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配圈在做什麼?
"網配圈"是網絡配音圈的簡稱,也就是活躍於網路上的配音愛好者,除了喜歡各類配音作品外,也會組織小團隊創作完整劇作,大部分為非專職的興趣愛好者,也有部分人群是將之作為往專業方向的鍛鍊。
網配圈主要的創作類型為廣播劇、情感電台、有聲劇、有聲漫等。在中國有配音秀、戲鯨、麥萌這類的配音類app,開放網友自製配音素材,也有截自電影電視劇精彩片段的素材,讓網友配音創作。部分動畫影視劇也會和這類app合作,舉辦配音活動、配音比賽,主動釋出自己劇的片段,讓網友組隊配音投稿參賽,除了可以讓自己的劇得到一些曝光,也可以讓有潛力的人才有被看見的機會。
推測是因為中學生族群接觸影視的機會較少(被關在學校念書?),「聽劇」更加方便,所以參與到網配圈的族群的小年輕非常多。在配音秀上除了有幾秒的短素材可以練習外,還有"社交"功能,讓大家可以組成社團,一起分工合作創作配音作品,"分工"之後,具功能的小社團也慢慢形成。
另一個熱門的工具是戲鯨,以劇本創作和線上Pia戲為主,在這個app上,可以約認識的朋友,或是加入陌生社群,參與演出,也可以進入聆聽Live的演出!這個工具的使用方式,很像Clubhouse。像這種進入live房間,開放麥位上麥一起直播聊天的玩法,在中國已經流行不短的時間,而且現在還有很多人在使用。
除了配音秀和戲鯨外,還有一些網配創作者的聚集地,例如麥萌,比較特別的是「快看漫畫」,這個閱讀漫畫的平台,不只提供閱讀功能,也提供配音創作功能,讓配音圈的網友們可以為自己喜愛的漫畫配音。
網配生態
產品方面:廣播劇、有聲漫
如同上段的介紹,除掉版權問題外,許多網配圈創作者也有自己想要創作表達的內容,所以「原創廣播劇」變成是許多網配社團主要產出形式,在累積創作與製作經驗下,中國的網配廣播劇作品也有很高的成熟度,加上支費流程簡便,付費收聽習慣建立,創作者也能從中收取一些收益,如果能和大IP合作,或是做成大IP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在此先不討論。
「網配圈-有聲漫」這塊,很多很多很多年前,因為草根網友對於一些漫畫、故事題材有有聲化的需求,但是並沒有人在這做這一塊,所以網友們就自己開始幫漫畫配音,結果發現,是有觀眾的,所以就開始有規模的組織起來發作品,然後有投資方發現,開始注資在這塊,有聲漫也開始進化成「動態漫」,在靜態漫畫中,加入頭髮、口型、人物移動的動態,相較靜態的有聲漫只有字幕的淡入,少數也會做到背景的動態來說,變得更接近「動畫」,這也進一步促進中國的「國產動畫」市場。現在中國有不少配音工作室明星級的配音員,也是這樣出道的,而這些配音工作室,為了因應市場的大量需求,也會舉辦各種配音比賽,挖掘新人。
不過中國能有這樣的發展,也是因為早期對於版權觀念的薄弱,所以漫畫、小說拿來就配,配了就發。現在的市場版權意識提高了,一些漫畫、小說平台也直接在自己平台上提供購買配音、有聲製作版權的服務。
人才方面:
一部廣播劇/有聲漫的形成,和戲劇一樣,「編導演」都是不可少的,編劇、聲音導演、聲音演員,這樣的演出形式,很像是話劇等戲劇的「讀劇」「圍讀」。
而一部完整的廣播劇呈現,「音樂」「音效」是不可少的,所以具有美感的混音人才,也是各社團必備的人員。音樂音效,在廣播劇中是類似戲劇裡的「服道化」,如何讓聽眾從耳朵到腦,建構出一個場景畫面,讓聽眾覺得有「鏡頭感」,甚至讓聽眾覺得自己「身臨其境」,音效後製的功力非常非常重要。
經過多年的累積,和商業化的機會變多,人才的數量和成熟度是否能達到市場期待(變現)也是製作團隊關心的重點,所以各種培訓課、教程、書籍也不斷推出。
影片製作/剪接人才,雖然是有聲配音作品,但是如果要做「有聲漫」,還是需要對影片進行加工,人聲音效的對軌就不用說的,還要增加一些簡單的台詞畫面動態、轉換效果。
設計宣傳人才,不少創作發表平台的宣傳方式,還是以圖文為主,劇的創作發布成品,也會進行作品主題形象的設計。在網上原本就有不少以同人二創為主的插畫家,將自己喜愛的小說人物形象化,有些團隊會直接跟這類插畫家合作,也有的會直接邀請插畫家繪製。
網配商業化?
要商業化,還是要有市場,要有市場接受度,如果創作出來要作品市場完全不需要,也只能安慰自己走在市場太前面(?)。以網配圈的主要作品類型,廣播劇、有聲漫,要做出好的作品,除了有好劇本,聲音演員的自我表演修練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只不過目前觀察下來,網配圈大多是以社團內互相琢磨的方式來自我提升。也有可能是市場還沒有給想提升的族群,一個足夠大的信心去投資自己吧。
凡事都是這樣的,能否商業化取決於有沒有商業化的頭腦、市場環境、資金,這個就留給會玩的人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