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轉譯團】許雅婷:當年,大河小說《浪淘沙》如何發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東方白長篇小說《浪淘沙》,描述臺灣第一代女醫師蔡阿信的傳奇故事。原本預估三年內就能完成的作品,卻花了十年才停筆,在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藏品/東方白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與大河人生的相遇】

1979年,作家東方白的訪談對象問起以她為原型的小說,要多久才會寫完?東方白參考以往寫作的時間評估了一下,最後回答:三年。
「三年?」年事已高的她驚呼,「我早就死翹翹ㄚ!」
他們誰都沒想到,真正完稿已是十年後。
時間拉回1979年初,加拿大愛德蒙頓的一次聚會當中,東方白聽人說起一位「蔡阿信」醫師曲折的經歷,她在女性教育不受重視的時代裡勇敢求學,隻身到日本受訓,成為臺灣第一位女醫生,後來因故離開臺灣,落腳在加拿大生活。此時,距離東方白完成上一部長篇作品,已經有二、三年時間了,在那之後,他只有產出一些短篇小說,此刻聽說了蔡阿信醫師的精彩人生,不禁又開始對創作長篇作品躍躍欲試起來。之後東方白拿到了蔡阿信的自傳,閱畢更是下定決心,要將蔡阿信的故事寫成小說。
於是透過一番牽線,東方白開始和住在溫哥華的「A. S. Gibson」女士聯絡,希望能向她請教這位臺灣女醫師的人生經歷,畢竟如果要找和蔡阿信認識時間最久、相處時間最長,也最了解蔡阿信的人,那麼Gibson女士正是不二人選。全世界再也沒有其他人能比Gibson女士還要熟知「蔡阿信」的過往了。
故事從東方白聽聞傳奇醫師「蔡阿信」的事蹟後開始,在閱畢了蔡阿信自傳後,決心為其撰寫小說。(藏品/東方白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Gibson女士欣然答應了東方白的寫作計畫,並希望能見一見作家本人。原本東方白去信希望暑假時過去叨擾,向Gibson女士詢問蔡阿信自傳中事件的細節,不過Gibson女士卻回信勸東方白不要犧牲和家人相處的寶貴時光,並提議不如由她在復活節假期過去愛德蒙頓拜訪,信中並把來回程的時間、航班號碼、住宿地點等資訊都詳詳細細規劃好了,還附上一張支票,請東方白代為訂房。這封信展現了Gibson女士的體貼周全,也因此在東方白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不過,這個復活節之約後因Gibson女士身體不適未能成行。後幾經信件和電話往返,到了年中,終於敲定由東方白親自跑一趟溫哥華,讓Gibson女士「面試」。
東方白過去拜訪前信心滿滿,他對訪談工作並不陌生,早就練就了厲害的速記本領,只要一支筆加上一本筆記本,就能詳細紀錄談話內容。想不到當他抵達Gibson女士的住所時,Gibson女士早一步超前部署,她自己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也堆好一疊在桌上——「好像我有備而去,她有備而來。」東方白事後在訪談中回想,Gibson女士就像早先在信裡面提前把行程安排妥當一樣,「自己知道要做什麼事,一切她都控制自如。」
