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基與賞鯨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因為五月初要跟朋友到花蓮,跟著廖鴻基老師搭船去賞鯨,老婆大人建議,要我在行前開個線上讀書會,導讀廖鴻基的書,先做點功課,讓大家在賞鯨及及與了老師一整天的導覽中更有收穫。
於是在家裡的「書櫃們」尋找一番,找出七本廖鴻基老師寫的書,老婆大人也到市立圖書館借了其餘十來本家裡沒有的,基本上,廖老師的著作十之八九
在這一二星期的空檔時間,重新詳讀一遍。
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我推薦大家先讀他的第一本跟第二本,也就是「討海人」跟「鯨生鯨世」,通常作者的第一本作品最具個人風格,也最純粹,最有原創性,這本「討海人」也獲得了不少文學獎。
第二本書「鯨生鯨世」最出名,其中也有多篇文學張被選入中學的國文課本內,但是它卻是在執行台灣第一個持續性的海上鯨類生態調查研究後,迫於出版合約在一個月內寫完的書,卻引起了最多迴響,除了銷售超乎預期,更催生了台灣的賞鯨活動,及後續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幾個星期前在群組理提出先讀這兩本書的建議後,有任職出版社的總編輯夥伴建議多讀一本「後山鯨書」,的確,這本書跟其他幾本書很不一樣,除了版本稍大,整本彩色精彩的鯨豚照片外,文字也帶有哲學、美學、儼然是整本的散文詩,文字似乎素樸,但其實應該考究而解注重音韻的對比,簡單講,是文青會喜歡的書。
還沒有看這三本書的伙伴趕快加油,下周大家在線上讀書會在討論時,比較能進入狀況。
至於廖老師的文章這十多年來經過二、三次的改版(國文教科書每六年會改版一次),所有中學教科書不同版本的全都會收錄他的文章?國中看一次,高中還會再讀到,為什麼?
除了廖老師的文章,他個人的生命選擇也非常有啟發性,為什麼說他的行動補足台灣環境教育非常重要,但過去一直失落的重要拼圖?
以上幾個問題,我們下回分解。

台灣有海洋文化嗎?

先問大家一個台灣地理的常識題:「花蓮靠不靠海?」
我想絕大部份人一定會直覺的回答:「廢話!這還用問嗎?」甚至還會補充說明全台灣只有南投縣沒有與海相連,其他所有縣市都靠海。
但是這個題目的答案是:「花蓮不靠海,花蓮靠消波塊!」這是老百姓的真實感受,當然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台灣的西半部靠堤防,因為沿著海岸線都是快速道路,高高的堤防阻擋了人與海接觸的機會,甚至彰化以南全都是沿海工業區,不然就是垃圾焚化廠,至於東半部只要是人可以接近得了的地方都丟滿了消波塊。
我們常常號稱台灣是個「寶島」,但是這些年來大量的海埔新生地、海港、海岸公路不斷建設,也丟下了大量的消波塊,造成如同「監獄台灣」般的水泥圍城,台灣「寶島」變成了台灣「堡」島。
即便以防範強浪與海岸侵蝕的功能而言,專家學者早就不斷呼籲,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最好的屏障,除了可以省下人民的納稅錢之外,也能夠讓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這也是建立海洋文化最基本的條件啊!
這些年來,有許多人夸夸而談台灣的海洋文化,說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其實,直至目前為止,我們從來沒有傳統的海洋文化,更不是海洋民族,所以當然更談不上是個海洋國家了,雖然幾百年來,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絕大部份民眾都是住在海島上沒有錯。
從歷史上來說,幾百年來,台灣民眾不管先來後到,大都是從大的陸地板塊那一端來的,所以從歷史文化到風俗民情,或起居作息,都還是屬於陸地的思惟,甚至到了台灣島這數百年來,因為很少接近海,很少看見海,所以也沒有產生新的屬於海洋的文化,甚至在地理上,我們雖然是一個海島,但是這個海島是個非常特別的海島,因為台灣的高山非常多,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二百多座,這麼多的高山擠在一座海島上,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面積是高山林地的島,我們簡直可以形容說:「台灣就是從海底冒出的一座山。」
的確,台灣是個島,因此我們離海很近,但是,我們卻是住在山裏頭,或者山邊,山腳下。
所以,說我們是海洋民族基本上是個誤解,台灣人是山的子民。
不過,台灣的確是個島,海洋文化所代表的寬容壯闊,勇於冒險,視野胸襟的恢弘,甚至常常面對海天一線自然生命所領悟呈現的純真浪漫,的確是值得追求或塑造的文化意象。很可惜的,若是我們沒有改變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與海洋接觸的關係,在先天不足加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台灣的海洋文化只會變成海鮮文化!
