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時間》|事情都做不完,我應該休息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留白時間:停止無效努力》作者:文/麥克斯・法蘭佐 、 約翰・菲茨 插畫/鈴木まりや;譯者/黃于洋出版社:沐光文化出版日:2021-11-11

《留白時間:停止無效努力》作者:文/麥克斯・法蘭佐 、 約翰・菲茨 插畫/鈴木まりや;譯者/黃于洋出版社:沐光文化出版日:2021-11-11

人類著眼於必要和有效益的東西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將目光放在高層次的事物上。-亞里斯多德

一、前言

你是否曾因生活或是工作的壓力累積而感到疲憊?是否有過逃離塵囂,嚮往享受一段獨處或旅遊的時光,卻因為生活而選擇屈就?似乎在現代的社會中,「休息」是一個奢侈且稀少的資源。我們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對和處理,即便知道休息的好處,卻總在無形中將其犧牲,只希望換得更多的處理效率和早點結束的事務。書中的作者同樣經歷過被壓力逼到極限的狀態、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被忙碌所埋沒,期望透過書中的經驗和案例,提醒「休息」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和方法,並且在留白的時間中重新調整步伐再次出發。

二、休息真的不好嗎?

1.時間概念的演變

回想在遠古時期的人類祖先,過著的是狩獵、採集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大自然的週期和基本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比如餓了就去打獵,天色暗了便感到疲倦,該是睡覺的時候了。現今對於工作的時間概念在當時並不存在,因為工作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和填飽肚子。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帶動「個人資產」的萌芽。人們開始有了「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工作就能獲得更多的回報」的觀念,並且逐漸依循絕對的時間(鐘錶)作為單位計算,打破了過去以任務為導向的時間概念。而每個人都同步的時間,代表的是你的時間對於其他人來說變成有價值的,時間可以拿來交換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成為了商品)。演變至今,好像休息是一種浪費、不具有生產力的行為,甚至是罪。

2.過勞不是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

過勞的三個重要元素:「精神耗損或耗盡的感覺;對工作的心理距離感增加,或者因為工作產生負面或憤世嫉俗的感覺。」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

《哈芬登郵報》的創辦人阿里安娜,創辦的新聞和部落格曾快速地成為網路上最廣泛閱讀、連結及最常被引用的新聞媒體之一。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之一,也是《富比士》雜誌最具權威女性名單的一員的她,在《哈芬登郵報》創立的兩年後,有天她在辦公室的桌下醒來,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顴骨斷裂。

從各種標準來看,我都是一個成功的人,但如果我躺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全身是血,這絕對不是成功的樣子。-阿里安娜

那次事件後阿里安娜嘗試看了許多的門診,希望找到自己的健康問題。後來卻發現並非腦癌等疾病所造成,而單純是工作過多造成的筋疲力盡(在這段工作期間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從那之後她創立了Thirve Global,期望透過這個企業及消費者的幸福與生產力平台,終結「過勞是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的錯誤觀念,並改正人們工作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愛工作,但一定要更愛自己的生活

3.塞滿時間的不是努力,而是恐懼

儘管無聊本身具有沉著和鎮靜的作用,但它同時也具有讓人渴望找點事來做的意念。-齊克果 

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齊克果,認為「無聊」是人類許多問題的真正根源。他所指的問題是-面對無聊時我們的反應。齊克果認為無聊並不是罪惡,因為真正的閒暇本身就足夠令人滿足,並且享受當下。真正有問題的是,面對無聊時我們不斷渴望做點什麼,把生活不斷用活動填滿,對沉靜感到恐懼。生活中不難想像的是,即使手機不斷傳來通知的音效與震動,無盡的社群動態等著滑動,還有做不完的工作等待完成,但我們卻仍感受到「無聊」的時刻。這些行為的背後的理由,是因為情感的空虛,而不是無所事事

三、休息帶來什麼好處?

