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語克利斯‧馬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沒有被《堤》電到幾秒鐘的,都不是影癡。

多年來,這群人先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群體。跨國界、跨世代地以這部穿越時空的科幻愛情片為連結。最為著名的就是溫德斯在《尋找小津》途中發現的酒吧「堤」。同樣到此一訪過的還有萬仁導演。

馬克創作遊歷之廣,往往讓許多影癡迷蹤,尤其帶著《堤》那份美麗誤會而身陷其中的,要再重溫,幾無可能,如果你不理解那份對左派的理想主義追求話。如果你不了能享受電影只是他的諸多寫作形式之一的話。當然,你也可能是重中之重,不過我還不到,也再不想那麼重。尤其在影展中密集朝拜。

太任性當不了影癡。當然。

但是,太密集的話,你會知道絕無可能任性的是時間的變化。那份筆記是與時具變,時時修正的。而局勢一直在變化(包括連馬蓋到馬克的翻譯也是)。然而,只是假以時間之名,「局」的轉與變,才是馬克這種導演的紀錄之眼凝視的所在。繼他而後,曾深受影響的高達也死了。時間仍在繼續。有沒有與他們同在,不知道。但,他們不在這一局了,手中的機器不再轉了。


raw-image

可是,我有個奢望。

想接手那部機器,還有那隻筆。

附上,2002年紀錄片雙年展的馬克局部。

影片資料庫
Edit descriptionwww.tidf.org.tw

基進而浪漫的影像詩人

──克利斯‧馬克 (Chris Marker,1921–2012)

被世界譽為影像詩人、電影散文家的克利斯馬克,在台灣上映過的作品。不過,1962年他以一系列連續動作的黑白靜照完成的科幻作品的《堤》(La Jetée),獨特的手法,詩化的影像韻律與節奏,多年來一直被少數超級影痴奉為經典。這位奇才與莒哈斯、亞倫雷奈、艾格妮娃達在法國電影新浪潮中一起被歸類為左岸派。馬克在1950年代投入紀錄片的拍攝。在1968年學潮之後,更與同伴成立了SLON製作小組,致力於積極參與社會的電影創作。

《紅在革命蔓延時》(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是他長期追蹤全球的左派政治運動的紀錄片:影片分成「脆弱的雙手」與「裁斷的雙手」。紀錄了1967–1977年間世界的重大變動,從越戰、68年巴黎的五月學潮,蘇聯對捷克的入侵、古巴的卡斯楚、切格瓦拉、伊朗的國王,智利薩爾瓦多阿言德等。包括從龐大的官方與偷拍的影像資料裡挑選、重新編織,灌注觀點、脈絡、質疑,讓觀眾能重新閱讀這些影像。透過這個巨大的影像重構,細密地的對於左派所追求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與失敗,進行深刻的反省與觀照。初版完成於1978年在蘇聯解體後,時長240分鐘,1996年重新修改成180分鐘的版本。(舊譯:赤色風雲)

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 (Grin without a Cat)
1977 Chris Marker French political documentary (it covers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ist New Left movement from after the…filmartgallery.com

1993年的《亞歷山大之墓》(Le Tombeau d’Alexandre)透過對蘇聯共產黨派導演亞歷山大‧梅德維金(Aleksandr Medvedkin)出土的作品,進行重新的探索,從舊有檔案、以及導演親友和工作夥伴的訪問,重探亞歷山大的一生。當然蘇聯社會主義又是導演關注的焦點,此外蘇聯電影的脈絡則是馬克因記錄對象而衍生的電影形式,做出另一面向的探索。馬克依然從這些大量檔案進行再編輯,實踐他再閱讀─再創作的方法學。

亞歷山大在那個講究拍片量業績的時代,能以自由而完全不受組織中心控制的拍片方式持續創作,顯然讓馬克對異時異地與自己某些方面不謀而合的創作方式;以及這位每部作品都是絞盡腦汁的要達成黨的目的,卻都被批判為怪異的導演,產生極大的好奇。影片採用書信體的形式,如實呈現導演用影像寫信的風格。而馬克對這些舊作反覆引用,以實驗手法來呈現這位最後的布爾什維克的生活。

小說家、劇作家、詩人、新聞記者、電影導演、甚至裝置藝術、以及多媒體藝術克利斯馬克橫跨多方領域毫無障礙,每每跨一步往往令人驚嘆無法捉摸,然而一個左派的實踐與反思,以及不拘形式的書寫,應是他最本然不變的核心了。至於是要保守、或進步,是要文字、音樂、影像或多媒材,反正馬克絕對不會有基本教義派的答案。

