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是體貼的,總是一杯茶不疾不徐地泡著,坐在椅上也不懶散,任何人的要求都會仔細地聆聽並給予意見;朋友的心意總能及時察覺到,在對方還未開口前,甚至於連對方都未曾想到前,便已經著手一切。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是擺置好的。
依存:
雪之下雪乃渴望成為一名獨立之人。她渴望擺脫姐姐的影子,憑藉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活著。
她是孤獨的,也是獨立自主的,但這只是從世間角度觀察、從與他人的交往觀察而得到的。
那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若我們深入她的內心,便會望見截然不同的印象:她不是成熟的,不是有著明晰的軌道自顧運行的星,相反,她缺乏自己的意志,渴望著自我意識的「自由」。如果說前者的獨立是行事上,那後者的獨立則更偏向自我。
她渴求的,是不受他人意思、企圖、同儕壓力、氣氛影響下的決定,並不是要在江流中逆行,不是要頑固地反抗,僅僅是自己作出選擇,接受現實,然後放棄。
是否有成功的結局或將自身的想法傳達出去並不是重點,是的,無關乎外界的變化和前方的景色,唯一重要的是在無數次看似前進的成長中,真正地以自己的意志,聽從內心神聖的聲音,去完成成長。
其實雪之下雪乃本質上是如同千萬個高中女生一般,乖巧的,普通的,可愛的。
她喜歡貓,喜歡甜食,喜歡可愛的事物,喜歡穿著打扮。她是一個普通的女高中生,但是,又是最獨特的。
優雅的,冷靜的,完美的,異質的,這才是人們最先注意到她的印象,與之相比,普通的可愛顯得有些不協調。
人們對角色的喜愛,大多是看它們的「設定」,也就是萌點。但這並不準確,一名角色之所以令人著迷,不只是由於其設定,而是其人格魅力被挖掘出,人性的複雜矛盾被揭示出,一種令人敬佩和可人憐惜的美於文字間溢出。
在我看來,雪之下的美,是帶著遺憾的美。
當我們談起她時,我們首先注意到的不是她的萌點和外表,而是她的成長,凋零般的結局,悲哀的韻味。
當然,她的結局並不是孤獨的,結局算是完滿的,但這種遺憾,是疏離他人的,獨自存活的,有種與命運妥協的感覺:以愉悅舒適的關係為代價,她擁抱了孤獨卻清醒的生活。她不可能擁有美好的結局而不失去任何東西,若要活下去,她就得相應地丟棄對關係情感的渴望。
我在看時會不時想到Rewrite:看似美好的HE,是經歷了無數的背叛,放棄了每個過得更順遂的機會,才走向這個結局。而那些放棄的事物,一旦失去,便再也不會出現,因此最終結局必然是缺損的、不完整的。
遺憾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前提下,雪之下雪乃的人物豐滿了許多,擺脫了一般動漫中的女主形象。
她所失去的,是與人的交往關係。儘管是她自願放棄的,但她卻又未能完全捨棄,依舊眷戀著。她想念著三人的時光,咀嚼著三人的美好回憶,正如她所說,這段時光確實是美好的。
高中畢業後,大學畢業後,工作後,我想她都會是孤獨的,如果不是比企谷在當時拉住了她,將他們的人生綁在一起、互相依靠,未來的某一天,她或許會發現自己身邊已經沒有熟悉的人了。
但應該慶幸他們三人的故事還未結束,他們的關係還在漫長的摸索、退縮、抵抗、掙扎中確認。她把希望放在了更遙遠的後方,是現在所無法望見的,處於存在與消亡的疊加狀態。
所以她不會是幸福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不會是積極的,今後一定也要忍受著孤獨。但或許,她的儀式尚未完成,關於孤獨的棺材還未蓋上,她依舊能在健全人的空間中尋找到如何與人相處的答案。
關於愛情:
當我再次回顧雪之下雪乃這個角色時,我總算是發現了她的特殊。
她的存在,不是為了與男主的相遇而存在,不是為了與他結成連理作為故事的目的。她的存在,是為了要和比企谷、由比濱一齊尋找「什麼是真物?」的解答。
我可以看見她在思考,她在為了「自己」而行動,為了「自己」的選擇而猶豫和沮喪。她的眼裡不是只有愛情,她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作為一個女主角存在。
這下子總算明白為什麼我對作品的愛情感到乏味了。我所見的過往的作品,女主如同一個個工具,她們喪失了思考,軀殼是擺設的,所投射出的情緒與痛苦是為男主而產生的,她們的人生是一片空白,她們的未來是寫在不曾出現的紙上。雖然瞳孔中所見的經常不會是自己,但我仍期望她們偶爾能照照鏡子,仔細地望著自己那張陌生的臉,看著,想著,痛苦著。
即使故事的最後,雪乃並未向大老師告白,並未與他成為情侶,我也會欣然接受。
下雪時,天空是陰沉的,空氣也似凝結一般,雪乃和比企谷兩人走在路上,各走各的,但太快會停下等待,太慢會加緊腳步跟上。雖然並非並肩而行,但始終維持著前後似斷非斷的聯繫。無關於愛情這個關係的框架將他們束縛住,他們已經找到了對真物的闡述,擺脫共依存的關係,因此這樣就行。
兩人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那麼關於這個故事的一切,其實已經結束了,愛情、未來等等,都只是後日談。
雪之下雪乃並不是由於某人的走來而出現,也不會因為某人的離開而消失,但卻是由於某人的執著才醒悟。
她依舊坐在熟悉的位置上,靠窗的那個座位,靜靜地翻書。夕陽斜射進教室,迷迷濛濛的,沉滯的塵埃在光線下紛飛,這份寧靜令人屏神,彷佛她一直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