1.休息具有「生產力」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往往會把休息和工作當作相反的概念:「當我們沒有工作的時候,就是在休息」,真的是如此嗎?透過神經學家的研究發現,「我們所認為大腦在休息的時候會停止運轉」的這件事是個誤解。事實上大腦在休息的時候活動力並沒有降低,只是轉移到不同的區域,而休息時活躍的大腦區域被稱之為「預設模式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不僅非常活躍,也非常重要。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瑪莉和莫迪諾等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預設模式網路的活動對於智力、同理心、情感判斷、以及整體心智和精神健康有極高的關聯性。也就是說休息對於健康、身心發展以及生產力都非常的重要。

2.休息帶來「必要的恢復」

培訓多次在終極格鬥賽獲得冠軍的選手教練札哈比,深刻明白成為世界級運動員的條件,他的訓練方法卻與我們聯想到的-無時無刻不停歇的各種激烈訓練有所不同。在培養像是喬治.聖皮耶的世界冠軍時,指導的最高原則是「不要過度訓練」。札哈比解釋道:「壓力加上恢復,等於適應。但是壓力加上壓力,等於受傷和訓練中斷。如果把時間都花費在慢慢恢復上,你也很難真正從訓練中獲得好處」。所以在訓練的負荷中,過程當然還是要認真訓練,但是目標是隔天早上醒來,不應該感到一絲痠痛。  

3.休息帶來「自我反思」

安靜反思之後的有效行動,才有跟隨的價值。-彼得.杜拉克

當我們全力以赴的工作時,若沒有在其中抽出休憩的時間,很容易陷入局部而看不到事務的全貌。生產力教練東尼.斯塔布爾拜恩建議學員能培養空隙日記的習慣,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工作的轉換之間用幾句話紀錄,包含剛才所做的事,以及待會要做的事情」。空隙日記不僅幫助我們把餘波盪漾的思緒寫在紙上,讓大腦不被上一個任務影響而能全神貫注之外,更能引導我們反思行動,並為接下來的事情做好心理準備

4.休息帶來「創意思考」

英國心理學家瓦拉斯提出瓦拉斯理論,認為藝術和創造的產生可拆解成為四個階段,至今仍被大量引用和接受。

  • 準備:坐下來努力工作。
  • 醞釀:讓心思休息或專注在其他工作上。
  • 發現:不斷尋找那個「對啦」瞬間。
  • 驗證:測試發現是否具有價值。

若假設這個理論為真,從這四個階段的描述裡,創造的過程實際上只有「一半」是來自我們所認定的工作。另一半(發現、驗證)的階段是在工作休息時,以無意識或所謂的潛意識方式所發生。透過工作和休息間來回交織的過程,是創意發想的重要養分。

四、如何建立休息的態度?

1.解壓四大要素

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休息」都是有效的方式,談到休息除了睡眠和放鬆之外,你還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嗎?事實上《休息:少勞高效率的秘密》曾提及過,有四個主要因素可以獲得良好的休息品質和疲勞恢復。

  • 放鬆:給自己心靈上和身體平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
  • 掌控:自主決定如何分配時間與精力。
  • 精通:精進具挑戰性的技能,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 抽離:因為太專注於某件事情而完全忘記工作的狀態。

也就是說,除了正常我們所知的放鬆之外,在生活中加入自己能夠可控的內容(掌控);學習挑戰性的技能讓自己達到心流(精通),下班後從工作狀態進行切換(抽離)等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在工作的動和靜之間恢復能量。

2.精神輪作

前述提到的齊克果,認為人的思想運作就好比農作物的輪作一樣,透過腦力活動與工作計畫之間的輪流交替,可以讓我們找到無限的創意,也能避免感到無聊,稱之為「精神輪作」。也就是學習不去一次做很多不同的事,而是一心一意的做幾件事,給這些事應有的時間,直到完成或是瓶頸後才前往下一項。這樣的限制原則著重在「廣度」而非「強度」,當面臨成效漸緩的瓶頸時,暫時的放下眼前工作並轉向其他工作項目,就好比輪作的方式一樣,能讓前一份的努力成為下一份工作的養分,以此維持生生不息的耕耘。

