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取名習慣,卻從來沒習慣--聽廖文強《習慣》

我一直很喜歡廖文強
大概是某些個性相近的原因吧
從他的很多歌曲裡面可以找到很多共鳴
他也是一個我覺得很意外怎麼一直知名度高不起來的歌手
明明歌聲那麼好聽
歌詞又寫得那麼好
題材也一直很有意思
但這大概就不是非音樂圈的我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回過頭來說
我很喜歡他寫的歌詞
他真的很會玩文字
裡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細節
最近回頭來聽他過去的歌
(畢竟最近新歌好像比較少?:目)
發現一些自己當初聽沒有發現的巧思
打算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

二、正文

1.第一次主歌第一段
習慣了一個人睡 也習慣了獨照的畫面 習慣了唱歌給自己聽 習慣了不為見到誰而清醒
賦予景物情感
歌曲的開頭三句,廖文強用「一個人睡」、「獨照」、「唱歌給自己聽」三個畫面,形塑出獨自一個人的生活
但自己生活很正常啊,多少出門在外工作的人不是自己生活的,大家也都是一個人睡、然後在房間唱歌給自己聽,這樣稀鬆平常的事情有什麼好拿出來說的呢?
所以才有了第四句:「習慣了不為見到誰而清醒。
因為有這第四句,前面的那些畫面都有了情緒、染上了沾到一點粉色的憂鬱色彩
那些畫面因為這一句有了意義,不再只是單純的生活描寫
因為「習慣了不為見到誰而清醒
代表曾經有個人,會讓主角會每天都為了見到他而醒來。
也代表主角會每天為了見到那個人而醒來,已經是曾經。
曾經擁有,與現在已失去
這樣的狀態在這句話表露無遺。
至於那個人是誰?
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家人、可能是老闆(?)
當然最符合大眾印象的聯想,會每天都想見到的人,更有可能是戀人。
習慣了,為什麼還要說?
這邊也可以注意一件事情:
他的動詞是用習慣。
那麼如果主角真的習慣了,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了,那為什麼還要特別拿出來說呢?又有什麼好說的呢?
因為他習慣了,但內心,卻是不喜歡的。
習慣是一個客觀的描寫,不涉及主觀喜好,是像機器人一樣,依照指令動作。
但人不是機器人,所以我們做得到,但我們不一定會喜歡這麼做。
即便身體已經麻痺接受這一切,但內心深處還是有個聲音在大喊著自己的意志。
而這個習慣與喜歡的對比
會延續到後面的副歌。

2.第一次主歌第二段
你最愛的那盞夜燈 現在為誰的側臉亮著 睡夢中不經意的轉身 有沒有那麼一秒覺得陌生
那個人是誰?
因為對於「那個人」是誰,有著許多可能
第二段這邊要來收斂,把可能性聚焦在主角的對象上
所以
這邊用很隱私的空間,表達這個人和主角的親密關係
描述上,我們的視角隨著夜燈,來到床邊,看著一個睡著的人安靜不動地讓夜燈照亮,然後突然,他翻了身,我們拋出了最後的那句問題。
能夠這麼細微描寫一個隱私空間的情況,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共享這個隱私空間的人。
誰會共享這樣的隱私空間?朋友好像有可能,但很長一段時間都睡同一張床的朋友也真的少
老闆的話.......還是先不要吧XD
所以最有可能的,大概就是戀人了,而且是已經發展到同居的戀人。
這場分手不是我願意的
這邊用主角對於戀人現況的幻想
闡述著:主角還對於這個戀人或這段戀情感到依依不捨。
不然
如果早已放下,或者甚至當初是主角主動放棄這段感情
那麼何必要再想起對方呢?
又何必廖文強要用那樣哀怨的唱腔呢?
再加上第三、四句所說的:「睡夢中不經意的轉身/有沒有那麼一秒覺得陌生」
這裡加入了期待的情緒,
主角是期待著對方也跟自己一樣
還沒習慣這段戀情的消失
還想念著這段戀情
也還
想念著彼此。
種種跡象都顯示
這場分手,大概率是對方提出的
主角則是被動收下這個結果
所以才
還期待對方跟自己一樣想念這段關係。