君不見直至目前為止,各地縣市政府所想到推動海洋文化所舉辦的活動不是「鮪魚季」、「曼波魚季」就是「活魚幾吃」,台灣的觀光客到海邊,想到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大吃海鮮,從來沒有人會仔細的感受海,想像海所延伸出去的無限世界,台灣人念茲在茲的是有沒有好吃的海鮮。
至於先天不足的地方是,華人幾千年來,所有文人哲士口頭上追求所謂生命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但是自古以來,華人思想中,從來沒有真正尊重過大自然,真正享受過大自然,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對於往後做官的大部份文人而言只是個藉口推託之詞,甚至是隱居終南山所盼望的「終南捷徑」。
華人口口聲聲講的「天人合一」真實的狀況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全都合到我們的肚子裏」。
當我們看不見海時,是不可能變成海洋民族的,只可能形成島國心態,島國心態與海洋民族剛好是個對立面,海洋民族象徵了勇於冒險,視野寬闊以及天真浪漫,至於島國心態則是胸襟狹窄,眼光淺短且勇於內鬥,當我們被高高的堤防給擋住,看不見海,只能朝內看,因為島的資源有限,當然只能勇於內鬥爭搶那小小的餅,無法理解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廣大啊!
從這些年台灣媒體報導所呈現的瑣碎,充斥雞毛蒜皮大小的事,明星政治人物的口水之爭可以連續數天數周佔據所有視聽焦點,不得不令人感慨,台灣真的變成了詩人陳克華曾經形容的:「整天只關心自己的肚臍眼,偶而抬起頭悲情的責怪別人為什麼不來關心我的肚臍眼」這樣的井底之蛙心態。
建築學上有一句名言:「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也就是說,人有能力改變環境,人也有能力選擇環境,可是人一旦住進去之後,環境就回過頭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個性,甚至改變我們的基因。
因此,假若想要塑造台灣的海洋文化,首先要讓老百姓從看得到海,可以親近海洋開始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荒野保護協會去年選出第十屆的理監事將帶領荒野邁入三十周年。 從荒野創立時的第一批幹部起,我們有計畫的在每屆改選時都會引進些新伙伴,這麼一屆一屆的讓出舞台,到了第十屆總算當年創會及第一年就加入的志工幹部將會全部退出常務理事會,盤點下一屆可能接手的幹部,大概都是五十歲上下,荒野志工資歷十五年左右的伙伴。
門口小徑兩徹各有一棵油桐,對門那棵已開花了,落滿車頂… 桐花盛開的自然盛宴 與AB寶要去走油桐花步道前,我先找出同樣住在社區裡的徐仁修老師所寫的「森林中最優美的一天」這一篇文章給她們看。 文章中所描述的森林步道入口,離我們的住家只有不到九十公尺的距離。徐老師這麼描述著:「小徑越過山澗到對岸,然後斜升
疫情真的結束了,昨天(周五)一直到下周四,天天都有演講,其他各種活動邀約也逐漸佔滿行事曆。 忙有兩種,一種是行程很多,一種是表面行程之外,背後有更多很耗心神腦的準備功夫。對我來說,第一種忙根本不算什麼,因為早上醒來到睡覺之間,不管你是在家追劇、滑手機還是在外奔波趕赴一個又一個邀約,都是一樣呼吸,消耗
因為有視訊演講,今天就留在家裡準備,沒有進診所。一早跟老婆大人在社區步道散步,她循例帶個垃圾袋與夾子順便撿垃圾。 這條出入口都在社區內,沿著溪流的山徑,也是荒野保護協會每年在四、五月,油桐花盛開與螢火蟲飛舞時,辦自然導覽的地點之一。 出了步道回到社區的產業道路,發現路邊有好幾個只喝一半就被丟棄的瓶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去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就這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祐嬰兒的平安成長、長命百歲。 這個傳說很令我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那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也會體會到他是承受了多少人
有調查研究發現,一九五0年代的法國,人們平均每天步行七公里,如今卻只剩三百公尺。現代人除了在家裡做點家事或前去開車,幾乎身體不再移動,有人形容,我們運送自己的身體,但是身體卻不再運送我們。 對現代人來說,身體的移動是在刻意去運動才會發生的事,但通常只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只有漫遊者讓身體再度派上用場,
荒野保護協會去年選出第十屆的理監事將帶領荒野邁入三十周年。 從荒野創立時的第一批幹部起,我們有計畫的在每屆改選時都會引進些新伙伴,這麼一屆一屆的讓出舞台,到了第十屆總算當年創會及第一年就加入的志工幹部將會全部退出常務理事會,盤點下一屆可能接手的幹部,大概都是五十歲上下,荒野志工資歷十五年左右的伙伴。
門口小徑兩徹各有一棵油桐,對門那棵已開花了,落滿車頂… 桐花盛開的自然盛宴 與AB寶要去走油桐花步道前,我先找出同樣住在社區裡的徐仁修老師所寫的「森林中最優美的一天」這一篇文章給她們看。 文章中所描述的森林步道入口,離我們的住家只有不到九十公尺的距離。徐老師這麼描述著:「小徑越過山澗到對岸,然後斜升
疫情真的結束了,昨天(周五)一直到下周四,天天都有演講,其他各種活動邀約也逐漸佔滿行事曆。 忙有兩種,一種是行程很多,一種是表面行程之外,背後有更多很耗心神腦的準備功夫。對我來說,第一種忙根本不算什麼,因為早上醒來到睡覺之間,不管你是在家追劇、滑手機還是在外奔波趕赴一個又一個邀約,都是一樣呼吸,消耗
