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AI能創作,人也不能停止思考
avatar-img
貓想享

即使AI能創作,人也不能停止思考

Mineko-avatar-img
發佈於時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2022年末到最近,繪圖、寫作、簡報這三項跟工作相關的任務,迎來重大衝擊——它們都有對應的AI軟體,且能做出大致符合需求的內容。

讓我最有感的是ChatGPT,它是能模擬對話的AI,不過我第一次聽到它的消息,是從同事分享它能幫忙完成一篇專題報告開始。一個設計用來與人聊天的AI,居然能完成一篇架構完整的文章?自己親身使用過後,我認為其為True的可能性不低。

除了有接近維基百科的功能,能介紹一些名詞、物品、事件,也能像辭典一樣,給予字詞上的建議。最近更嘗試給它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段落,都有機會修飾出更好的結果。我也曾看到身邊朋友只列了幾個關鍵字給它,就生出一小篇不錯的論述。縱使不是每次的結果都令人滿意,但能有一定的完成度,已經夠驚奇了。

繪畫AI的軟體就更多了,而且它只需要你輸入內容所需的關鍵字,就能產出接近完整的構圖,甚至有軟體可以產出多個方案任你挑選。
消息從繪師雲集的Twitter開始擴散,我也在追蹤的國內外繪師帳號上,看到他們分享使用AI繪圖的成果。雖然我不是繪圖專業,但看這些討論串也能感受到他們表達出各種讚嘆、擔憂或不以為然的感受。

簡報AI據說也是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幫你把整份簡報生成。雖然我還看到太多的討論,不過我想能傳開的話,AI的成果應該也跟上述的差不多厲害。


在工作上,上層對AI的成果感覺非常滿意,甚至在寫作、繪圖對應的任務中,都多次建議把我們原本的內容丟給AI跑一次,希望把技術門檻降低,加速任務完成的時間,甚至預期能讓成品更好,讓我們這些執行者可以更專注在更需要創意的地方。

我能理解上層希望搭配AI協助工作的想法。以我最常接觸的ChatGPT為例,我可以在撰寫字詞、句子、段落卡住時,把原始的內容貼到ChatGPT上詢問建議,或直接明確告知幫忙修飾,再參考它回覆的結果修改。

我不用再擔心會不會在不對的時間找人討論,耽誤到對方的工作進度,隨時把原本想討論的內容跟ChatGPT交換意見。它也不會批判我原本的版本好不好,直接根據需求(指令)回覆,節省許多讓對方先理解再討論的時間。

短期來看,AI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內容質量。對於重視成果的管理層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但是,我思考到另一個問題,也是一開始這些AI創作出現時引發大量討論的議題:透過AI產出的創作,還是我的作品嗎?


如果長期下來,只要遇到修飾文句、產出構圖跟模板,都交給AI執行,我們只負責挑選想要的方案。在整個作品,人只負責起個頭、收尾交付,過程中大量倚賴AI,這樣人引以為傲的創造力,是否會漸漸地被AI「寵壞」而流失,未來所有的作品都要掛AI名才算品質保證呢?

雖然我算是這些AI的受益者之一,提出這個想法不太有說服力,但對於寫作技能還很初階的我來說,在想要穩定產出作品的期待下,深切感受到AI的吸引力。然而,這只是讓我的成果看起來不錯,但我有因此進步嗎?

最初要求自己穩定產出作品,是為了透過持續執行養成習慣,從中提升寫作技能。即使AI能幫助我把內容寫得更好,應該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把AI的成果(偷)學起來,並努力在一開始就寫出AI不會修飾出更好結果的原稿,才能站上更高一階的平台,持續邁進。

先前也有繪師對AI繪圖的功能定位,提出類似的想法。我對相關討論的解讀是:AI能幫忙產出內容,但真正能賦予作品靈魂的還是人。

長期來看,AI應能幫助我們拓展創意的更多可能,與原本的經驗內化、融合之後,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想法,體現人在創造力方面的無限潛能。

也許AI終究會成長到幾乎完全取代這些技能的狀態,但在運用AI的同時,仍要回歸根本,思考最原始的初衷,才能保有創作的意義。

avatar-img
貓想享
11會員
40內容數
世界不斷變動,總有些新奇的事物,等待我去發掘、剖析與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貓想享 的其他內容
對貓的憧憬,形成了我的新人生哲學
想想今年給自己的期許:工作多一點人情、生活多一點體驗、寫作多一點嘗試。
當你覺得記憶力不好的時候,總會覺得大腦是一個無法退換貨的瑕疵品。不過,遺忘並不全然是壞事。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其實對藝術領域很感興趣。 從鋼琴十年,到國中的直笛團,都是難得的回憶。甚至長大之後,還有機會跟音樂續緣。
夢,一直是心理學中很耐人尋味的領域,如此捉摸不定,也成為了創作的題材,像《全面啟動》(Inception)就是以一部圍繞著「夢」為主題的電影。當中有些跟現實理論相符的設定,也有些跟自己做夢類似的體驗。
在大學時修了跟小小說有關的通識課程,作業就是要自己創作小小說。努力跟教授請教後,即使通識課結束了,依然跟教授交流寫作上的建議,終於讓我在校內投稿獲得不錯的獎項。 只不過,這可能是另一條時間線上的事。
對貓的憧憬,形成了我的新人生哲學
想想今年給自己的期許:工作多一點人情、生活多一點體驗、寫作多一點嘗試。
當你覺得記憶力不好的時候,總會覺得大腦是一個無法退換貨的瑕疵品。不過,遺忘並不全然是壞事。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其實對藝術領域很感興趣。 從鋼琴十年,到國中的直笛團,都是難得的回憶。甚至長大之後,還有機會跟音樂續緣。
夢,一直是心理學中很耐人尋味的領域,如此捉摸不定,也成為了創作的題材,像《全面啟動》(Inception)就是以一部圍繞著「夢」為主題的電影。當中有些跟現實理論相符的設定,也有些跟自己做夢類似的體驗。
在大學時修了跟小小說有關的通識課程,作業就是要自己創作小小說。努力跟教授請教後,即使通識課結束了,依然跟教授交流寫作上的建議,終於讓我在校內投稿獲得不錯的獎項。 只不過,這可能是另一條時間線上的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