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個逐漸被遺忘,卻充滿人情溫暖的所在

在串流平台稱霸的時代裡,購買唱片、聆聽唱片的人越來越少,曾出現於無數人青春回憶中的唱片行逐漸被遺忘。或許你曾經過它,卻沒有發現它的存在;或許你看到它了,卻不以為意;又或許,你發現到它了,卻從未踏入那乘載年少時輕狂的回憶、被音符開啟腦內大門的時刻,以及發現世界上還有人能夠理解你的當下......
失戀排行榜,隱身於喧囂大馬路旁的巷弄之中
失戀排行榜,隱身於喧囂大馬路旁的巷弄之中
失戀排行榜,隱身於喧囂大馬路旁的巷弄之中,下了公車後,必須步行數分鐘後才可抵達。開店至今已九個多月,即使店面不大、賣的多為已被使用過的二手唱片,然而每當我踏進店裡時,人們的話語聲總是充滿了整個空間,讓人能夠暫時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重新感受人情間的溫暖。
以下為與哲修老闆——失戀排行榜店主的訪談內容,若你不曾買過唱片、不曾逛過唱片行,本文將帶你一同窺看哲修老闆的唱片哲學。

如今每張唱片的發行量都無法與二十年前的盛況相比。請問唱片行在進貨方面會如同獨立書店般有進貨的困難嗎?
失戀排行榜是二手唱片行,走的套路跟一般連鎖的唱片行不太一樣,但我們遇到的問題也不會差太多;由於聽唱片的人越來越少了,二手唱片要等人聽膩了,才會在我們的圈子裡流通,但是因為源頭比之前少很多,商品就會變得沒那麼豐富,唱片流通的速度也不如以前那麼快。目前失戀排行榜開店已九個多月,還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一開始我會把自己的收藏拿出來賣、和大家分享,而我自己也有一些能夠獲得二手唱片的管道,使唱片流通。
至於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只有一個原則:不要用以前的思維和方式來解決問題。
以前的唱片行可能就如同現在的百貨公司,店裡什麼都賣、應有盡有;但現在的環境及條件已和過往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做販售。在如此情況下,開唱片行的業者更應該找到自己的特色,與他人做區隔,也要找到自己的受眾、開發屬於自己的市場,判斷要更加精準、感知要更加的敏銳,才能找到潛在的樂迷。
這個問題在開店前就必須想清楚,而我在開店前就已經知道自己會面臨到這樣的挑戰,那麼開店後勢必得找出自己的活路。
會選擇到實體唱片行消費的消費者是否也有年輕族群?或是以青中年以上為主?他們是否有分享選擇到實體店面購買唱片的原因呢?
形式上來說,失戀排行榜是二手唱片行,老闆的風格及品味會影響到客群的輪廓,而有時客人也可能會影響到老闆,這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像是我的風格及品味以搖滾、流行樂或J-pop為主,而我的客人和我聽的音樂差不多。
再年輕一點的客人,也就是所謂的「聽團仔」,他們會去關注台灣的獨立樂團,而這產生了一個現象:我的客人比我還厲害。因為他們會去研究這些樂團,再反過來告訴我哪一首歌很棒、很炸,這會讓我學到東西,是個良性循環,也形塑了失戀排行榜的風格及樣貌。
架上陳設的唱片上,有著用心製作的側標
另外,我覺得開唱片行有個小小的收穫,如果我只是把自己定位成唱片零售的通路,那麼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但我想做的不只是這個,我覺得自己在經營的是一個以唱片為核心的「社群」。我們假設這個社群是個同心圓,這個同心圓以我的店作為圓心,它可能會擴大或萎縮;而在擴大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火花的出現,像是我們店裡的互動,並非一般顧客及老闆的關係,這種關係可能會變成一種更深的連結,如友誼或夥伴關係,這種化學作用會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比較有機一點。
雖然對唱片行來說,音樂是很重要的,但音樂是「人」在聽的,音樂再怎麼好,卻沒有人聽,又能怎麼樣?聽音樂的人有一個身分:樂迷,是因為音樂才將我們聚在一起,而我希望這件事能變得更有溫度一點,所以我想專注的重點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像是誠品,誠品的空間很舒服、商品也很豐富,但不會有一個像我這麼囉嗦的店員,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風格的營造,而這也是我自認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相較於其他唱片行,失戀排行榜舉辦活動的頻率似乎較多,且從臉書上獲得的資訊來看,失戀排行榜的活動似乎也較為瘋狂。 請問為什麼想設計這些讓樂迷們互動的活動?是否有鎖定某些顧客群?或者是老闆們本身愛玩,所以將愛玩的個性融入於活動中?
