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社會月薪5萬很高嗎?」淺談收支管理的第一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月薪高低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呢?

楔子:月薪五萬很高嗎?

報章媒體常見以月薪作為評判的標準,但純粹以金錢高低為標準,一定正確嗎?又會什麼問題呢?因此特別以此主題製作梗圖。
今天要分享《與錢好好相處》這本書,書中提到關於「收支管理」的概念,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提到收支管理,很多人直覺會聯想到「記帳」這個基本功,甚至是鉅細靡遺無所不包的流水帳,每個支出項目都要被確實記載。
基於好逸惡勞的人性,光是想到後續細節的執行,就足以讓人卻步。
《與錢好好相處》書籍封面

以「生命活力」量化個人收支管理系統

這本書提醒我們,收支管理可不是只純粹記錄「支出部分」,收入部分的彙整也是重點。
要從個人「生命活力」的角度出發,透過時間的量尺,實質地量化自己的每單位時間收入,進而思考收支與金錢間的流動關係。
具體而言,要先計算出自己每小時的實質時薪,為了賺取收入而耗費的時間都要加以計算。
例如:上班前的通勤、採買工作服裝的時間都要加以計入,甚至是因為工作受氣的消遣娛樂(和朋友吐苦水、進行娛樂消費)也要一併計算進去,藉以掌握自己真正的「實質時薪」。
假設經過盤點,要賺1000元,得花費我們3小時的生命活力,我們也會去思考,現在的工作是否值得我們花費生命活力投入,是個人的工作效率不夠?還有其他更好的工作選擇嗎?
相對應的,在支出部分,除了分類與統整支出項目外,因為有前述的實質時薪,這時候我們會開始思考,要花費這3000元,得消耗我們9小時的生命活力,是否值得呢?
書中表格範例,計算個人實質月薪
為了賺錢所付出的準備時間也要一併列入
工作紓壓的逃避式娛樂(轉換心情)也不能省

結論:建立以生命活力為中心的的收支管理系統

每一筆支出的答案都因人而異如果是為了個人重視的價值觀或信念而支出。
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個人價值觀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但會有最適切貼近自己的不同選擇。
就像有些人平日工作辛苦,但看到家人喜悅的神情,費千金而不辭,是因為重視家人的價值觀。讓人們儘管工作辛苦而不埋怨,甚至因而有持續努力工作的動力,生命活力源於不同的信念而有不同的變化與行動。
相信透過以上的說明,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內在核心價值與生命活力之間的關係,掌握好生命能量,是管理與金錢關係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終點戰