3.副歌第一段
我想習慣沒有你 卻無法喜歡沒有你 無法喜歡在大街上 下意識伸出手 卻緊握不住你的手心
習慣與喜歡的分別
所謂習慣,其實是一種麻痺,就是一種不會再痛了的感受
但麻痺僅僅是麻痺
只是意識不到那些痛苦
然而
痛苦還是依然存在
相反的
所謂喜歡,在這裡是一種痊癒,如果主角喜歡著沒有對方的生活
就代表主角已經不再愛著對方
就代表主角已經不再掛念這段感情
也就代表對方已經無法給予自己苦痛。
這也是為什麼
主角才會說「我想習慣沒有你
因為我只是太痛太痛了,痛到我想要麻痺自己,讓自己不要再那麼痛
但我有因為這樣的痛所以想要放棄你、討厭你、不再愛你嗎?
沒有沒有
我還是想愛著你
所以我「無法喜歡沒有你
因為我還是愛你
因為我還是放不下你。
想要擺脫失戀帶來的苦痛,卻因為愛著這份苦痛的根源,所以遲遲無法擺脫
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心境
就在這個「習慣」和「喜歡」這二個詞語的運用之中
很細微地被描寫出來。
習慣與喜歡的另外一種解釋:互文
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才發現
其實習慣跟喜歡念起來很相近
都是「ㄒㄧ」和「?ㄨㄢ」
所以我自己在哼這首歌都時候總是會把歌詞搞錯
我在想
這或許也是廖文強想要有的效果
習慣跟喜歡,如此相近,如此容易搞混
所以其實,兩個可以彼此替換
也就是說
有點類似修辭上的「互文」
就是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相互交錯、滲透、補充
像是《木蘭詩》裡面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是將軍和壯士都百戰死和十年歸
不是當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二個獨立條件要人選一個。
( 扯遠了,太像上國文課了XD )
我要說的是
習慣可以換成喜歡,喜歡可以換成習慣
如果可以這樣換的話
其實它就是在說一件事情:
我不想習慣沒有你,我也不想喜歡沒有你。
不管在喜歡還是習慣的層面,我都不想要沒有你啊。
所以
可不可以讓我回到那個
不用去習慣或是喜歡沒有你的時光?
我覺得這樣解釋雖然少了喜歡和習慣深層細微的差異
但也簡單暴力
我想喜歡或習慣沒有你,但我做不到
我就是無法喜歡或習慣沒有你。
所以才會這麼痛苦啊!
緊握不住你的手心
握不住的手心,牽不住的手,再也無法聯繫起來的關係
握不住的,不只是手心
而是再也無法將對方的心擁有在自己的手中
對方的手,對方的心,都已經不在當事人手上
都已經,不再屬於主角
就算主角你握得再緊、再用力
都沒有辦法讓對方不離開
都沒有辦法讓對方再次屬於自己。
緊握
這句歌詞所說的緊握
如果沒有握到任何東西
那就會是緊握成拳頭
而在這種時候
為什麼在大街上會把雙手緊握成拳頭呢?
搭配前面的「我想習慣沒有你
代表現在還沒習慣沒有對方
也就是,還會為了這份情感而痛苦
因此需要忍耐
所以這個詞,更是代表了
在大街上
意識到對方離去的那份悵然與悲傷後
為了忍耐這份悲傷
而握緊的拳頭
廖文強在這邊很美地
把這份痛苦、悲傷、忍耐
與對於這份愛情的思念與悵然
結合在一起
並且正如忍耐秘而不宣的意象
把痛苦、悲傷、忍耐的意象藏了起來
表面上只看到對這份愛情的思念和悵然。
一個動作,一句緊握,兩層意涵,兩種情緒
是我覺得這副歌很厲害的地方。