3.數位排毒

我們想要的科技,是能夠幫助善用時間和好好生活的,而不是只會引誘我們花費很多時間緊盯螢幕,毫無間斷的干擾和分心。-哈里斯  

隨著網路的誕生和發展,雖然帶來了科技的方便,卻也讓「注意力缺失」、「網路成癮」成為了現代的文明病。我們似乎失去了什麼都不做也不會感到無聊的能力,幾乎沒有時間自我反思、沉思或只是純粹地坐著,讓天馬行空的想法帶著我們前往那個平常可能到不了的地方。

若要改變注意力缺失這個問題。事實上,讓自己處在一個全新和陌生的情況和環境,便能刺激大腦的可塑性。譬如固定的實踐正念(冥想或反思),甚至是單純待在大自然的簡單舉動,也能直接改善認知控制能力。若能在從事這些休閒活動的同時,也嘗試改變行為(如定時短期的網路休息,或是限制上網應用),就能較高機會能打破干擾鏈。

五、結語

俗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對多數人來說應該熟悉無比吧?我們卻似乎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個熟悉的觀念轉變成遺忘的能力,只因為生活陷入了無盡的忙碌......。書中作者用「呼吸」分別說明著工作與休息的關係,每一個工作的時刻就代表著吸氣的動作,為我們帶來創造和執行等等。但我們無法永遠吸氣而不吐氣,學習休息(代表吐氣)是我們釋放壓力的唯一方式。並且,唯有良好的吸吐配合,才能長久保持工作的體力、熱忱、反思和創意發想。

因此莫讓我們的工作成為了生活的一切,也正如文章開頭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名言,「人類著眼於必要和有效益的東西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將目光放在高層次的事物上」。代表的是:工作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嘗試更高層次的休息和生活,而不是相互顛倒。書中還提到更多不同留白時間的經驗故事,邀請有興趣的讀者能閱讀原書籍來瞭解更多喔!最後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書的閱讀:

