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人慈》(一)原來那些證明人性本惡的心理學實驗都是假的!

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是個歷久不衰的辯論題,中國有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西方哲學家也在吵一樣的問題,長久以來,人性本惡一直佔據社會的主流論述,聖經告訴我們,人天生有罪,是墮落邪惡的,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也是人是完全自私的,永遠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如果有人支持人性本善,就會被視為天真,不了解現實,這本書正是想挑戰這個想法,用很多種角度來證明人性本善,作者說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人性本惡是一種可得性偏差,我們會被最容易浮現的在腦裡的念頭給誤導,每天24小時的新聞台報導的是哪裡有戰爭,哪裡有犯罪,這些負面新聞讓我們對世界感到失望,學校教我們各種證明人性本惡的心理學實驗,市面上展現人性黑暗面的小說電影大賣,這些資訊都在持續累積我們對「人性本惡」的印象,所以他在這本書裡一一打破我們的刻板印 象,重塑我們對人性的觀點。

史丹佛監獄實驗
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24個參與實驗的學生,一半扮演獄卒,一半扮演犯人,實驗想要觀察有權力的獄卒與失去權力的犯人會有什麼的轉變。這些實驗者全都是普通的史丹佛大學學生,還自述是和平主義者,沒有人會料想到實驗很快就進入失控狀態。扮演獄卒的人似乎相當陶醉於自己的權力中,他們不加掩飾的剝削犯人,欺負他們,進行到第六天,有五名扮演犯人的學生接近精神崩潰。教授對此實驗結果賦予的解釋是,當你把一個普通人放到一個能使壞的環境中,他就會變成怪物,自行發展出不人道的行為,因為人性本惡。
然而事實上在作者的察證下,這個實驗並不是如教授所宣稱的,讓扮演獄卒的學生自由的決定他們要如何對待犯人,在教授自己後來的著作裡面就曾提及,他指示獄卒必須要努力的製造犯人的挫折感與恐懼,實驗助理提供了各種做法,例如只叫犯人的號碼,而不叫他們的名字,強迫犯人裸體站著不動十五分鐘,腳踝套上鎖鍊,讓囚犯睡眠不足等等,整個凌虐計劃內容,教授與他的助理就提供一半以上的做法,而他對這些學生說明,他想要研究人在強烈壓力下的行為,所以獄卒學生以為是自己是研究助手,而非研究對象,教授還會斥責沒有辦法強硬對待犯人的獄卒,指責他們破壞了實驗,所以實驗結果呈現出來,變成怪物的獄卒,其實並非出自自發的行為。
在 2002 年,英國電視節目試圖重現這個心理實驗,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給給予任何指示,只是讓實驗者自由表現,結果實驗結果截然不同,第二天,獄卒開始分食物給囚犯,第五天,囚犯與獄卒一起抽煙,討論應該一起訂立公共制度,沒有虐待,沒有精神崩潰,這個節目證明,把一個普通人放到一個能使壞的環境中,不會怎麼樣,事實上,他們還會試圖建立一個公平的制度,彼此遵守。然而,即使沒有人真正重現「史丹佛監獄實驗」,大家卻都還是對其證明人性本惡的結論堅信不疑。

