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西藏轉山之旅-舉手篇》未知的行囊與旅程

為了順應現有的教育系統及社會分工,我深深理解自己遵循慣性思維行事:不要想太多,只要專心讀書、找個好工作,一步步累積的「安全感」讓人生軌道上依序前進;省思投入就業市場十五年來,每一次的轉職,約莫都知道自己的下一步,以及下下一步,穩健的腳步令自已安心,也令家人開心,但媒體行銷工作並非朝九晚五,工作的特殊性使然,多年來經常性的朝九晚十,逐漸不勝負荷,於是在每一次的鞠躬盡瘁、業績長紅,每一次的體力耗盡、長官鼓勵後,夜闌人靜時,仔細想想真心投入換來的薄薄絕情薪資條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反思自己生命熱情存在於此的意義。
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生命意義與荷包的關係總是難以清楚切割,隨著存款數字逐漸增加,潛意識裡渴望著轉折的契機,卻沒有勇氣一下就跳出舒適圈,總是依戀著都市生活的便利與可預測性。夜闌人靜時,在心裡深處畫了許多次:「棄業流程圖」,不過,從沒想過哪一天可以不再紙上談兵。
還記得那天是8/10,因緣累積至這一天,一瞬間的勇氣拿了離職單,瀟灑地簽上名,然後是長官懇談、慰留,而我不知哪兒來的去意堅決。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及下下步是什麼,雖然不知為何離開、為何出發,但我知道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只要願意聽,宇宙會傳遞出幫忙的訊息。那天,我突然想起一張溫柔的臉龐,於是搭著捷運到山邊找電視台的學姐聊天,就在那個晴朗盛夏午後的靈光一閃,聽學姐不經意提到有幾位朋友策劃許久的「轉山之旅」即將於9/1成行,我忽然舉起手:我也要去,可以嗎?
「山在哪裡啊」?我問學姐
「西藏,聽過岡底斯山嗎?我們要去主峰,崗仁波其峰,有六千多公尺高喔」。學姐似乎想要讓我知難而退。
「我喜歡爬山,我有十幾座台灣百岳的攀登經驗,我常常游泳、跑步,我還騎登山車,單車最遠可以從台北沿著北宜公路、蘇花公路騎到台東,去年還參加過太魯閣馬拉松的半馬組…」。一口氣將能夠吹噓的「豐功偉業」一一托出,學姐報以微笑,輕輕點點頭。為了平衡都市生活的壓力,我採取大量消耗體力的運動做為放空方式,這會兒得趕忙證明都市人如我,也有堪用的體力,參與轉山之旅。
「西藏的簽證不好辦,你真的想去就試試看,流程來得及就一起來吧,不過,我們已經都送件申請一個多月了,你要趕快準備證件,不一定辦得下來,你不要寄望太高喔」。慈眉善目、善解人意的學姐此刻就像是觀世音菩薩轉世在我眼前示現,不只答應讓我參與,還叮嚀著我相關的準備工作。
還沒去西藏前,總是被一堆所謂的「入藏紙」、「邊防證」或是「通行證」等名詞搞得暈頭轉向,入藏旅遊許可證包括入藏紙和邊防證,包含兩種用途。要前往西藏邊陲才需要辦理邊防證,做為邊境通行證。根據國務院西藏自治區旅遊局則規定:外賓(含臺灣人)西藏地區不能自由行,必須包車及導遊陪同,外籍人士及台胞需再加上入藏證,住宿時會檢查,沿路的檢查哨也會檢查,若無將受到罰款或驅離。
在辦理藏簽過程中,領隊還需要提供車輛運營執照、司機上崗證、導遊結業證、導遊上崗證,包括每天的行程、住宿,司機及導遊等都必須寫明在入藏紙,所以行程不確定是不能辦理入藏證的,要前往拉薩以外的地方都需要導遊。
目前的規定是台灣人無法自己購買青藏鐵路火車票(西寧-拉薩,這一段有嚴格管制),在西藏也不能自助旅行,再加上必須辦理「入藏函」即一大堆多到不可思議、嚴格到不可思議的「邊防證」,種種繁瑣的入藏規定使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更添神秘色彩。
西藏,我要去轉山。但,轉山是甚麼…?山有多高、路有多長?要去幾天、要準備甚麼?舉起的手也拾起裝著大量未知的簡便行囊,魔幻卻真實的旅程,就要展開。
我不知道要如何描述啟程的動機或行程的終點為何,但是知道自己會離開軌道一陣子,想要經歷一段有別於以往的已知、尋找更有情調的生命路線。
(待續)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跑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花掉自己的錢,讓別人富起來,然後滿身疲憊、口袋空空的再回到自己活膩了的地方,繼續頑強的活下去。」 在每一次跨出日常,去體驗別人的日常的過程,把視若無睹的神經細胞重新啟動,總能有靈光一閃的收穫。這裡沒有記錄行程式的旅遊記錄,但記錄下生命中一期一會的途中見聞。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Chudal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