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將友誼分為三種層次:
一、膚淺的友誼:因「利益」而聚在一起,並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好處。
二、次等的友誼:因「快樂」而在一起,希望從彼此相處中獲得愉悅。
三、完美的友誼:因「品德」而結合,希望為對方帶來貢獻。
人的一生摯友不用多,因為每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扣除家務、工作、睡眠時間,能和朋友相處的時間真的不多。朋友又分為「主要朋友」、「次要朋友」,如果你沒有將朋友分類,是人人好的相處模式,那想必你會感到非常的疲累,因為你顧得了這個,就顧不了那個,也會讓朋友懷疑你的忠誠度。
對!您沒聽錯…朋友間也需要忠誠度,真正的友誼也需建立在彼此信任上,愈信任彼此,愈能分享彼此內心深處的想法,因為並不用擔心對方是否會到處把你的事變成八卦在傳,充分的相信對方知道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不用提心吊膽的一一交待。
可能有的人會質疑,朋友間相處就是要自在呀~這麼有壓力何必又做朋友呢?乍聽之下,好像蠻有道理的。但您是不是把玩伴和朋友的定義搞混了呢?畢竟人是獨立的個體,就算是雙胞胎,個性、思想也會有分歧的時候,人和人相處怎麼可能會沒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呢?你認為的自在,是對方的唯唯諾諾,亦或是他並不想跟你有更一步的交談,只好當下認同,並快點結束這個話題?
在孔子看來:「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總讓你感覺舒服的人,未必是朋友呢!表面奉承,背面誹謗,是非常要不得的。
孔子又說到:「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直有時讓對方聽話聽起來並不是很舒服;友諒則是要交有誠信的朋友,並不是和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而友多聞呢?見多識廣的朋友,可能會讓你感到壓力大,但這樣的朋友相當於一個老師,也非常願意彼此教學相長。
所以真正的朋友不會總讓你感到愉悅的,在有限的時間裡,你願意將時間花在哪些人身上呢?交友的心態,也決定了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