電擊實驗
電擊實驗是由耶魯大學教授主持,在這個實驗中,扮演指導者的受試者要依指示對隔避房間的學生進行記憶測試,如果學生答錯,就要按一個電擊開關施以懲罰。他們對參與實驗,扮演指導者的人說明,他們想要研究懲罰對記憶的效果,然而實際上,研究的對象卻是這些扮演指導者的人,隔避房間的學生全是實驗助理假扮,電擊機器也是假的,沒有真的電擊,只有實驗助理演出受到電擊的痛苦表情。實驗結果現示,受試者會一路聽從指示施以電擊,即使機器螢幕顯示電擊強度「危險,致死」,仍有65%的受試者按下開關。這個實驗顯示,一個普通人,有三分之二的機率致人於死地,只因為有權威叫他們這麼做。
我在讀書時期對這個實驗印象深刻,這似乎解釋了為什麼當初納粹可以屠殺這麼多人,就像那些在接受審判的納粹戰犯在庭上宣稱的一樣,他們沒有反猶太人,他們都只是聽命行事的普通人而已,鄂蘭因此寫下了著名的那篇文章「平庸的邪惡」,原來一個普通人,不需要有惡的動機,就足以為惡。
然而作者考察了當時的實驗錄音,他發現幾乎所有的實驗者都曾反抗,不想要繼續下去,但實驗助理會指示受試者必須繼續按下電擊開關,受試者反抗的次數可能多達近十次,但屢屢被助理駁回,最後勉強聽從指示的受試者表示,一來他們相信一個知名大學進行的實驗不可能真的致人於死地,二來他們被說服,他們是在幫助一個對人類有貢獻的實驗,就如同上一個實驗中的獄卒一樣,實驗團隊讓這些受試者相信他們做這些讓某些人痛苦的事是在為善。所以人的確可以為惡,但得要批上「行善」的外衣才行。
納粹戰犯真的如他們所宣稱的,只是聽命行事而已嗎? 事實上從文件中顯示,希特勒官方很少下達明確的指令,很多時候都是靠下面的官員發揮創意,努力去完成高層的期待,他們不是沒思考,聽命行事的機器人,問題是他們相信自己正在幫助一件偉大的行動,他們不是屈從於邪惡,而是被冒充為善的邪惡給引誘,這讓我想到中國之前 covid 清零的政策下各種荒謬的新聞,生病的人被關在家裡,得不到任何醫療,白白死去;即使臨盆的人即使趕到醫院門口,也無法進醫院生產,只因為他們來自有感染風險的社區;民眾的家門被焊死,火災逃不出去,活活被燒死。這些荒謬的政策都是揣摩上意的結果,「防役」是正義的大旗,所以每個執行命令的人為了顯示自己更努力,結果就做出越來越極端的行為,來討習近平歡心。

旁觀者效應
還有一個心理學案例讓我印象深刻,起因是一起真實新聞案件,一個女人在紐約街頭受到襲擊,她大聲呼叫「有人砍我,救我!」,那時是凌晨三點,街道非常安靜,街旁公寓裡的住戶應該都能聽到的她呼救聲,但沒有人幫忙,五十分鐘後,她死了。粗略統計,公寓裡的住戶的少說也有三十人,只要有一人挺身而出,她就不會失去生命,為什麼慘案還是發生了呢?這引起了心理學家濃厚的興趣,有人因此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讓受試者聽到隔壁房間的求救聲,觀察受試者的反應,他們發現,當受試者認為周圍只有他的時候,當他聽到求救聲時,毫無例外,他們全都立刻起身幫忙,但是如果實驗助手讓受試者以為附近還有其他人的時候,起身幫忙的機率就降至60%,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我「旁觀者效應」,這似乎完美說明了新聞事件為什麼會發生,三十人裡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會出手,最後錯過了最後的救援時間,這個心理實驗與新聞讓我們相信「人性傾向自掃門前雪」,人性是偏向自私的。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個心理學家研究了城市裡的攝影機畫面,她發現當發生像是打架,爭執等狀況時,有高達 90% 的情況旁人都會伸出援手,適時阻止狀況惡化,那麼那則新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人深入調查了事情的始末,事實上,至少有兩個人在聽到第一聲尖叫後,就立刻通報了警方,但警方沒有立刻出動,從通報內容推測,當時的警方可能認為只是尋常夫妻口角,不需要出動,而女人的鄰居朋友在聽到之後的求救聲時有衝出大樓幫忙,即使她並不清楚兇手是否還在現場,她自己是否也會遭遇危險,最後女人是死在鄰居朋友的懷裡,而非孤獨的死在街上,但這些事實從來都沒有被寫進新聞裡,至於新聞裡說至少有三十人聽到女人的尖叫聲,經過實地訪問,有的人根本熟睡沒有被吵醒,有的人沒有聽到求救內容,只聽到吵鬧聲,但因為附近就有營業至凌晨的酒吧,他們以為只是喝醉酒的人發出的吵鬧聲。新聞的真相可能沒有像心理學家想的那麼複雜,不是什麼旁觀者效應,可能只是簡單的沒有察覺有人需要幫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