國影中心─「敬永恆的時空旅人-克里斯馬克」回顧展

場次資訊-TFAI-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Copyright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www.tfai.org.t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明的沙龍
20會員
87內容數
921大地震後,災區展開了重建,我先是到了東勢、然後日月潭遇見邵族,是這二十年間陸續寫成的文章。
鄭立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23
很厲害的科幻類型,不過很可惜最後還是困於類型片,可惜的原因是,畢竟差掙脫類型只差幾步。
Thumbnail
2023/11/23
很厲害的科幻類型,不過很可惜最後還是困於類型片,可惜的原因是,畢竟差掙脫類型只差幾步。
Thumbnail
2023/11/22
不用一個吻(有一個,但給了配角)不用一場床戲(有ㄞ啦,不過在隔牆),卻能纏繞人心直面愛與寫作的真諦。完全反高潮的寫法,餘燼卻令你久久難以平復。
Thumbnail
2023/11/22
不用一個吻(有一個,但給了配角)不用一場床戲(有ㄞ啦,不過在隔牆),卻能纏繞人心直面愛與寫作的真諦。完全反高潮的寫法,餘燼卻令你久久難以平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天導演喬柯恩告訴傳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他們兄弟剛寫完《險路勿近》劇本,迪金斯剛好剛剛看完這本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寫的小說《險路》,他問喬,那你們寫完劇本以後會自己執導嗎?喬的回答不置可否。迪金斯跟他說: 「如果你們不執導這部電影,我以後都不跟你們講話了。」 ​氣噗噗,
Thumbnail
有天導演喬柯恩告訴傳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他們兄弟剛寫完《險路勿近》劇本,迪金斯剛好剛剛看完這本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寫的小說《險路》,他問喬,那你們寫完劇本以後會自己執導嗎?喬的回答不置可否。迪金斯跟他說: 「如果你們不執導這部電影,我以後都不跟你們講話了。」 ​氣噗噗,
Thumbnail
台灣歲末,驚喜有克里斯馬克和高達兩個影展的饗宴,兩個導演可說是「相對互補」,有各種碰撞交集。 個人有幸撰文研究,在此整理如下。
Thumbnail
台灣歲末,驚喜有克里斯馬克和高達兩個影展的饗宴,兩個導演可說是「相對互補」,有各種碰撞交集。 個人有幸撰文研究,在此整理如下。
Thumbnail
沒有被《堤》電到幾秒鐘的,都不是影癡。 多年來,這群人先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群體。跨國界、跨世代地以這部穿越時空的科幻愛情片為連結。最為著名的就是溫德斯在《尋找小津》途中發現的酒吧「堤」。同樣到此一訪過的還有萬仁導演。 馬克創作遊歷之廣,往往讓許多影癡迷蹤,尤其帶著《堤》那份美麗誤會而身陷其中的,要再
Thumbnail
沒有被《堤》電到幾秒鐘的,都不是影癡。 多年來,這群人先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群體。跨國界、跨世代地以這部穿越時空的科幻愛情片為連結。最為著名的就是溫德斯在《尋找小津》途中發現的酒吧「堤」。同樣到此一訪過的還有萬仁導演。 馬克創作遊歷之廣,往往讓許多影癡迷蹤,尤其帶著《堤》那份美麗誤會而身陷其中的,要再
Thumbnail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這位在當代美國作者中堪稱如謎一般的人物,其創作軌跡最早可追朔至美國新好萊塢電影尚未完全成形的年代(當然主流評論或學者並未將他與史柯西斯等一票人劃分為同類),並時至今日依然以極少量的產量時不時出現於世人眼中。
Thumbnail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這位在當代美國作者中堪稱如謎一般的人物,其創作軌跡最早可追朔至美國新好萊塢電影尚未完全成形的年代(當然主流評論或學者並未將他與史柯西斯等一票人劃分為同類),並時至今日依然以極少量的產量時不時出現於世人眼中。
Thumbnail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Thumbnail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Thumbnail
記憶是一條潛伏的路,人們以相近或者殊異的交通方式,迂迴其上。有時,人們的目光一路順向、筆直前往,猶如細長管線中遵從著物理原則的液體;有時,是難以預測和捉摸的粒子,形成許多條貌似逸散、迂迴的路徑。沙沙作響,在尚未成形的地圖上,縈繞成了另一條路。
Thumbnail
記憶是一條潛伏的路,人們以相近或者殊異的交通方式,迂迴其上。有時,人們的目光一路順向、筆直前往,猶如細長管線中遵從著物理原則的液體;有時,是難以預測和捉摸的粒子,形成許多條貌似逸散、迂迴的路徑。沙沙作響,在尚未成形的地圖上,縈繞成了另一條路。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