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三線的地方報

偶然在書店裡拿到一疊報刊,是免費贈閱的,刊名是「台三線地方報」,以地方行政區域為單位,共有七份,分別是:獅潭、龍潭、竹東、東勢、峨眉、大湖,以及不在台三線上的台北。我隨手拿起最上方的一份,是獅潭。我滿心期待想要透過這份名為「地方報」的刊物,來初識我所不知道的苗栗縣獅潭鄉,但放在頭版且幾乎是滿版的照片,頓時讓我感到莫名的憤怒。畫面中心是一條水泥斜坡路,是人行巷道的寬度,兩旁夾道的,有某間房屋的水泥粉光外牆,牆上有窗、鐵窗及窗型冷氣,下方是另一間房屋的紅磚外牆與鐵皮波浪屋頂,對側則是鐵皮屋、鋁門及攀附在外牆的鋁製水管。路邊牆邊生長著常見的野草,為這幅黯無生氣的照片,聊做點綴。
水泥、鐵皮、鋁水管、鐵鋁門窗,約莫六七零年代開始,不分城鄉地流行在民宅建築上,成為一種無地域之別的台灣特有人文地景。這些建材經濟實惠,方便取得,施作門檻低,可遮風避雨外加防盜,恰恰符合了居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受到當時全力拼經濟的台灣人家庭所歡迎。此一風潮從此往後延續至今,使得台灣的街景風貌,陷入一種永遠的、臨時型態的得過且過。回溯家、屋與聚落的起源,不管是建材、格局、裝飾、風格,都適度反映了人所身處的自然環境、人所信仰的價值理念,以及個人生活素養,如今則一概失去了連結。
獅潭理應是一個具有歷史層疊的聚落,因為遠溯自清朝光緒年間,獅潭已有漢人率眾進入開墾。而台灣進入工商高度發展的年代之後,獅潭由於以一級產業為主要生計行為,地方發展陷入停滯,青壯人口外流,農業時期的常民生活風貌,理應少了些「跟上時代腳步」的動力,而能夠繼續維持在居民日常之中。
因此,我不明白,理應有其他更適合的照片取景,作為介紹獅潭的開場白,為什麼卻放上這樣一張照片?照片還搭配了文字,不確定是詩句還是某篇文章中的摘錄,作者署名我很陌生,查了網路,才知道是一位加拿大籍的民謠音樂詩人。不管是文字內容或是這音樂詩人本身,都看不出與獅潭有任何的淵源,或是詩文能與地方有互相呼應對照之處。
照片攝影者也是一位外籍人士,出生於日本靜岡縣,上述七個鄉鎮市的「台三線地方報」主題照片,全部由他掌鏡。透過這系列照片的觀看,這些城鄉聚落變得陌生、疏離,並帶著一種距離感。
翻開地方報內頁,「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活動報導,佔了好幾個版面。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地方」,是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陪襯,是提供展演的舞台,兩者之間,不存在對話與瞭解,只有單向的想像與自我的詮釋。而我妄想透過錯誤的媒介,去認識地方的歷史脈絡,看來不明事理的人是我了。
但我仍忍不住去想,以行政院客委會的層級與資源來舉辦的藝文活動,對地方的挹注,應該是什麼?來客數?消費力?還是城市人與外國客對在地之美的認識與欣賞?還是其他更有創意面的想法?同時,獅潭鄉於去年國發會的調查報告中,名列「地方消滅危機」的鄉鎮區名單中。還有另一個危機是,今年夏天,獅潭鄉衛生所一名醫師調職後,地方上便失去了最後一位醫生,而藥師也懸缺一陣子了。
「我要加入搖滾樂隊,我要在這片土地上露營,
我要試著讓我的靈魂自由。」
這是獅潭地方報頭版照片所搭配的文字,民謠音樂詩人的創作。如何將獅潭套入這浪漫的意境,簡直與在獅潭生了病要找醫生一樣困難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