說「設計」活動有點怪,但也沒有不對。從「商管」的角度來說,要有人流才有金流;而如我先前所說,我較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且我本身就喜歡熱鬧、有溫度,店裡那麼冷清怎麼可能有溫度?再來是這些活動都不應該是刻意辦的,這些活動都是我自己有興趣的,如果這些活動連我都覺得無聊,那客人幹嘛還要來?
還有,剛才有提到「社群」的概念,一個社群裡必然會有很多元的活動發生。你看到那些不同主題的活動,雖然是我舉辦的,但有時這些活動更像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可能在某個時間點,會有人來和你一起讓這些事情發生。
失戀排行榜發行的店刊
像是唱片市集,我們已經在店裡辦過兩次了,第一次舉辦時的心情滿忐忑的,就過去的經驗而言,我都是去報名攤位或被邀請的對象,但那次是由我來當主人、邀請大家來辦市集。那時候大家的心裡可能都會想:誰認識你啊?失戀排行榜是什麼東西啊?但市集結束後我們都大吃一驚:人潮沒有停過,直到半夜都沒有停過,我們甚至還提早開門。當然有些樂迷是很hardcore的,有些則是喜歡這樣同好的氣氛,或是被相同頻率的人吸引到,一起進入這樣的環境裡。
就一般人的認知裡,「開設唱片行」似乎不被視為一個「正當」的職業,想必在決定要開設店面、到實際經營店面的過程中,會受到親友間的質疑與不理解。 想請問老闆如何面對親友的異樣眼光?
大部分的朋友會跟你說加油,覺得你很帥、很勇敢,但其實你心裡知道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看好你,他們不會給你太多實質的幫助,你最後還是要靠自己。而家人也不見得會支持你。我之前的工作還不錯,工作內容跟唱片也完全沒關係,但家人的觀念有時候會比較保守,他們會覺得你要開店沒關係,但為什麼偏偏要開這種店,到底想幹什麼。
當然,家人還是很重要,要想辦法和他們溝通,而我當時的選擇是直接開店,他們也沒辦法,只好同意我。既然做了這個決定,那麼就得全力以赴,對於好的或不好的結果都要有心理準備,如果還要瞻前顧後,那乾脆不要開店。除了和家人溝通外,再來就是要做好心理建設,把自己變得強悍一些,這麼做困難不會變少,但至少不會讓人覺得很喪氣。
而且那時候我想說人生哪有不跌倒的時候,失敗了就收起來,就算真的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很帥氣的跟別人說,我是真的有開過唱片行,而非說說而已。
在未來,唱片行或許會因時代潮流而消失於人們的記憶中,又或許會被忠實的樂迷們擁護著、繼續在人們心中萌芽。 請問在此種情況下,如果晚輩有意開設一間唱片行,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不要鬧了吧(笑)。如果真的要開唱片行,那你一定要想清楚,你要非常確信你要做什麼,要賣什麼、要表達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老實說,我不覺得唱片會死,然而聆聽和消費的習慣一定會改變,現在聽音樂的人沒有減少,是買唱片的人變少;要應應這樣的變化,便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做調整。
店內陳列許多音樂相關的書籍
現在比較常見的方式便是「複合式經營」,要想清楚要跟什麼複、要跟什麼合。再來就是,想再多都沒有用,重點在於要行動。我在你這個年紀就想開唱片行了,但為什麼過了二十年都沒有開成?答案很明顯:我不想面對。你可以幫自己找很多理由和藉口,但如果你有夠強大的決心,以及顛覆不破的勇氣,那你一定會自己找到辦法。
我的人生不想後悔,所以我開了唱片行。開唱片行就是人生。

結束訪談後,時間已不早,店裡仍然有一些年輕人圍在桌子旁,有說有笑,而哲修老闆則邀請我繼續在店裡坐坐,甚至推薦了一些音樂相關的書籍供我閱讀。聽著店裡的談話聲,以及音響傳出那銷魂的搖滾樂聲,我心想這大概就是串流平台無法取代實體唱片行的地方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