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影評】「日麗來臨前,我一夜無眠」— 談《日麗》的憂鬱與未完成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導演、同時也是本片監製的貝瑞傑金斯(Barry Jenkins)這麼形容《日麗》:「我支離破碎,感動不已。雖然已經看過六七八遍了,但每次看完都還是要蹲在角落哭個20分鐘。」
那年,11歲的英國女孩蘇菲(法蘭琪・柯芮 飾)和她年輕的單身父親卡倫(保羅・麥斯卡 飾),一起前往碧海藍天的土耳其渡假。遠離家園的應許之地,他們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下一起共享了好多種美好 —— 潛水、跳舞,打父親鍾情的太極。
本片以今昔敘事與虛實(攝影機內外)的方式描繪這對父女既尷尬、親密,又略顯疏離的關係;也以海水漾起的漣漪、泳池中乍看曖昧無限的波光,呼應父親看似平靜,實則被憂鬱侵蝕的心理狀態,以及女兒在早熟的面具之下,眼睛總是離不開泳池邊那些男男女女的青春期躁動的心。
憂鬱如黑夜裡的潮水,排山倒海而來
那年,蘇菲 11 歲,卡倫 31 歲。那場旅行有快樂也有爭吵,但大抵是愉快的。卻不知怎麼的,蘇菲總是覺得父親既熟悉又陌生,總是若有所思,總是說些讓 11 歲的她似懂非懂的事。卡倫的憂鬱,其實戲中多處都有跡可循,無論是那天與女兒來到外海船潛,聽到年齡相仿的潛水教練分享著最近有了孩子,決定安定下來後,他原本明朗面容頓失顏色,苦笑地低喃:「我沒想過四十歲呢,能撐到三十就很慶幸了。」;收到女兒送給他的手寫生日卡片,瞬間壓抑不住這段時間的掙扎、逞強與苦楚,在漆黑的房間中兀自哭了出來;甚或在旅程後半的某晚,與蘇菲吵了一頓架後,發現女兒直至深夜仍不見蹤影,他無助又自責的走向黑夜中的大海,而我們幾乎以為他再也不會回來⋯⋯
鏡頭後的幽魂,宛若死亡的顯影
卡倫之於觀眾,更像是死亡的顯影。我想起導演 Charlotte Wells 曾在一篇專訪中,解釋為何戲中總是出現卡倫的「倒影」,而不直面真正的他。記憶是會騙人的,越美好的尤其是。《日麗》中多數的片段,其實是 Charlotte 偶然在家中找到兒時和父親的影像,經由回憶的整理和翻閱構思出的故事。也因此,我們總是能看見不少鏡頭是從身後、透過窗戶或鏡子來捕捉卡倫,感覺創作者有意識的讓記憶中的父親以這樣的方式出現,朦朧的像是深藏在面紗後的幽魂,輕盈地好似不曾存在過。
未完成的家庭錄影帶
日麗是部太親密的電影,親密的令我感受到不少精心設計的畫面、主角不經意脫口而出的對白,都像是意有所指,無奈自身並未共享著相似的人生經驗,於是詩意般的符碼頓覺得更隱晦難明 —— 就像卡倫對著電話那頭的前妻笨拙地說著「愛你」,鏡頭轉瞬,蘇菲在離開土耳其前一晚於旅館的迴廊撞見兩個男人親密地廝磨耳語,這是否也意味著卡倫與蘇菲不順遂的婚姻,源於性傾向這個難題?蘇菲二十年後獨自在黑夜中醒來,父親當年買下的土耳其地毯來到了她的腳下,從觀眾視角望去,蘇菲記憶中的卡倫似乎永遠停在了三十歲,這令我們不禁想:「他去了哪裡?」,那年明媚的土耳其之旅後,他是否就此缺席⋯⋯
電影末,只見卡倫以攝影機捕捉蘇菲於登機門前的燦爛笑臉,自己則沒入身後的門。他會回來嗎?還是一部分的幽魂重返當年的土耳其,再重溫一次與蘇菲共享的風和日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