2011年的電影「終點戰」,直接將每個人的生命時間折算為貨幣,需要透過勞動賺取收入以支付日常開支及時間流逝,當時間歸零時,人隨之死去,同樣也是基於「生命活力」的觀點作為故事架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3內容數
與法律有關的相關知識文章彙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探討了三種不同的職業心態:為收入負責、無償貢獻以及自我實現。透過個人經歷,作者分享瞭如何從單純為薪水工作,轉變為更具價值和意義的職業態度。本文強調了積極承擔責任能夠促進個人成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最終實現職業的全面成功,並不是單純以金錢為唯一標準。
一直以來沒有思考過金錢與自己的關係? 不知道金錢留不住的原因在哪? 你從未檢視過消費習慣,或嘗試思考過卻找不到貓膩? 沒有深入思考過自己與工作的關係,不知如何開始? 你已經很努力賺錢卻永遠靠近不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跟錢好好相處》,從你的錢怎麼來,到你的錢怎麼去,都有全面性的檢討,他適用任何人。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跟錢好好相處》讓我重新思考錢的意義及自己追求的是什麼?這本書不只是談論理財,書中透過計算生命能量的過程中,進一步省思自己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實際上賺到的錢不是真正的收入。因此這本書不只是談錢,進一步衍生談到工作的關係。當我們能夠深刻的省思後,或許內心就會有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薪水不是很高,但非常節儉,即使月薪3萬,也能存下1萬5。另一種是薪水很高可能月收10萬甚至20萬,但卻存不到錢,入不敷出… 想要有被動收入,讓錢為自己賺錢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先存到錢!」。
Thumbnail
在我退休之前,我的年薪約在台幣 240 萬左右,這代表我平均每月約有 20 萬左右的錢可以花用,看起來很不錯,但其實這樣的薪資表現在科技業中不算高,而且當你多了解這高薪的背後得付出的代價,也許你會覺得這每月 20 萬薪水好像也沒那麼值……. 首先,在一個責任制又不用打卡的公司工作的上班族,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一生中,我們都會和錢打交道,但要記住,金錢是一種能量。當我們開始賺更多錢時,消費也同步增加,這是自然現象。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並且相信自己能持續擁有財富。如果你一直為金錢所困擾,可以檢視自己的心態和信念,尋找改變的方向。
1.改變時間態度 計算壽命剩餘的時間,是重新體認生命的方式。 人生時薪,是用來投資而非消耗的。 熱情,排序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 使命,由想達成的目標,來建立個人信念的宣言。 願景,對未來的想像,就一定能實現。 主動執行目標。 2.年計畫制定 唯有跨出舒適圈,人才會有所成長
Thumbnail
我們都被灌輸努力的重要性,但我從未曾思考自己是不是「只知道努力」 1. 我不曾思考:薪水的根據 薪水並非根據你的「努力」或「成果」來決定 薪水只是為了讓你「明天也能照樣工作」的必要經費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探討了三種不同的職業心態:為收入負責、無償貢獻以及自我實現。透過個人經歷,作者分享瞭如何從單純為薪水工作,轉變為更具價值和意義的職業態度。本文強調了積極承擔責任能夠促進個人成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最終實現職業的全面成功,並不是單純以金錢為唯一標準。
一直以來沒有思考過金錢與自己的關係? 不知道金錢留不住的原因在哪? 你從未檢視過消費習慣,或嘗試思考過卻找不到貓膩? 沒有深入思考過自己與工作的關係,不知如何開始? 你已經很努力賺錢卻永遠靠近不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跟錢好好相處》,從你的錢怎麼來,到你的錢怎麼去,都有全面性的檢討,他適用任何人。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跟錢好好相處》讓我重新思考錢的意義及自己追求的是什麼?這本書不只是談論理財,書中透過計算生命能量的過程中,進一步省思自己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實際上賺到的錢不是真正的收入。因此這本書不只是談錢,進一步衍生談到工作的關係。當我們能夠深刻的省思後,或許內心就會有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薪水不是很高,但非常節儉,即使月薪3萬,也能存下1萬5。另一種是薪水很高可能月收10萬甚至20萬,但卻存不到錢,入不敷出… 想要有被動收入,讓錢為自己賺錢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先存到錢!」。
Thumbnail
在我退休之前,我的年薪約在台幣 240 萬左右,這代表我平均每月約有 20 萬左右的錢可以花用,看起來很不錯,但其實這樣的薪資表現在科技業中不算高,而且當你多了解這高薪的背後得付出的代價,也許你會覺得這每月 20 萬薪水好像也沒那麼值……. 首先,在一個責任制又不用打卡的公司工作的上班族,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一生中,我們都會和錢打交道,但要記住,金錢是一種能量。當我們開始賺更多錢時,消費也同步增加,這是自然現象。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並且相信自己能持續擁有財富。如果你一直為金錢所困擾,可以檢視自己的心態和信念,尋找改變的方向。
1.改變時間態度 計算壽命剩餘的時間,是重新體認生命的方式。 人生時薪,是用來投資而非消耗的。 熱情,排序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 使命,由想達成的目標,來建立個人信念的宣言。 願景,對未來的想像,就一定能實現。 主動執行目標。 2.年計畫制定 唯有跨出舒適圈,人才會有所成長
Thumbnail
我們都被灌輸努力的重要性,但我從未曾思考自己是不是「只知道努力」 1. 我不曾思考:薪水的根據 薪水並非根據你的「努力」或「成果」來決定 薪水只是為了讓你「明天也能照樣工作」的必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