Gibson女士俐落的進退應對,在在都讓東方白抱有良好印象。Gibson女士行事敏捷,給人感覺像只有五十歲,看不出來實際已經八十多歲了,記憶力也非常強健,說起過去的事條理清晰,令東方白大感佩服。訪談三天結束後,東方白帶著好幾捲錄音帶滿載而歸,而就在臨走前,Gibson女士還塞給他一個信封,囑咐他回家再看,等他回家一打開,赫然是一百五十元加幣——那是Gibson女士補貼給他的旅費。盛情難卻,東方白於是把那些錢全都拿去買了參考用書。
1980年3月,小說落筆前,東方白一時不知道該把作品取作什麼名字,只得暫名「XYZ」,又花上好一段時間來苦思書名。儘管小說最初是因蔡阿信的故事而起,但在這時,寫作計畫已經擴大,變成一部描寫三位主角、三個家族的流轉,展現臺灣人幾代人所歷滄桑的大河小說。其中蔡阿信醫師的人生,一一化成了小說人物「丘雅信」的經歷,而這部小說——後來命名為《浪淘沙》的三部曲,最終完稿時字數直逼一百五十萬字。
《浪淘沙》手稿節錄。(藏品/東方白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浪淘沙》的寫作歷程其實並不算順遂,雖然東方白只花了幾個月就完成了第一部〈浪〉,但後面的篇章卻寫得掙扎。東方白全心全意栽入了浪淘沙創作,心理壓力巨大而積勞成疾,除此之外,他還受背痛和抑鬱所苦,期間更經歷父喪,後期一度停筆,悲觀地認為自己無法完成作品了。所幸,東方白堅持到了最後,只是原來對Gibson女士說三年完成,寫下句點時卻已到了1989年底,作品完成,竟然花上了十年光陰。
於甫落筆時,預估三年能寫完的小說,最後竟花費了十年光陰,於1990年定稿。(藏品/東方白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而原先說三年後恐怕就要死翹翹的Gibson女士,其實並不如自己所以為那樣命不久矣,她一直活到了十年後,作品完稿時仍健在,可惜依舊無緣見到小說付梓。1990年,《浪淘沙》正在進行修訂校對,只差一步就要付印,東方白卻接到了訃文:Gibson女士在3月離開人世了。無法把書交到Gibson女士手上,東方白扼腕非常,但也只能告訴自己:好在他及時聽了她的故事並寫成小說,傳予後世,如此一來也不算是錯過時機了!
東方白歷經十年、嘔心瀝血之作《浪淘沙》總籍共四部曲,全書共1654頁。(藏品/東方白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2005年,改編自東方白小說的同名連續劇《浪淘沙》在民視播出,劇情聚焦在蔡阿信的化身丘雅信身上,三十集的時間裡,觀眾彷彿跟著女主角成長、求學、在海外漂泊,歷盡千辛萬苦回到臺灣,又被迫離開。縱然小說、戲劇總有創作成份,許多人仍是藉由這些作品,得知了蔡阿信醫師不凡的一生。
其中有件事,小說如此寫,連續劇這樣演,實際上也是蔡阿信醫師的實際經歷——
二二八事件那陣子,蔡阿信為了避禍,和英裔加籍的牧師舊識Gibson先生結婚,成了「A-sin Sena Gibson」。
之後Gibson牧師返回了加拿大,蔡阿信則留在臺灣開業,想不到不過幾年,中華民國與英國斷交,受政治情勢所迫,因婚姻關係而變成外國籍的蔡阿信只能變賣了房產,離開臺灣,落腳加拿大生活,直至終老。
「㑲是列台灣出世的,列台灣大漢的,偏偏仔台灣𣍐使住,著給人趕來加拿大。」——《浪淘沙》末尾,東方白藉丘雅信之口說了這樣的對白,這大概是有幸在蔡阿信生前記下她故事的東方白,替蔡阿信抱的一句不平,回應他在初次聽說蔡阿信際遇的那一天,於日記記下的最初感嘆:「她一生的意義便是無辜!」

