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寫作恐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則:寫下任何我想寫的,發表我自己也想讀的。

以前我認為,這是個科學問題,應該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與技巧來系統化解決。
現在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很靈性的問題。

你的文字當然值得一讀

讀遍了各種寫作教學書籍,認真學習各種寫作框架,吸收大師們的諄諄教誨,熱情迸發、激動鼓掌喝采完之後,回來面對一片空白的螢幕或紙頁時,我們還是得面對自己。
每一次敲擊鍵盤,都是對靈魂的叩問:「這確實就是『我』想說、想傳播的嗎?這樣的寫法,夠清楚了嗎?」
寫作就是「表達想法」。所以,「克服對寫作的恐懼」只是一個表層課題,往內挖掘就會發現,真正的考驗其實是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現狀」,接受「現在的我就只想到這裡了」。
我的確很渺小。世上有非常多人,他們擁有更清晰的頭腦、更豐富的歷練,甚至可能是更高等的靈魂,能寫出令我讀來只能讚嘆「這就是我想表達又寫不出來的」那種文字;
但我同時也很重要。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代替我,傾盡所能地闡述「我」的經驗。
你不需要著急,不需要才智煥發,也不需要成為你自己以外的人。——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一棵樹不會去批判,還是種子時的自己。
人類與樹的差異在於,樹從不會一心想著「我到底能不能當一棵樹啊?」、「還是我可能會長成什麼別的生物?」樹就是按著自然法則的智慧,「順其自然」的生長。
但是人類會杞人憂天,會心生比較,會好高騖遠,會走三步退兩步,會找各種理由、否認「階段進程」之必要,會時不時擁抱虛無主義、放任自己發懶或一再退縮。
難怪我這麼欣賞樹,做人真的很難。(倒)
在我的筆記本裡,有這樣的一句摘抄:「知道自己是誰,而不是追求自己應該是誰。」那到底要怎麼知道自己是誰?對我來說,「寫下自己在想什麼」就是最好的途徑。
我們所有旅程的目的,都是為了抵達自己。——沒力史翠普

認清你真正的猶疑

所以到底要寫些什麼?
做廣告文案、內容企劃等以「寫字」賺取收入的工作,曾是我無比嚮往的夢幻職業,也努力讓自己走上了這條路。但在實際入行後,我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工作型態,終究會令我倦怠。
真正吸引我的,總是形形色色的獨特觀點,而不是討喜或洗腦的宣傳訊息。
「代理」性質的寫作,我們會收到一個明確的指定題,在某一個限縮範圍內,只需要好好定義它、研究它、回答它,就可以完成這份工作,我們不見得會對最後的產出愛不釋手,或者能在工作完成後,獲得什麼人生課題的頓悟,但能確定的是,可以獲得還不錯的一份薪酬。
而為自己而寫,要面對的是「我到底想表達什麼」這種大哉問時,真的很可怕。
我們再探究得更清楚些。
我的底層恐懼,並不是「我不知道要寫哪些主題」。
我真正擔心的,其實是:「如果我用這種隨筆文體,淨寫些『我的事』,這樣的產出,還能不能產生經濟價值?」。
無論就邏輯或哲學上來說,你都不可能真正去寫你不懂的事。但是,若試圖逼近我們不會知道的事物,以此方向書寫,就會找到我們早已知道卻仍未完全意識到的事物。我們的意識會有所躍進,而不是永遠待在「我、我、我」的自我漩渦中。——卡倫姆・麥坎(Colum McCann)
如此艱辛地拆解一個「只有我能回答」的問題,並在自我剖析的過程中,拼了命戰勝心魔才產出的文字,卻可能不會帶來立即的實質獲益時,我還願意提筆嗎?
以前做廣告時,老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嚷嚷:「做品牌是長期抗戰呀」、「要像個人說些人們真的想聽的話呀」、「別只想著掏人口袋裡的錢呀」...等等漂亮廢話。而今天,當我要做的品牌就是「我自己」時,我真的做得到目光深遠、慈心大愛、甘之如飴地熬過「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的草創時期嗎?
思索至此,我發現這其實是關乎心理學說的「配得感」,自我價值的信念問題。
看著幾位role model的成功與經驗分享,我明確知道,我想要「以自己的名字說話」,卻無從想像,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如何替作品標價;不敢肯定我字斟句酌的寫著這些,是不是真的可以幫助到誰,於是連持續發表出來,都不夠自信與肯定。
我在靈性學習上的體會,這時就得拿出來用啦。