4.副歌第二段
我想你喜歡沒有我 卻可能不習慣沒有我 沒有那句被你聽膩的晚安 沒有我在你枕邊 醒著把美夢做完
「想」的雙重意涵
我想要在這邊特別談一下「想」的雙重意涵這件事情
這其實是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想要打這篇文章的起因
因為我發現
副歌歌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都是用「想」作為動詞
同樣都是「想」這個動詞,卻表達出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副歌第一段「我想習慣沒有你」的「想」
是我「想要」的意思
這是我「想要」去習慣沒有你的生活
表達了主角確實、主觀、渴望的想法
然而
副詞第二段「我想你喜歡沒有我」的「想」
它是我「猜想」的意思
這是我「猜想」你喜歡沒有我的生活
表達的卻是主角揣測、不確定的語氣
用同樣的動詞、相似的語句結構
卻把整個意思一百八十度扭轉成截然不同的情境
這是讓我很驚豔的
而且
「想」這個字不論是「想要」還是「猜想」
它本身帶有一點虛幻的意味
它不是確實的,不是百分之百的
所以
我想要習慣沒有你的生活
有沒有可能,其實我根本不想要習慣呢?
我猜想你喜歡沒有我的生活
有沒有可能,其實我猜錯了、我想錯了,其實你還是在想我呢?
我覺得「想」這個字在這首歌裡面就被玩出了三個層面的意思
甚至
第四個層面
(這個我覺得偏硬,但講起來還是挺有意思的)
在「我想你喜歡沒有我」這句反覆被唱的副歌裡面
在「你喜歡沒有我」這個絕情的話語裡
卻同時隱含著「我想你」
不正是表達了,就算你不喜歡我,但我依然想你。
這樣玩文字遊戲的做法
實在是太合我的口味了_
喜歡與習慣:語詞結構的對調
前面說過,喜歡是發自內心,習慣只是外在身體的行為
所以
這邊第一句「我想你喜歡沒有我。
再次驗證前面的推論:這場分手是對方提出的,主角只是被動接受。
因為對方是打從內心,真的想要跟自己分開
那麼
這邊我們有別於副歌第一段習慣與喜歡的關係:「習慣卻不喜歡」
又看見喜歡與習慣的另一層關係:「喜歡卻不習慣」
在文字上
僅僅是把兩個動詞對調
就把整個意思顛倒了過來
把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完全相反過來
主角試圖習慣卻無法喜歡沒有對方的生活
對方則是應該喜歡這樣的生活,只是還沒習慣而已
這麼一個微小的不同
其實也是顯示了雙方的心態
說白了也就是這麼一個細微的差異:
主角還喜歡對方,但對方已經不喜歡主角。
就是這樣的心態
後面衍伸出各自不同、相互對照呼應的生活模式。
習慣的另一層意涵:期待
習慣原本是一個麻痺自己痛苦的意涵
但在這邊
廖文強又做了另一層的反轉:
習慣作為一種可能性,變成了主角渺小的期待。
我知道你肯定不喜歡我了
會不會還不習慣沒有我在身邊的日子呢?
只要對方有一秒的不習慣
就代表對方有一秒想起了主角
而主角
就期待著這樣的可能:
自己並未完全從對方的生活中離開,並未完全被遺忘。
這樣
主角也會從中獲得一絲安慰。
說真的,看到這邊我都會不禁想:
如果對方哪天找回主角,讓他當工具人,會不會主角也會很死心踏地為對方服務一輩子.......
畢竟這就是在說:你不愛我沒關係,你有想起我,有需要我,這樣就足夠了。
真的很工具人啊XD
聽膩的晚安
聽膩的晚安,這邊也用聽膩隱藏了一層意思
聽膩一般是代表著一直講一直講,所以在這邊表示之前雙方同居時,主角向對方每天說的話語
用這個方式表達一種習慣的建立,呼應前面的期待,表示主角幻想著對方會不會有這樣的習慣消失之後而不習慣,進而想起自己?
除此之外
這個聽膩也有另一層悲傷的意思,就在於這個「膩」字
對方已經聽膩了
所以不想再聽了
所以,
他們分開了。
而且
並不是主角自己講膩了不想再講
聽膩的是對方
所以不想再聽的也是對方
符合前面的設定:提出分手的人是對方。
醒著把美夢做完
這邊用醒著和夢的對比,讓人感到好奇,到底為什麼是醒著作夢
我想這邊可以這樣去解釋
延續前面的晚安、睡眠等意象
這邊使用了夢這個字
然而
醒著做美夢
我個人的解讀上
會把「美夢」解釋成「這場戀情」
所謂「沒有我在你身邊/醒著把美夢做完
代表這場美夢要做完需要我的陪伴
也就是說
這場美夢就是你與我相愛相處的這場戀情
這也是為什麼會是醒著的
然而
為什麼要用夢來描述這場戀情?
因為夢境有著跟這場戀情相似的二個地方
1.做夢當下很美
2.夢終究會結束
所以
這場夢很美
但夢做完了
我們
就分開了
你也不再需要或不會再想要
是我陪著你做下一場美夢了。

5.第二次主歌
喜歡著不再發燙的電話 也喜歡上忘東忘西的日常 喜歡著空出一半的床 習慣了喜歡這一切的假象
習慣和喜歡的對調:假象的營造
第二段主歌和副歌一樣
都做了一二段動詞的對調
主歌第一段是「習慣」起手
主歌第二段則是「喜歡」起手
然後
讓聽者覺得意外:
難道你不是只有外在麻痺地接受,而是打從心裡喜歡這樣沒有對方的生活了嗎?
然後
依然是第四句顯露出整個段落的真相:「習慣了喜歡這一切的假象
好的,這些喜歡都是假的,都是自己強迫自己去喜歡了,而主角,對於這樣的做法、這樣做的自己也麻痺了。
在這裡
透過這樣的描寫,我們看見主角對於擺脫這份愛戀的努力
他並不是就在那邊「我好愛對方,但我放不下嗚嗚嗚嗚嗚」
就這樣放棄一切、躺平任由思念折磨。
而是他試圖努力過
想讓自己真正去喜歡上沒有對方的生活
然後
就像歌詞前三句所呈現的
好像自己都快要相信自己真的喜歡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
偏偏出現了第四句
讓聽眾、也讓主角知道
這一切都只是假象
我的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無功
到最後的最後
我還是沒有辦法喜歡上沒有對方的生活
我還是回到了老路上
所以第四句的動詞,又回到了「習慣」
終究回到原點
繼續在這個輪迴裡面痛苦。
意象的感想
「發燙的電話」:
為什麼電話會發燙呢?
因為有人不斷使用、甚至是不斷拿著它在通話
在這個情境裡面
可以解釋成主角和對方通電話,對話很久,導致電話被手的溫度給握到發燙
「忘東忘西的日常」:
為什麼曾經不會忘東忘西呢?
因為有人在一旁隨時提醒啊
「空出一半的床」
嗯,對,本來有人跟自己睡,現在沒有了。
(BTW,雙人床一個人睡其實滿爽的)

