此單單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走路經驗和日常,都能昇華出這些深刻的生命意義感,秘訣就在於「當下意識的專注」,這和邊走路邊滑手機邊遛狗產生的:浮光掠影的意識體驗層次是完全不同的。
好好休息?
在猶太的安息日中,這天如果去以色列旅遊,幾乎所有大眾交通工具停止行駛、大部分餐廳也不營業,起源於聖經創世紀中記載:「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了第七日,神造做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造作的工,安息了。」
這背後其實有深刻神聖的意義:猶太人透過安息日,『意識並練習我們是神的恩賜的接受者』,『不需要再多做什麼,才能證明你存在的價值』,用這個身分進入天人合一的和諧時間體驗,適時的脫離掌控時間的慾望,才能進入深層的時間體驗。
而套用在現代人身上,「數位安息日」的概念也非常適用,一週一天有意識的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可以讓我們降低被數位產品轄制的心理狀態。
因此,適時的讓大腦高品質的休閒吧!讓這個休閒不帶有目的,而單單就是陪伴自己、愛自己。美好的時光,來自於當下對時間帶有享受的美好體驗,大腦需要充電、靈魂也需要充電,需要你有意識的帶領他們校正、歸零,這將會體驗到伴隨而來:心理豐盈的飽滿充實感。
延伸閱讀】:為什麼當時間排滿滿時,便是退步的開始《匱乏經濟學》文森說書
關於匱乏的心智運作,以及放鬆帶來的注意力資源,推薦給對生活有匱乏感的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