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共感度:★★★★
住所鄰近非軍事區的女子,反覆做著關於韓戰時期失踪父親的夢。
DMZ,Demilitarized Zone/非軍事區的簡寫。自兩韓分裂,1953年維期3年的韓戰暫告一個段落,雙方簽署停戰協定,大致以北緯38度線為界,畫出一道長達248公里,寬約4公里的非軍事區,然而在停戰協定後,雙方仍駐軍於非軍事區內,直到1958年軍隊才完全撤離。儘管有寬達4公里的非軍事區作為緩衝,朝鮮及韓國仍陸續發生武裝衝突,零星於非軍事區內駁火。
瑞士導演Fabienne Giezendanner將DMZ視為Dreamin'Zone的縮寫--住所鄰近非軍事區的女子,成長過程中,反覆做著關於韓戰時期失踪父親與兩韓非軍事區的夢。
如今兩韓非軍事區,因為近70年軍隊撒離、人跡罕至,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為每年冬季自西伯利亞飛來朝鮮半島越冬的丹頂鶴,另外還曾在非軍事區觀察到歐亞水獺、香獐及亞洲黑熊。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觀眾伴隨女子回到童年時期、步入夢境。虛擬世界的現實中,女子以北極星為目標,偷偷施放風箏,讓風箏越過非軍事區的邊界鐵絲網--希望失聯的父親能看到風箏,早日回家--但總是被非軍事區沿線的軍人擊落。只有在夢中,風箏翩然飛入非軍事區,為了撿拾斷線墜落的風箏,女孩隻身穿越鐵絲網,走入開滿紅花的非軍事區,高大的丹頂鶴成群飛來,降落她的身旁,就像安徒生童話《野天鵝》那般,丹頂鶴紛紛化身為兩韓軍人,她反覆搜尋,始終沒看到父親的身影。
在小女孩反覆的睏夢之中,軍機化作南來北往的丹頂鶴颯颯飛過,軍人化作各種奇珍異獸,亡魂化作各種精怪,而遍地鮮血則化作鮮紅花朵隨風搖曳。
女子的父親是一名小提琴家,同時也是反戰人士,韓戰期間刻意避居荒野拒絕從軍,仍被迫「受國家徵召」由家中被軍人帶走,自此失去聯繫。女子大約已經猜到,父親應該是在戰爭中遇難了,但她每次問起,母親總是相信父親總有一天會回家,癡癡地守在非軍事區附近老宅不願搬家,直至過世。
70年過去,這期間女子長大離家,前往首爾讀書、工作,如今滿頭灰白,退休回到荒廢老宅看看。兩韓非軍事區變身為遊客觀光區及瀕危動植物的蔽護所,熙熙攘攘的遊客,自由來去的野生動物,溫暖夏季開出滿地花朵。
被帶走再也沒有回來的父親與一生等待父親的母親,恍若一場夢魘那般不真實。唯一能證明這不僅是一場惡夢的,只有非軍事區邊界上的鐵絲網,與留有彈痕、飛不上天的風箏。
《Dreamin'Zone DMZ》臺灣譯作《夢之禁地》,漂亮的譯出女孩於夢境中漫遊非軍事區禁地的意象。
瑞士導演Fabienne Giezendanner以魔幻手法描寫戰爭、死亡與時間的殘忍--沒有什麼比遺忘血流成河、千萬枯骨的戰場更為殘忍。時隔不到一世紀,遊客數量早已超越邊防駐軍。到底為什麼要戰爭呢?為什麼要殺個你死我活呢?死去的軍人們--尤其是不願上戰場卻被迫戰死沙場的人們--他們的死亡到底為了什麼?又帶來什麼?所有歷史上重要的戰場,終將被草木掩蔽,為人們所遺忘。《Dreamin'Zone DMZ》無疑是一部意象鮮明的反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