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思想實驗】自由,是客觀的

「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經濟充滿活力,軍事又快速發展,既然如此,中國為什麼仍然沒有安全感?因為中國是一個被四個同心圓環伺的脆弱強權。」——《尋求安全感的中國》
種種疫情導致的混亂現象,顯示的是中國防疫政策從絕對防控、到忽然放手,兩種極端之間的跳躍,對毫無緩衝的中國民眾來說,當局對於疫情危險性的說法幾乎可說是在一夕之間轉向,民眾的恐慌同時也建立在崩潰邊緣的醫療量能。
上海地鐵裡清除之前的防疫標示(圖片來源:維舟|Matters)
上海地鐵裡清除之前的防疫標示(圖片來源:維舟|Matters
在一場兩霸(中國與美國)爭鋒的超級戰爭中,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是真正安全的。健康碼在紅轉綠、綠轉紅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安全感鴻溝。因為跨越鴻溝的唯一辦法便是順應思想。不躁動、不反抗、不異議,像空氣一樣安靜的存在。
中國土地與中國人民歷經侵略(瓜分戰爭)、羞辱(租借/華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歷史,不斷的打戰、不斷的輸、不斷的賠款。除了是羞辱的歷史,也是不斷革命的歷史。在這一連串不斷被欺負的歷史當中,中國確實長成了一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樣子。
人類本就容易對未知感到害怕,而在生活中面對著大大小小的事,中國政府又總是極端的轉向,失去安全感的前提是因為失去了真相,而失去安全感,似乎也意味著失去勇敢。
又像是近日延燒數月的伊朗頭巾抗爭,表面上看似在爭取女權,但是回顧歷史,1979年1月伊朗女性為了「要帶頭巾」而走上街頭,1979年3月馬上又為了「脫掉頭巾」走上街頭。將時間軸線再次拉回到現在,其實重要的根本不是頭巾不頭巾的,頭巾僅僅被是作為一對抗強權的象徵而爾,直搗核心,人民在徵求的是「選擇的自由」。像「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中國」一樣,人民與政府似乎都為了「選擇的自由」,而感到焦慮、慌亂。
自由是一種選擇,而選擇是一種「感覺」。因為自由沒辦法被定義,只得由當事人自己身處的處境去斷定。自由,是客觀的。
然而我們(臺灣社會)卻總是以「自由與否」來斷言中國人民過得好不好。也總是以「自由與否」來判斷合不合理,但卻從沒有試著去定義出自己想要的自由到底長什麼樣子,假若沒有嘗試定義,我們也只會迷失在模糊的邊界上,來回遊走擺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