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

含有「羅素」共 3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以羅素「認識焦慮事物不重要能緩解憂慮」為引。啟發一:焦慮是對未來過度預演,耗盡今天平靜。許多煩憂事其實無足輕重。啟發二:真正重要的事不會以焦慮存在。借鑒艾比克泰德的斯多葛智慧:「我們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看法。」焦慮源於內心,而非外界。鼓勵讀者轉變視角,將焦慮轉為更深自覺的門。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焦慮#羅素#斯多葛
付費限定
投資想法 承上一篇總經summary,有提到目前是buy the dip的敘事
含 AI 應用內容
#VIX#波動#羅素
如果將人生狀態比喻為一個分數軸, 從痛苦的負100分到幸福的100分, 那麼羅素、叔本華、納瓦爾與浮士德的生命軌跡便清晰可見。 羅素從 0 分出發,透過理性與創造,積極邁向幸福的100分。 叔本華則視生命為痛苦的負100分,其目標是努力尋求解脫,回歸到痛苦止息的零分狀態。 納瓦爾則是在零分處保
這也太酷了!Morris覺得自己屬於哪一種?~~😆💛
這位身世可以寫成魔戒三部曲-維根斯坦,父親是奧地利首富、鋼鐵大王,據說年收是奧匈帝國財政的1.5倍,家族被譽為歐洲的第六帝國。 他家客廳裡常見座上賓都是教科書上史詩級名人:羅丹、克林姆、布拉姆斯、馬勒,如此的名門世家超級豪門。 家族篤信天主教,父親是猶太人更是完美主義者。八個小孩不上小學,請一堆
羅素的《幸福之路》和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是兩本探討幸福的經典之作, 但兩位哲學家的觀點卻大相徑庭。 羅素相對樂觀,認為幸福是可透過調整心態和行為來追求的; 而叔本華則帶著悲觀色彩,認為幸福更多是痛苦的減少,強調內在修為的重要性。 思路 羅素鼓勵人們積極地「追求」幸福,透過培養興趣、投
Thumbnail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不僅批判了不幸福的根源,更積極地闡釋了幸福的本質與達成路徑。他認為,真正的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的奇蹟,而是可以透過正確的心態、廣泛的興趣和對世界的「友善關切」來培養與獲得。 一、 幸福的類型與基礎:從樸素到智性 羅素指出,幸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人人皆可獲得的「樸素幸福」
在羅素的幸福哲學中,「興致」(Zest)扮演了核心角色,它是體驗生活樂趣的基礎,如同飢餓之於食物,是生命活力的象徵。羅素認為,沒有了興致,生活便會變得枯燥乏味,人也將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 一、 興致的本質:對世界的「健康胃口」 羅素將「興致」比喻為健康的胃口:有興致的人,如同享受美食的人,他們從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深刻指出,儘管動物天生快樂,人類卻普遍被不幸福感所困擾。這種困境的核心並非必然來自外在苦難,而是源於錯誤的「世界觀、倫理觀和生活習慣」,它們共同摧毀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幸福潛能。羅素以其個人從痛苦走向幸福的歷程為證,揭示了關鍵:擺脫對「自我」的過度專注,轉向對「外界」的廣泛投入。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犀利地指出,現代人的不快樂,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生活鬥爭」的嚴重誤解,它已從單純的生存競爭,異化為對「成功」的狂熱追逐。這種以賺錢和地位為終極目標的病態思維,不僅毒害個人身心,更侵蝕了文化與文明的根基。 一、 異化的「成功鬥爭」:疲憊、空虛與精神枯竭 羅素描繪了典型事業家
讀了羅素, 走在《幸福之路》的途中,許多人的不幸福,雖然部分源於社會制度,但更關鍵的是來自個人心理層面的困境。他透過自身從不快樂到幸福的轉變經歷,揭示了擺脫困境的核心秘密:減少對「自我」的過度關注,轉而將「興趣」投向廣闊的「外界世界」。 核心問題:自我陷溺的不幸循環 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在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