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私事、公事,非常有事

早晨醒來,打開電腦,378封未讀訊息,有點怵目驚心,我不想點開,直覺得讓手邊工作完成段落後,再來瞧瞧是怎麼回事 ?
群組的成立多半有它的宗旨與用途,遇到人情世故時,難免會有溫馨祝福,然後加1或貼上複製,一時間,訊息量暴增也是有的,我快速閱覽深怕錯過任何我要的資訊。群組裡所謂的洗版,看著是挺傻眼的,發生了甚麼的疑問,想要搞清楚的好奇指數報表。
我滑動介面,看見複製的文字接攏而下,其中也有對這些複製文字造成洗版困擾勸阻的穿插。我默默地潛底群組,從不發字與文,如果礙眼,我很習慣以左手食指腹輕附於群阻欄位,然後像右滑開,點按刪除。
群組可以說是個虛半的人際圈,讓它佔據日常有點太浪費。畢竟,平日裡要應付活生生的人類,就已經顯得有點疲憊。逐漸的,就連機器人發送訊息的行為也入侵生靈,入侵的威力就來自關鍵字的起始句,形成Me too魔咒,誘發洗版串聯。
如果說從不為此煩躁,那就太自我欺瞞了。這種煩躁源自心緒的敏感,那是心底油然而生的想像。如果能頭腦清醒地將洗版現象和洗版原因的相關性構成拿捏好,或許還可以從中觀察到某些有趣的貓膩。
關於群組的家庭活動消息,有些是對方有意炫耀其家庭幸福美滿。只是,為何引起群組裡某些人的嗤思 ? 如果不是主流的家庭幸福美滿,會如此刻意嗎 ? 但是很平常的家庭幸福美滿又何須昭告?那樣再普遍不過的家庭幸福美滿 ? 是意味,曾經也有過長久的不幸福感 ? 所以和過去相較起來,現在幸福多了起來。又意味,生活實在太平淡無奇,曬曬幸福感,可以增添自信心。或意味,視野僅於此,也為此感覺有成為最佳主角的自我身體心像。
游走在各群駔間,或者朝向各個社交平台的人,我越發覺得,這些人是極不容易的。當時間的用途發揮於虛擬人間時,得到的真實卻只會落在數字。最後,當朋友都變成其中一個數字的時候,那會是美麗新世界嗎 ? 創造這些瀏覽數字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縮減人們的思想範疇,讓人只要很簡單的產生認同即可。
這會讓我聯想起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反烏托邦文學小說之一,薩米爾欽的《我們》,主角「D-503」是「聯眾國」的一個居民,也是宇宙飛船「積分號」的設計師。「積分號」飛船的任務是為了尋找外星文明,並向外星人傳播「聯眾國」的關於「幸福」的理念。
如今,「瀏覽數字」成了「感覺幸福」的重要元素。
最終,有溫度的人與人互動,就顯得特別珍貴。哪些人,是讓我手指觸擊鍵盤,手拿面板面對的 ? 哪些人,是讓我提筆書寫,提筆描繪心情的 ? 哪些人,是讓我雙腳走出門,走去看看他,和他吃一頓飯的 ? 這三個層次區隔人情世故的份量與考量,讓事情輕重緩急得以同時推進,也能顧及朋友圈的情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喜歡書寫日記、隨筆,也喜歡紙筆邏輯分析事情並習慣書寫釐清相關問題,於是文字和我對話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