無盡的忙碌不會帶來豐碩的成果,前進的背後動力來自充足的休息。


如果您喜歡這樣的內容,歡迎追蹤以及點選喜歡,也歡迎留言給予更多意見 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也願文字能帶給您小小亮光,帶領您繼續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微光小徑
16會員
10內容數
透過書籍閱讀與整理,期盼在過程中與讀者共同分享及自我成長
微光小徑的其他內容
2024/06/23
多數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透過「故事」來建構對世界的瞭解和屬於自己的認知。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不僅能讓人記憶長久,並能使我們的思考和決策有所改變。本書作者從自身經驗及眾多的案例,介紹該如何從零開始創造滿足聽眾需求的故事,同時激發聽眾的行動。
Thumbnail
2024/06/23
多數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透過「故事」來建構對世界的瞭解和屬於自己的認知。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不僅能讓人記憶長久,並能使我們的思考和決策有所改變。本書作者從自身經驗及眾多的案例,介紹該如何從零開始創造滿足聽眾需求的故事,同時激發聽眾的行動。
Thumbnail
2024/06/14
在我們的生命中,保持健康的習慣或不斷在專業能力成長突破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然而因著許多的內外部因素,堅持與放棄成為不斷循環的狀態。作者透過腦科學的角度出發,並彙整來自各項研究結果,介紹當我們面對各種想放棄情境時該如何堅持的方法和信念,期盼透過書中話語整理,幫助大家打理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
Thumbnail
2024/06/14
在我們的生命中,保持健康的習慣或不斷在專業能力成長突破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然而因著許多的內外部因素,堅持與放棄成為不斷循環的狀態。作者透過腦科學的角度出發,並彙整來自各項研究結果,介紹當我們面對各種想放棄情境時該如何堅持的方法和信念,期盼透過書中話語整理,幫助大家打理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
Thumbnail
2023/10/16
我們是否曾設立下未來的目標或習慣,卻因為工作或是生活的忙碌,而在不知不覺中遺忘、疲憊,甚至是選擇了放棄,於是回過頭來對失敗或是自我感到了失望?在這本書中,作者用許多的理論與案例,傳達環境的影響>意志力的理念,告訴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不能只依靠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塑造環境,透過環境的改變來培養我們的習慣。
Thumbnail
2023/10/16
我們是否曾設立下未來的目標或習慣,卻因為工作或是生活的忙碌,而在不知不覺中遺忘、疲憊,甚至是選擇了放棄,於是回過頭來對失敗或是自我感到了失望?在這本書中,作者用許多的理論與案例,傳達環境的影響>意志力的理念,告訴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不能只依靠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塑造環境,透過環境的改變來培養我們的習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生活不能停下來, 若沒有持續的學習、工作或是讓自己在空白的時間裡做些什麼事,那就是浪費時間? 甚至,可能會認為其他人停下來休息是一種不上進的表現, 不過,會不會其實是你太認真生活、太認真工作,而忘記自己其實也值得好好停下來休息呢?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老生常談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
Thumbnail
生活不能停下來, 若沒有持續的學習、工作或是讓自己在空白的時間裡做些什麼事,那就是浪費時間? 甚至,可能會認為其他人停下來休息是一種不上進的表現, 不過,會不會其實是你太認真生活、太認真工作,而忘記自己其實也值得好好停下來休息呢?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老生常談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
Thumbnail
累了,會想要停下來,會陷入混亂的怪圈裡,有時候會希望自己像一個永動機,永遠不會累,但是我不是。那在停下來休息,在看著其他人依舊那麼努力的在前行的時候,我到底在想些甚麼呢?答案往往不是唯一一個那麼簡單..
Thumbnail
累了,會想要停下來,會陷入混亂的怪圈裡,有時候會希望自己像一個永動機,永遠不會累,但是我不是。那在停下來休息,在看著其他人依舊那麼努力的在前行的時候,我到底在想些甚麼呢?答案往往不是唯一一個那麼簡單..
Thumbnail
精神上的休息、放空,是能夠真正把工作上所積累的煩悶、倦怠、不滿、無奈等徹底搬移,以腦力工作者而言,即使工作結束了,腦袋還是在工作的疲累感中,不是說六點結束工作,六點一分或六點五分,就會把壓力徹底拋開。這種壓力就像無形的漩渦或氣流,一直籠罩在大腦中……
Thumbnail
精神上的休息、放空,是能夠真正把工作上所積累的煩悶、倦怠、不滿、無奈等徹底搬移,以腦力工作者而言,即使工作結束了,腦袋還是在工作的疲累感中,不是說六點結束工作,六點一分或六點五分,就會把壓力徹底拋開。這種壓力就像無形的漩渦或氣流,一直籠罩在大腦中……
Thumbnail
