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耍廢」會讓人覺得很罪惡?

為什麼「耍廢」會讓人覺得很罪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Line貼圖:寶寶不說—床上的寶寶

Line貼圖:寶寶不說—床上的寶寶

為什麼耍廢會覺得很罪惡?

耍廢』這個詞大概是表示一種無所事事,像躺在床上追劇一整天,什麼正事都不想管的狀態。但往往耍廢時間過長,伴隨而來的可能是一種:『我怎麼可以就這樣讓時間都溜走?』的愧疚控訴和空虛感,彷彿什麼都沒留下、什麼都沒獲得。

尤其社群媒體會加劇我們對耍廢的自我批判,彷彿任何形式的休閒狀態最好都能帶來某種程度或意義的「產值」;好讓我們的心裏舒坦,對自己好交代般。

這件事情我覺得非常有趣,它牽涉的是:人類想握有時間的『掌控感』。在《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提到:『資本主義的力量,來自於焦慮必須努力得到更多』。

「時間、感受、體驗、情緒、回憶」,這一連串的連鎖大腦化學反應,其實不單單是執行、達成行事曆上的按表操課,人生就會幸福美滿這麼簡單。

原因是因為大腦太複雜了,他在忙於瘋狂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感官刺激的同時,同時也尋求『更深刻的體驗』、『有品質的交流』;像著名的【愛之語測驗】裡有一項是:『精心的時刻』(High  Quality Time),我們渴望跟伴侶或家人朋友的互動是:在相處中,全心全意彼此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像約會吃飯時在滑手機跟處理公事);不管是什麼形式的約會、聊天、一起運動等等,這樣的高品質時刻,都能讓人覺得心心相印,容易有一種被對方愛著、時間被放大的美好感受。

我們是人生中所有時刻的總和』,但若過度強調、為了得到執行某件事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就容易失去當下的意義。所以重點並非休閒耍廢要被扣上罪名,而是我們如何透過單單在休閒的時刻,獲得更持久的美好體驗的方法。

走路的人

舉例來說:走路這件事,有些人容易覺得無聊,但韓國影帝:河正宇,近期就出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散文:《走路的人》,這位帥歐巴,透過每日萬步的走路思考人生、透過走路悟出:『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勉勵自己做『一個不停行走的人,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放棄;能夠更近一步的人』……因此單單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走路經驗和日常,都能昇華出這些深刻的生命意義感,秘訣就在於「當下意識的專注」,這和邊走路邊滑手機邊遛狗產生的:浮光掠影的意識體驗層次是完全不同的。

好好休息?

在猶太的安息日中,這天如果去以色列旅遊,幾乎所有大眾交通工具停止行駛、大部分餐廳也不營業,起源於聖經創世紀中記載:「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了第七日,神造做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造作的工,安息了。」

這背後其實有深刻神聖的意義:猶太人透過安息日,『意識並練習我們是神的恩賜的接受者』,『不需要再多做什麼,才能證明你存在的價值』,用這個身分進入天人合一的和諧時間體驗,適時的脫離掌控時間的慾望,才能進入深層的時間體驗。

而套用在現代人身上,「數位安息日」的概念也非常適用,一週一天有意識的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可以讓我們降低被數位產品轄制的心理狀態。

因此,適時的讓大腦高品質的休閒吧!讓這個休閒不帶有目的,而單單就是陪伴自己、愛自己。美好的時光,來自於當下對時間帶有享受的美好體驗,大腦需要充電、靈魂也需要充電,需要你有意識的帶領他們校正、歸零,這將會體驗到伴隨而來:心理豐盈的飽滿充實感。

延伸閱讀】:為什麼當時間排滿滿時,便是退步的開始《匱乏經濟學》文森說書

關於匱乏的心智運作,以及放鬆帶來的注意力資源,推薦給對生活有匱乏感的你~


avatar-img
大腦小姐的沙龍
6會員
17內容數
這是來自一位職涯療癒師約十年的科學+靈性的實作手冊,致力於用心理學及大腦科學的方法,來幫助焦慮世代的青年人蛻變成為幸運又快樂的人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腦小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選錯怎麼辦? 有些來訪者來找我職涯諮詢的時候,對我拋出的疑問是:【想換工作,但選錯怎麼辦?都快30歲了】 好,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假議題背後更核心的本質: 不知道選對選錯,其實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柴郡貓說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麼你在哪裡就一點也不重要。』 當然
『為什麼我已經很辛苦了,還是賺不到錢、存不到錢?』 如何更開心的擁有快樂的錢?快樂的生活?成為真正富足的人呢? 這個關於金錢可愛的擬人化問題,是我最近參加21天金錢豐盛的社群中,其中一天的指定任務。 大家也可以花個幾分鐘,或者搭配下面的冥想音樂去探索自己潛意識中跟金錢的關係到底是如何? 畢竟身處在地
最近腦中不知為何,一直浮出對這個議題的思索和探討及整合 ;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在維基百科中寫道: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所提出,用
最近參加了一場婚禮,因為婚禮裡:牽涉到兩家人的家庭人際—選邊站和檯面下砲火對某人暗濤洶湧的心理權力鬥爭 ; 加上結婚現實層面的金錢、生活、工作全部的議題,透過這場婚禮,讓我對眼前結婚的這場『展演』,產生了一些害怕和很多隱藏的情緒。因此在參加完婚禮的當天,回家後,帶著很多感覺的我,內心其實是沈重的,有
選錯怎麼辦? 有些來訪者來找我職涯諮詢的時候,對我拋出的疑問是:【想換工作,但選錯怎麼辦?都快30歲了】 好,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假議題背後更核心的本質: 不知道選對選錯,其實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柴郡貓說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麼你在哪裡就一點也不重要。』 當然
『為什麼我已經很辛苦了,還是賺不到錢、存不到錢?』 如何更開心的擁有快樂的錢?快樂的生活?成為真正富足的人呢? 這個關於金錢可愛的擬人化問題,是我最近參加21天金錢豐盛的社群中,其中一天的指定任務。 大家也可以花個幾分鐘,或者搭配下面的冥想音樂去探索自己潛意識中跟金錢的關係到底是如何? 畢竟身處在地
最近腦中不知為何,一直浮出對這個議題的思索和探討及整合 ;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在維基百科中寫道: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所提出,用
最近參加了一場婚禮,因為婚禮裡:牽涉到兩家人的家庭人際—選邊站和檯面下砲火對某人暗濤洶湧的心理權力鬥爭 ; 加上結婚現實層面的金錢、生活、工作全部的議題,透過這場婚禮,讓我對眼前結婚的這場『展演』,產生了一些害怕和很多隱藏的情緒。因此在參加完婚禮的當天,回家後,帶著很多感覺的我,內心其實是沈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