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市集體驗

一般人在臺灣稱為「早市」、「夜市」、「黃昏市場」、「大拜拜」等名詞,是指一群人為了賺取日常生活必要的收入,因應民眾的需求,如滿足三餐、宗教儀式、人與人聚集在一起玩遊戲、共歡樂等需求,在一段時間、一個空間之內進行的消費行為。
而在全世界青少年的生活中,在豐衣足食的環境下,準備三餐和進行宗教儀式這二項需求,幾乎微乎極微。一種集結各種不同的創作者,試圖在日常生活以外的心靈需求、生活風格或理念中,找到產品或服務的定位,讓千禧世界的青少年在一個空間之內進行奇觀的沈浸,透過社群網絡,滿足生活動的樂趣,而這樣的活動,被統稱為「市集」。
學校空間運用這個概念,進行社團、校慶、園遊會或就業招募人才的管道,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在進行文化推廣工作之時,運用世界潮流中的市場供需或社群媒體的喜愛偏好,在藝文空間或以傳統節慶的名義,辦理市集成為一個最簡單最普遍吸引人潮的方法。
就連駐外機構也運用市集的方式,進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宣揚平臺。美國政府在1992年訂定每年五月為「亞太裔傳統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1999年美國國會為表揚台美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特別指定每年五月亞太裔傳統月當中的一個星期為「台美人傳統週」(Taiwanese American Heritage Week)。自此,這項集結的市集和表演活動便成為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臺裔社團在各大城市推廣臺灣意象的重要平台。
「市集」在不同的主軸中,扮演著不同的目的。新北市在地緣政治之下,不同地區在不同的時間所辦理的市集,滿足不同產業鏈的經濟脈動。
千禧年剛過沒多久,我任職的鶯歌陶瓷博物館首度辦理「鶯歌陶瓷嘉年華」,時任館長吳進風先生,在開幕前一天發現會場上充斥著夜市攤販的擺設,氣噗噗地在現場破口大罵主責單位是怎麼盯廠商辦事的。他的想像是將陶瓷創作者聚集在一起的「市集」,而不是把攤販聚集在一起的夜市風格。
如果老館長還在世,他或許可以體會,當時大家認知的嘉年華會式的市集,就是把三鶯地區最能聚集人潮的流動攤販叫來擺一擺,就是呈現「嘉年華」的樣貌。他當時想像的「市集」文青fu,還要再過好幾年才會逐步發展成熟。
近年,每年三月間舉辦的「新北市多元文化節」,以及四月間的「茶山繚療」活動,看似只有買賣商品,振興地方產業,但放大來看這二項活動,卻已經成為有效宣揚地方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台。
“今(2023)年的新北市多元文化節,充滿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編織、繪畫、美食、舞蹈及音樂,拍照時總有一群孩子在我身邊,玩著童年才會出現的遊戲,看著鏡頭,說著簡單的詞彙。我們身為長大的人,在體驗不同國家文化之餘,也該在日常靜靜欣賞著這群孩子,他們象徵文化的匯聚,血液來自哪個家鄉,語言又是從何而紮根,如此靠近彼此的,正是每天皆營業的⟪接地祭⟫,更是屬於新北市的寶藏。”
我看著流著原住民血液的學員洪苡祐寫下這些文字,心中有點被這些文字震撼到。
“在⟪流波治泰⟫攤位時,老闆姐姐和我分享了他的故事,從旅行蒐集到的材料中,漸漸聊到我們相似的經驗和理念,原來文化會構成一個完整的人,也會讓陌生同類自然的靠近,一切的相遇,都是藏有秘密的安排,而非偶然,就好比新北市能夠承載著許多民族的文化,或許是因有著同樣的善良和純樸。”
這個學員雖然看起來有點天然呆,默默地參加「新北文化大使」計畫已經第三年,每次留言在簽到簽退的表單中,都看到她書寫文字溫暖的一面。
“媽媽在這兒買了一條特別的項鍊,說要送給成年後的我,一串石頭與貝殼、黃銅與木頭的結合,好像人群們手牽著手,我們皆是名為「意義」的禮物;在此我也深刻明瞭「文化是在我生命中的力量」。之所以來到「新北文化大使」的行列,是命運在青春中想向我訴說悄悄話,也想傳遞過往給我的原始吧!”
“我的樣貌由文化構成,我的故事由文化開始,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種「接地氣」的存在,為文化領域付出些什麼,並挖掘更多體現於你我的禮物。”
簡單地描述市集中的一個攤位,就像是一個微型商店,從布置、擺設到現場人員的說故事能力,都影響著一個攤位的人氣。「新北文化大使」計畫在每年三月的「新北市多元文化節」當中,即規劃讓學員從市集活動中,瞭解多元文化展演的脈絡;而從「茶山繚療」的市集活動中,則進入原本只是為了喝茶,沒想到獲得身心靈放鬆療癒的展演型態。
「文化大使」在市集活動中的角色,一方面是傳統節慶或博物館的延伸,一方面又是代表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發聲。在這樣的雙重角色之下,販售商品的消費行為顯然須要先排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融入具有教育意義的知識性策展內容,加上後疾情時代逐漸回溫的人與人互動趣味性,最後再佐以青年團隊的凝聚力,讓整個攤位看起來生氣蓬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