通過消費和娛樂,奴隸們會愛著他們的奴役。 ──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口中的「民主表象獨裁政體」不再是預言,而是寓言。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讓人筋疲力盡,下班之後通常人們會選擇透過娛樂與消費放鬆,緩解白天的疲勞。然而仔細想一想,上班已經是用勞力服務公司,下班後仍然付出金錢給公司
Thumbnail
通過消費和娛樂,奴隸們會愛著他們的奴役。 ──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口中的「民主表象獨裁政體」不再是預言,而是寓言。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讓人筋疲力盡,下班之後通常人們會選擇透過娛樂與消費放鬆,緩解白天的疲勞。然而仔細想一想,上班已經是用勞力服務公司,下班後仍然付出金錢給公司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休息」似乎是一個奢侈且稀少的資源。我們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對和處理,即便知道休息的好處,卻總在無形中將其犧牲。書中的作者同樣經歷過被壓力逼到極限的狀態、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被忙碌所埋沒,期望透過書中的經驗和案例,提醒「休息」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和方法,並且在留白的時間中重新調整步伐再次出發。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休息」似乎是一個奢侈且稀少的資源。我們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對和處理,即便知道休息的好處,卻總在無形中將其犧牲。書中的作者同樣經歷過被壓力逼到極限的狀態、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被忙碌所埋沒,期望透過書中的經驗和案例,提醒「休息」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和方法,並且在留白的時間中重新調整步伐再次出發。
Thumbnail
這本書在簡介的時候,講到周末怎麼過,就是你人生會怎麼過的縮影,很有趣的比喻,也很貼切,周末時光如何過,會逐漸改變你的人生品質,最棒的周末應該包括下面幾個元素:與人建立連結、盡情享樂、從事興趣嗜好、走進大自然、以及發揮創意。只要善用其中幾項元素,我們就能順利切換工作與假日模式,擁有一個美好的周末。
Thumbnail
這本書在簡介的時候,講到周末怎麼過,就是你人生會怎麼過的縮影,很有趣的比喻,也很貼切,周末時光如何過,會逐漸改變你的人生品質,最棒的周末應該包括下面幾個元素:與人建立連結、盡情享樂、從事興趣嗜好、走進大自然、以及發揮創意。只要善用其中幾項元素,我們就能順利切換工作與假日模式,擁有一個美好的周末。
Thumbnail
現代人雖然看似衣食無缺,心理問題也逐漸放大,可能受到環境競爭的影響,或小時候家裡沒什麼錢告訴自己一定要很拚,因此會一直push自己不斷往前,很怕我一旦懈怠就會被社會淘汰。但真的是這樣嗎? 看著待辦事項,一方面有種「我完成很多事情」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心裡也帶出一種「心好累」的疲憊感。
Thumbnail
現代人雖然看似衣食無缺,心理問題也逐漸放大,可能受到環境競爭的影響,或小時候家裡沒什麼錢告訴自己一定要很拚,因此會一直push自己不斷往前,很怕我一旦懈怠就會被社會淘汰。但真的是這樣嗎? 看著待辦事項,一方面有種「我完成很多事情」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心裡也帶出一種「心好累」的疲憊感。
Thumbnail
《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空暇"為何物?以及重新評價閒逸。閒逸就此意義來說不代表沒有活動,而是非關生產的活動。現在社會對於擁有空閒時間的歧視,讓大家很害怕失業,不只擔心失去金錢來源,同時也代表著不被社會所接納的恐懼。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和方式安排工作,能達到最高效率又同時兼顧幸福感呢?
Thumbnail
《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空暇"為何物?以及重新評價閒逸。閒逸就此意義來說不代表沒有活動,而是非關生產的活動。現在社會對於擁有空閒時間的歧視,讓大家很害怕失業,不只擔心失去金錢來源,同時也代表著不被社會所接納的恐懼。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和方式安排工作,能達到最高效率又同時兼顧幸福感呢?
Thumbnail
年輕不要留白,但如果沒有留一點白,你不會知道其他的色彩有多亮麗;一本書若沒有留白,你沒有空間可以寫下一些註解。想像你的工作態度是吸氣,吐氣是你的休息態度,適當的吐氣與留白時間是同樣重要且不可缺。
Thumbnail
年輕不要留白,但如果沒有留一點白,你不會知道其他的色彩有多亮麗;一本書若沒有留白,你沒有空間可以寫下一些註解。想像你的工作態度是吸氣,吐氣是你的休息態度,適當的吐氣與留白時間是同樣重要且不可缺。
Thumbnail
「什麼都不做才是世上最難的事。」——奧斯卡.王爾德 我們活在一個比任何時代都厭惡發呆偷懶的文化中。工作、聯繫、資訊的持續湧流是這文化的常規,永無休止的忙碌讓我們根本沒有安靜的一刻。「什麼都不做」這種技巧正在逐漸消失,怪不得會有那麼多過勞的人。
Thumbnail
「什麼都不做才是世上最難的事。」——奧斯卡.王爾德 我們活在一個比任何時代都厭惡發呆偷懶的文化中。工作、聯繫、資訊的持續湧流是這文化的常規,永無休止的忙碌讓我們根本沒有安靜的一刻。「什麼都不做」這種技巧正在逐漸消失,怪不得會有那麼多過勞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