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列與簡義明教授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進行對談
2019年12月去聽了作家陳列的演講。陳列算是較為知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最主要來自於他第一篇正式發表的散文,寫實地揭露了他在政治受難後的獄中生活,由於當年發表在1980那個尚未解嚴的年代,故刊登在報上時,原本題名為〈獄中書〉被改為〈無怨〉,透過此篇其後來獲得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的首獎,也開啟了他的作家生涯。
而2019年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特別請他駐館,同時也邀請他進行新的創作計畫──於夏秋二季重回景美看守所及進駐綠島兩個歷史現場進行記錄,而這次演講主要就是在分享他對於重返過往現場的一些感受。在演講的過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陳列對於過往回憶的闡述,包括他對於曾經非常熟悉的學校鐘聲(他以前是中學教師),從原本的理想化到後來覺得鐘聲是一個背叛的象徵,或是他說他從來不在獄中打籃球,因為他想要迴避一直被監視的感受,以及在被審判時,望著軍事法庭外面「公正廉明」四個大字的諷刺感,還有被審判時看著書記官在打瞌睡,而他在想著究竟是誰賦予他們如此的權利等。許多他散文創作中未能提及的部分,慢慢地被釐清,讓我理解到,要讓某些受害者說出來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而遺忘一切又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
那陣子剛好看完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就引用下面的一段話:「他最終要說的是,可以扼殺一個人,但一個人那怕再脆弱,可人的尊嚴不可以扼殺,人所以為人,就有這麼點自尊不可以泯滅。人儘管活得像條蟲,但是否知道蟲也有蟲的尊嚴,蟲在踩死捻死之前裝死掙扎逃竄以求自救,而蟲之為蟲的尊嚴卻踩不死。殺人如草芥,可曾見過草芥在刀下求饒的?人不如草芥,可他要證明的是人除了性命還有尊嚴。如果無法維護做人的這點尊嚴,要不被殺又不自殺,倘若還不肯死掉,便只有逃亡。尊嚴是對於存在的意識,這便是脆弱的個人力量所在,要存在的意識泯滅了,這存在也形同死亡。」
自由與人權的可貴,來自於它必須要追尋,必須要被珍惜,願臺灣可以愈來愈重視這塊,也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去逛逛這個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