「不夠好」也沒關係,把思考過程寫清楚就夠了

畫個箭頭很簡單,實踐它卻很難。
如今的世界,已經有幾輩子看不盡的精彩內容,這現象讓我覺得很驚悚。
「已經有那麼多成功的人,做出了那麼多偉大的經典巨作,我的想法究竟算什麼?真的值得讓別人花時間來讀嗎?」
試著寫一個題目時,不免會先去找別人寫過的內容來參考,結果看得愈多、愈動彈不得,最後認知癱瘓、自廢武功——原來世界上早就已經有這些聲音的存在,而且太響亮了,我體內的37.2 兆個細胞都驚呆了。震耳以致啞口,最後只能無言。
幾次試著在網路上發表文字,每次嘗試都讓我發現,比起書寫,我的心智好像更擅長批判。寫下的一字一句,都會從各種角度自我評價:「這樣寫好像有點矯情。」、「寫這段是不是會暴露我的人格瑕疵?」各種自我綑綁,名字很好聽的「完美主義」,卻是寫作者最致命的缺點。
我現在的破解方式,就是「覺察自己的低配得信念」,然後試著駕馭那份恐懼,一篇接著一篇,勇敢地寫出來。
如我自己所感受到且相信的:「人味」始終是所有形式的創作裡面,最有趣、最動人、最重要的元素。無論我們決定要寫作任何主題、講述的是不是很純粹的個人經驗,我們都能運用文字,試著為讀者創造「與作者的共同經歷」。Colum McCann說得很好:
容許自己去恐懼,去釋放自己。你一定有可以寫的想法,不會只因為那些經驗看來私人,就代表沒有普世性。
有一本書叫做《為自己而寫》,作者田中泰延先生也是廣告文案出身,因為在網路上寫影評而意外打造出個人IP。他在書中這樣描述他的寫作:
我只有受到某人委託才書寫。而且,絕對會後悔接下那份差事。不論是看電影、聽音樂,總會有實在是無法理解而哭叫的時候,這真是叫人煩惱。然後直到截稿日前一晚,連一行都寫不出來。最後將錯就錯,寫出雖然不懂還是嘗試去查查看的感覺、哪個部分後來能去愛上等過程。
根據順序思考,根據順序紀錄,這正是理解自我的路程,最後就能成就打動人心的文章。
其實也不過就是這麼回事。
作為一個雜食性讀者,我也能肯定:在非虛構寫作的領域裡,任何的個人經驗書寫,都具備參考價值。