6.結尾
我想你喜歡沒有我 也可能早習慣了沒有我 沒有那些爭吵其實很好吧 就讓我自己唱著 沒人聽的傻話
最終情緒高點,旋律鋪陳和意象的解析
我想主角的朋友
跟聽眾的視角大概是一樣的
如果聽到主角這些猜測
大概都會表示:不要幻想了好嗎?對方根本就沒有留戀你。
在這邊
正如同第二段主歌最後那句「習慣了喜歡這一切的假象」所表現出來的清醒:
「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假象,這一切都是我的猜想。這我都知道。」
但也正如同第二段主歌接下來接著的是第二次的副歌,也就是主角再次陷入一樣的迴圈,這裡正是表示著:
「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的幻想,但我沒有辦法放下,我就是還是會忍不住去這樣想啊!」
也才會到了最後結尾這段,像是經過了無數次被反駁,不論是他人還是自己,最終爆發出來情緒高點的憤怒:
「我知道他根本沒有留戀我,我全都他媽的知道!所以可不可以不要再說了!」
在情緒爆發後,最後那卑微的聲線,像是主角縮在角落,抱著頭,抽泣著,小小聲說著自己渺小卻真實的願望:
就讓我自己唱著,沒人聽的傻話。
是的,這樣留戀很傻
是的,這樣幻想很傻
但我努力過,卻就是做不到放下
那麼你們可不可以放過我
就讓我好好一個人繼續做這個夢
我不會讓別人聽見
我不會影響到別人
這樣
就算再傻也沒關係吧?
歌曲在這邊收尾到安靜結束,就像是我們看著一個受傷、龜縮在角落哭泣的人
然後鏡頭慢慢拉遠,慢慢拉遠
漸漸地
他哭泣的聲音越來越小
漸漸地
再也聽不見他了。
好像
他就這樣回到
他自己的世界裡
繼續讓
自己在自己身邊
醒著做那還沒做完的美夢了

結語

感想
其實沒有預料到打這麼多字的
但寫著寫著,又有些靈感湧上,不知不覺就變成這樣了......
真是承蒙謬思之神感召?
很多內容也是原本沒有想到
但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好像還有這一層意思欸
明明就是短短幾段歌詞
可以玩出這麼多意思
真的是很有趣
也很佩服廖文強的文字功力
也想說一下
最近重新聽這一首歌的想法
就是最後情緒高點實在很讚
會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哎呀我還想聽更多情緒的爆發
再給我多來一點多來一點啊
內心有個聲音這樣渴求著
不過歌曲就走到結尾了
自己非常主觀的想法就是有那麼一點可惜啊
就差一點就要完全搔到癢處了
結果只在旁邊點了幾下
是有緩解一點但我覺得不夠啊!
口是心非
我想很有意思的
這首歌叫做習慣
但最終
主角別說喜歡了
根本連習慣都做不到
真是諷刺啊。
一個很有趣的詮釋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
我前面本來舉了幾個這首歌在描述的可能性,分別是:
1.朋友
2.家人
3.老闆
後面在收斂可能性的時候,例子只有舉朋友和老闆。
為什麼呢?
因為我在書寫的時候赫然發現
其實帶入「父母養育小孩長大,現在小孩離家,父母覺得悵然」這個架構也完全說得通喔!!!!
父母本來跟小孩子一起睡,後來小孩走了,所以空出了床
父母本來都要牽著小孩的手,後來小孩長大了,下意識去牽的手牽了個空
還有
小孩長大了,所以聽膩了父母的話,決定想要離開
之類的
雖然以廖文強的形象,這感覺不是他想要表達的XD
但我還是覺得這個解釋很有趣,就提出來分享一下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