★作家小傳

東方白(1938—),本名林文德,台北人,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工程系博士,曾任加拿大亞伯達省水文工程師,現居多倫多。東方白自高中起就開始創作,多年來筆耕不輟,作品包含小說及散文,代表作《臨死的基督徒》、《露意湖》、《浪淘沙》,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等。

★自我介紹

許雅婷,1991年生,臺大園藝系研究所畢業,現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之一,平常用青悠這個名字走跳。《唯妖論》、《尋妖誌》、《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的共同作者之一,曾獲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完美的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張福英沒說的,比寫下來的還多。她和林景仁的婚姻有一口又一口不能開的罈子,醃在心上除不盡的霉味。
【你們的眼神讓人受傷】當我抵達林家大宅時,他們就像看動物一樣打量著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埋藏於地層下的火光】 擔任記者和自身年幼孤身遷臺的經歷,讓王默人看見了社會底層的現實。那些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最冷酷,然而卻也最重要。他一方面對於這股關注現實的寫作風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卻也對報導文學會如何發展感到擔心。
當1950、60年代,臺灣文壇流行著現代主義與反共文學時,1948年來臺的外省作家王默人所關心的是外省來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而到了1970年代,他也將視線轉移到了本省勞動階級的處境上。
【在劫後餘生,編織希望的文學人】 一場大地震,震碎中部地區人們的家園與生活。 在斷垣殘桓裡,以文學人各自以手中的筆與聲音,串起人們手中的祝福,編織希望,為災區的人們帶來安頓的祝福與未來。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不完美的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張福英沒說的,比寫下來的還多。她和林景仁的婚姻有一口又一口不能開的罈子,醃在心上除不盡的霉味。
【你們的眼神讓人受傷】當我抵達林家大宅時,他們就像看動物一樣打量著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埋藏於地層下的火光】 擔任記者和自身年幼孤身遷臺的經歷,讓王默人看見了社會底層的現實。那些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最冷酷,然而卻也最重要。他一方面對於這股關注現實的寫作風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卻也對報導文學會如何發展感到擔心。
當1950、60年代,臺灣文壇流行著現代主義與反共文學時,1948年來臺的外省作家王默人所關心的是外省來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而到了1970年代,他也將視線轉移到了本省勞動階級的處境上。
【在劫後餘生,編織希望的文學人】 一場大地震,震碎中部地區人們的家園與生活。 在斷垣殘桓裡,以文學人各自以手中的筆與聲音,串起人們手中的祝福,編織希望,為災區的人們帶來安頓的祝福與未來。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雖然身為屏東文學工作者,我是直到去年的"屏東文學史"發表會後,大家到永勝五號相聚,才有機會和曾貴海醫師面對面聊上幾句。 當時有個音樂劇企劃,名稱暫定為<千尋萬年溪>,名稱來自已先走一步的郭漢辰老大2011所編的書。計畫將超過半世紀以來,萬年溪畔誕生的文人故事,包含李淑德、(故)汪乃文(音樂)、(故
Thumbnail
「一生慶幸,見證了台灣孕育出當今華人世界最豐饒的文學果實。」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一)文學人的歷史見證 齊邦媛(1924-2024)親筆自傳《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7月第一版),六百餘頁,近三十萬字,自家世、幼年、求學一直到教學、研究、行政……,娓娓道來,在一則則精采故事中,見證了一個大時代中傳奇女子的遭遇,內容豐贍,字斟句酌,值得讀者從不同角度一讀再讀。 齊
Thumbnail
從《一生中的一天》到《巨流河》,齊邦媛教授以淡雅的筆觸勾勒出人生的風景,深深觸動了讀者的心靈。有幸認識這位風格獨特、富有智慧的台灣文學守護者,親身感受他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豁達,妙語如珠,犀利深刻。聽到他以101歲高壽去世,前塵往事翻湧,才知道他的精神一直守護著我。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猶記得〈流水帳〉裡澎湖女孩郭秋暖,曾瓊雲,佩媛少女的細膩心思,姐妹淘情感, 村民與阿兵哥間互動,女孩們對台灣來的阿兵哥充滿好奇,家族親友牽絆。 時光溫柔淘洗,經過〈雲山〉後,陳淑瑤再把初老的川金跟她的故事帶回澎湖。 《魔以》裡的主角川金,國中畢業就離家到高雄工廠工作, 直到母親過世了,五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雖然身為屏東文學工作者,我是直到去年的"屏東文學史"發表會後,大家到永勝五號相聚,才有機會和曾貴海醫師面對面聊上幾句。 當時有個音樂劇企劃,名稱暫定為<千尋萬年溪>,名稱來自已先走一步的郭漢辰老大2011所編的書。計畫將超過半世紀以來,萬年溪畔誕生的文人故事,包含李淑德、(故)汪乃文(音樂)、(故
Thumbnail
「一生慶幸,見證了台灣孕育出當今華人世界最豐饒的文學果實。」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一)文學人的歷史見證 齊邦媛(1924-2024)親筆自傳《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7月第一版),六百餘頁,近三十萬字,自家世、幼年、求學一直到教學、研究、行政……,娓娓道來,在一則則精采故事中,見證了一個大時代中傳奇女子的遭遇,內容豐贍,字斟句酌,值得讀者從不同角度一讀再讀。 齊
Thumbnail
從《一生中的一天》到《巨流河》,齊邦媛教授以淡雅的筆觸勾勒出人生的風景,深深觸動了讀者的心靈。有幸認識這位風格獨特、富有智慧的台灣文學守護者,親身感受他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豁達,妙語如珠,犀利深刻。聽到他以101歲高壽去世,前塵往事翻湧,才知道他的精神一直守護著我。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猶記得〈流水帳〉裡澎湖女孩郭秋暖,曾瓊雲,佩媛少女的細膩心思,姐妹淘情感, 村民與阿兵哥間互動,女孩們對台灣來的阿兵哥充滿好奇,家族親友牽絆。 時光溫柔淘洗,經過〈雲山〉後,陳淑瑤再把初老的川金跟她的故事帶回澎湖。 《魔以》裡的主角川金,國中畢業就離家到高雄工廠工作, 直到母親過世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