先抒寫,後編輯

「書寫」本身並不難,最難的是練習「不要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稿看得太嚴重」。
關掉所有的數位裝置,關掉一切外在的聲音。攤開筆記本,拿支筆,對著空白的紙頁開始傾倒。在語言的汪洋中,捕撈所有流經的文字,來描述所見所思。然後圈選、畫線刪除、塗改挪移,才點亮螢幕,在閃爍的游標指引下,在字裡行間為邏輯穿針引線,為想法打上漂亮的蝴蝶結。
試著讓自己在放鬆的狀態下,切換「收斂」與「發散」思考。不小心又陷入沮喪時,就去做別的事,直到想回來為止。
編輯的用意,只是讓想法能確實被呈現,而不是對書寫的自我審判。
回到開頭那個原則,牢牢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值得一聽的聲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逢年底,為自己做個年度回顧,其實是一件很療癒的事。找個時間坐下來,好好想一想,然後認真寫下來吧。
每逢年底,為自己做個年度回顧,其實是一件很療癒的事。找個時間坐下來,好好想一想,然後認真寫下來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寫作對於個人的重要性與挑戰,藉由劉崇鳳的作品作為引導,筆者分享了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思考。在文章中,作者表達了寫作不僅是表達,更是自我確認與生活中的熱情,並直面對於創作的懷疑與不安。透過實踐自我,最終找回那份被遺忘的執著與熱忱。
這個平台上的寫作小房間,我沒有在其他社群網站公開,對我來說是個隱密的樹洞,安放那些我還不確定、害怕、脆弱的心情。 今年初重新在這邊寫作時,是想要練習將內心的很多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想要有個固定的釋放和輸出空間,而不是情緒積累到某個「不得不寫出來發洩」的時候,才終於用筆記本寫。
Thumbnail
當我的英文老師得知我想要寫作之後,第一個反應並不是質疑寫作的用處與未來的艱辛,而是問我: 「你是為了自己而寫,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我沒有思考多久便回答:「為了自己。」 他只是點點頭,那不是認可也不是敷衍,而是單純地瞭解了我的想法。 「那麼,就寫你自己想要的吧。」
寫自己,好像很自戀,因為我也是個平凡的人。但作為第一篇內容,寫一下自己好像也不為過吧。 學生是寫最多字的時候,但所謂閱歷被縮限在學生身分。 成年步入工作,則是開始感悟成長的痛和快樂的時候,卻沒什麼時間把這些感受完整紀錄。 就此打算開始動筆當作練習,練習整理自己的心情、生活。 回想起來已很久沒
Thumbnail
我想,每一個詩人都是孤獨的,畢生都在尋找一個能契合自己的靈魂。 作為一個讀詩的人,我很清楚那種,藉由詩這種載體,兩個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碰面的人,此時的心卻是如此靠近。 作為寫詩的人,我想道理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在尋求那樣的體驗。 我們絕不能宣告說:「我們不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做自己,為自己而寫就好
Thumbnail
剛開始寫作時,沒有任何目的和方向,只是單純想找個平台寫一些我認為很有趣的文字。有了一些工作上的閱歷及思考後,寫作開始成為一種和自己、和世界對話的方式 輸出的過程總有些微刺痛感,因為這是一場直視靈魂的儀式,你得看著自己才寫得出你真正想說的話。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有一個人想成為我,就是我的內在聲音,他要把我的哪種膽小化作為無限大,這當然不成功,他是無法讓我變成他。因此,我還是縮在一角做我的夢。也因為這樣,他還模仿了我,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沒有一點上進心。我就在樹下思考,這個人確實要的是什麼生活?就是要和我一樣得過且過嗎?顯然不對! 你要的只會在文字裡,因為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Thumbnail
你覺得寫作是什麼? 你期望寫作能帶來什麼? 你認為寫作有沒有格式? 我想你心裡都有答案。 本來,我認為寫作的對象是別人, 文章寫出來就是要讓別人看、讓別人理解我的感受, 去傳遞我想表達, 寫作是種溝通的工具。 後來,透過[寫吧!為了抵達自己]這本書發現,寫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寫作對於個人的重要性與挑戰,藉由劉崇鳳的作品作為引導,筆者分享了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思考。在文章中,作者表達了寫作不僅是表達,更是自我確認與生活中的熱情,並直面對於創作的懷疑與不安。透過實踐自我,最終找回那份被遺忘的執著與熱忱。
這個平台上的寫作小房間,我沒有在其他社群網站公開,對我來說是個隱密的樹洞,安放那些我還不確定、害怕、脆弱的心情。 今年初重新在這邊寫作時,是想要練習將內心的很多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想要有個固定的釋放和輸出空間,而不是情緒積累到某個「不得不寫出來發洩」的時候,才終於用筆記本寫。
Thumbnail
當我的英文老師得知我想要寫作之後,第一個反應並不是質疑寫作的用處與未來的艱辛,而是問我: 「你是為了自己而寫,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我沒有思考多久便回答:「為了自己。」 他只是點點頭,那不是認可也不是敷衍,而是單純地瞭解了我的想法。 「那麼,就寫你自己想要的吧。」
寫自己,好像很自戀,因為我也是個平凡的人。但作為第一篇內容,寫一下自己好像也不為過吧。 學生是寫最多字的時候,但所謂閱歷被縮限在學生身分。 成年步入工作,則是開始感悟成長的痛和快樂的時候,卻沒什麼時間把這些感受完整紀錄。 就此打算開始動筆當作練習,練習整理自己的心情、生活。 回想起來已很久沒
Thumbnail
我想,每一個詩人都是孤獨的,畢生都在尋找一個能契合自己的靈魂。 作為一個讀詩的人,我很清楚那種,藉由詩這種載體,兩個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碰面的人,此時的心卻是如此靠近。 作為寫詩的人,我想道理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在尋求那樣的體驗。 我們絕不能宣告說:「我們不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做自己,為自己而寫就好
Thumbnail
剛開始寫作時,沒有任何目的和方向,只是單純想找個平台寫一些我認為很有趣的文字。有了一些工作上的閱歷及思考後,寫作開始成為一種和自己、和世界對話的方式 輸出的過程總有些微刺痛感,因為這是一場直視靈魂的儀式,你得看著自己才寫得出你真正想說的話。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有一個人想成為我,就是我的內在聲音,他要把我的哪種膽小化作為無限大,這當然不成功,他是無法讓我變成他。因此,我還是縮在一角做我的夢。也因為這樣,他還模仿了我,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沒有一點上進心。我就在樹下思考,這個人確實要的是什麼生活?就是要和我一樣得過且過嗎?顯然不對! 你要的只會在文字裡,因為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Thumbnail
你覺得寫作是什麼? 你期望寫作能帶來什麼? 你認為寫作有沒有格式? 我想你心裡都有答案。 本來,我認為寫作的對象是別人, 文章寫出來就是要讓別人看、讓別人理解我的感受, 去傳遞我想表達, 寫作是種溝通的工具。 後來,透過[寫吧!為了抵達自己]這本書發現,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