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教育之學術與實用

強迫入學的國民教育,確實不是只限定於滿足生活、職場需求,但是,脫離生活與職場的學術理論,也不是好事。
那些高大上的理想、說辭先撇開不談,從現實來看,國民教育就是大人們為孩子們安排的。既然大人們希望國家更有競爭力、兒孫輩更有競爭力,那麼課程內容就不得不細細思量了。
例如語文方面的課程,修辭、文法、名家評論、流派風格等等瑣碎知識,在學術理論上是很重要的基礎,但是跟生活、職場都沒什麼太大關係;
史地方面的課程,雖然不能說沒系統,但是知識免不了龐雜而瑣碎,而且歷史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左右,地理部分知識就來自於理科的地球科學,照顧到生活還有機會,但與職場需求就普遍遠得多了;
數學方面的課程,很重視考試時怎麼考出學生的計算能力,但是缺乏應用,內容偏重學術所需;
理化方面的課程,也是重視考出計算能力,並未完全從生活出發安排整套有系統的課程,職場所需的就限於技職學校;
體育、美術、音樂,這些科目歷來不被重視,堪稱聊備一格。老是因為所謂主科搶時間,借了課就不還,長此以往,別說練出強健的體魄、藝術的美感,光是因為課程時間的短缺,連養成運動習慣、情緒調節能力都很有問題,課程是否實用完全憑運氣了。
其他一些課程或畢業門檻,如學習檔案、學習時數等等,看起來是在培養孩子多方面發展,但是在升學、考試、文憑三合一大套餐的情況下,上有政策自然是下有對策,虛應故事草草敷衍完全是大有人在,更談不上實用性。
比較建議的思維方向,國民教育既然是大人們替孩子做選擇,自然是大人們該負責;大人們無法承擔孩子們的未來,也至少要盡可能保障孩子們的生存能力。
當然,人類不是只需要生存,還有生活品質擺在那邊等著培養,但是生存能力實在是基本中的基本。而生存能力的定義,除了常見的基於溝通學語文、基於評估學數理等等,更應細緻化的從孩子生活圈去設想,一路延伸到大人們的世界,讓他們所學真的有所用,而不是學一回事、用一回事。
我們同意學術理論不是沒有價值的象牙塔,教育不能跟學術理論去做切割。但是搭配必修、選修課的概念,國民教育完全可以將攸關生存的實用知識列為必修,有心力去深入研究的人再去選修偏重學術理論的課程,這樣就能兩全。
若是出於成本考量,覺得無法這樣安排,只能說百年樹人大計,不計,就沒有百年大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