因為有視訊演講,今天就留在家裡準備,沒有進診所。一早跟老婆大人在社區步道散步,她循例帶個垃圾袋與夾子順便撿垃圾。 這條出入口都在社區內,沿著溪流的山徑,也是荒野保護協會每年在四、五月,油桐花盛開與螢火蟲飛舞時,辦自然導覽的地點之一。 出了步道回到社區的產業道路,發現路邊有好幾個只喝一半就被丟棄的瓶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去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就這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祐嬰兒的平安成長、長命百歲。 這個傳說很令我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那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也會體會到他是承受了多少人
有調查研究發現,一九五0年代的法國,人們平均每天步行七公里,如今卻只剩三百公尺。現代人除了在家裡做點家事或前去開車,幾乎身體不再移動,有人形容,我們運送自己的身體,但是身體卻不再運送我們。 對現代人來說,身體的移動是在刻意去運動才會發生的事,但通常只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只有漫遊者讓身體再度派上用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從台灣本島移民至蘭嶼的意味。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對蘭嶼歷史及文化深入淺出的概念,尤其沒有被記入歷史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位於花蓮的"黑潮文教海洋基金會",主要關注「鯨豚與海洋」的相關議題,並且有環境教育、鯨豚解說培訓志工、鯨豚監測、海洋廢棄物等事項。我們邀請到黑潮的執行長林東良分享「島航計畫」,並從中獲取很多山與海視角的能量。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我曾看過海,接近海,觀臨海的壯闊與冷峻。這是身為臺灣人幾乎都見證過的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說。而我們每個人的眼眶裡,應該也收納了一座海洋,所以哭泣時,會舔舐到鹹鹹的淚水。但我們卻鮮少傾聽海,探問海,涉渡海,那些靠海維生,依偎著海的群族日復一日做著的事,距離我們的生活極度遙遠。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7月刊登專文,將台灣形容成「自由潛水勝地」。身為海島,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及壯麗的海底景觀,無論是孕育出上千萬生命的珊瑚礁群,還是與海龜共游這般可遇不可求的珍貴體驗,以及沈船、獨立礁、沙地、斷崖等特殊海底景觀,都讓潛水客流連忘返。
Thumbnail
蘭嶼的地下屋、拼板舟、飛魚文化,只是聽說的故事們。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從紐約時報和BBC的大選報導剖析現象與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存在的迷思。繼而說明不同世代的思維和價值觀,年輕世代的需要和焦慮,逐漸形成三隻房間裡大家視而不見的大象:居住、工作、教育。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從台灣本島移民至蘭嶼的意味。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對蘭嶼歷史及文化深入淺出的概念,尤其沒有被記入歷史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位於花蓮的"黑潮文教海洋基金會",主要關注「鯨豚與海洋」的相關議題,並且有環境教育、鯨豚解說培訓志工、鯨豚監測、海洋廢棄物等事項。我們邀請到黑潮的執行長林東良分享「島航計畫」,並從中獲取很多山與海視角的能量。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我曾看過海,接近海,觀臨海的壯闊與冷峻。這是身為臺灣人幾乎都見證過的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說。而我們每個人的眼眶裡,應該也收納了一座海洋,所以哭泣時,會舔舐到鹹鹹的淚水。但我們卻鮮少傾聽海,探問海,涉渡海,那些靠海維生,依偎著海的群族日復一日做著的事,距離我們的生活極度遙遠。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7月刊登專文,將台灣形容成「自由潛水勝地」。身為海島,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及壯麗的海底景觀,無論是孕育出上千萬生命的珊瑚礁群,還是與海龜共游這般可遇不可求的珍貴體驗,以及沈船、獨立礁、沙地、斷崖等特殊海底景觀,都讓潛水客流連忘返。
Thumbnail
蘭嶼的地下屋、拼板舟、飛魚文化,只是聽說的故事們。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從紐約時報和BBC的大選報導剖析現象與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存在的迷思。繼而說明不同世代的思維和價值觀,年輕世代的需要和焦慮,逐漸形成三隻房間裡大家視而不見的大象:居住、工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