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08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乞丐的絕密:藏在字典裏的情報

    案子發生於1934年,當時正值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李德的戰略錯誤,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不得已之下,中革軍委派出紅六、紅七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
    意在調動反動派的「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
    但兩方面的作戰皆沒有取得有利戰果,未能達到預設目的。
    10月初,反動派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
    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圍剿」已無可能,紅軍處在生死攸關之際。
    是繼續留在蘇區和敵人戰鬥,還是撤出蘇區暫避敵人攻勢,中央面臨兩難抉擇。
    1,繼續留在蘇區,則要面對反動派的強大圍剿攻勢,存在全軍覆沒的可能;優勢是有比較好的羣衆根基,同時相關的基礎建設也比較完善;
    2,撤離蘇區,不僅會給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紅色事業造成巨大的破壞,還對大多數已經在蘇區紮根的人,會產生背井離鄉的恐懼,進而動搖革命信念。尤其關鍵的是,如果選擇撤走,那麼撤到哪裏?怎麼撤?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明確的方向。
    眼看着敵人的攻勢越來越猛,在前線抵抗的戰士犧牲越來越大,該如何決斷迫在眉睫。
    我方中央的核心領導人卻還在就路線之爭扯皮。
    關鍵時刻,一份從江西德安發來的絕密情報,讓這個關乎生死的抉擇有了一個基本的定調。
    這份情報十萬火急的強調,反動派針對當前中央蘇區的形勢,制定了一個要將蘇區一網打盡的惡毒
    《鐵桶圍剿計劃》
    ,投入的兵力和將要開展的戰略,都非常致命。
     
    接到這個情報後,中央立即開會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央蘇區其實只有一個選擇:
    撤離蘇區
    因爲實在太緊急,這份絕密情報是用電報發出。
    當時的電報能夠發送的內容量並不多,情報比較精煉,信息有限。
    如果蘇區方面沒有得到國民黨「鐵桶計劃」詳細布防信息的話,接下來,即便中央選擇撤出蘇區,也不知道該撤向什麼地方,該如何部署應對戰略。
    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要付出極爲慘重的代價。
     
    眼看情況越來越危急,整個中央蘇區卻不知下一步該如何安排,只能眼睜睜看着白色恐怖的陰雲籠罩而來。
    就在這時,一個邋遢污穢的乞丐出現在瑞金,在昏倒前,他將自己手中的四本字典交到周總理手中。
    字典裏藏着的詳細計劃,直接讓中央確定下長征的大方向戰略!
    這名乞丐叫梁明德。
    爲了送出這四本字典,梁明德不僅自殘其身,他的家人也被捕後失蹤。
    周總理親自過問,列爲專案專辦,要求務必將他的家人找回。
    但接下來歷經長征、抗戰、解放戰爭,形勢不由人,始終沒有找到。
    直到解放後,中央對此事格外重視,安排時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
    曾希聖
    直接負責。
    接到任務後,根據爲數不多的線索,曾希聖挑選精明能幹的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
    項南
    配合協助。
    當時正處在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各項工作都急待開展。
    年輕有爲的項南還有諸多重要工作要完成,面對安排下來的這個失蹤案,項南書記並不是很理解。
    在黎明到來前的黑暗裏,
    犧牲、失蹤對於革命者而言都是尋常事
    ,項南本人就和自己的革命家庭失散多年。
    組織怎麼就對梁明德的案子執念這麼深呢?
    但項南還是遵照組織安排,開始着手調查尋找。
    只是,他自己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番調查尋找後的最終結果,不僅讓項南書記震驚,還使得曾希聖和他抱頭痛哭,感動不已。
    那麼,引出這樁案子的梁明德同志,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人?
    他與項南又有何種關係?
    (1)
    梁明德,原名項與年,是我方潛伏進反動派核心部門的一名機密特工。
    1925年,梁明德在浙江石甲小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後由組織派往荷屬東印度婆羅洲(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三馬林達等地,擔任黨的支部書記,發展黨員,建立組織,在華僑中開展工人運動,成爲當地華僑華工的羣衆領袖之一。
    在海外活動期間,梁明德沒有透露任何工作信息,
    跟家人都說是在外做生意。
    1927年
    梁明德轉入周總理在上海創辦的
    中央特科
    1929年,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梁明德經組織安排回國,配合進行重要軍事行動三打龍巖城。
    戰鬥取得勝利後,梁明德回到闊別已久的家中。
    開心激動的妻子王村玉見到梁明德兩手空空,很疑惑。
    問他爲什麼在外做生意多年,卻一點錢都沒有賺到?
    梁明德告知妻子,他做的生意雖然沒有賺到錢,但給很多貧窮的農民分了土地。
    文化不高但覺悟高的妻子,頓時明白,
    梁明德是做了共產黨。
    她沒有害怕、恐懼,而是提醒梁明德要注意安全。
     
    不久後,爲執行一項絕密任務,梁明德以南京華僑事務委員會科長的公開身份爲掩護。
    他帶上妻子、十二歲的長子和剛滿週歲的女兒前往上海。
    他在上海勃生路創辦復炎小學,自任校長。
    一切按照組織要求安排妥當後,
    一個留着大鬍子的地下交通員聯繫上樑明德
    ,將他帶到一個祕密聯絡點,進行任務安排。
    見到指揮這次任務的人後,梁明德非常激動,同時也深知這任務事關重大。
    因爲這次任務的指揮人,是周總理。
    周總理向組織挑選來的梁明德等同志,介紹了即將執行的任務:
    劫囚車
     
    原來,在幾天前,中共中央在滬西區新閘路六一三弄經遠裏十二號的一幢小樓裏舉行過一次重要會議。
    主要參會人是
    周總理
    、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兼江蘇省委軍委書記
    彭湃
    等人。
    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把江蘇軍委的工作移交給江蘇省委軍委祕書顏昌頤。
    會議形式以
    打麻將
    作爲掩護。
    因爲參會叛徒出賣,導致五名參會人被捕:
    彭湃、楊殷、顏昌頤、邢士貞、白鑫夫婦
    不幸之中的萬幸是,周總理因病不能參會,因此倖免於難。
    事情發生後,中央震動,周總理連夜召集中共中央特別行動科開會,一方面研究營救措施。
    另一方面,派特別行動科負責人
    陳賡
    親自去見國民黨特務機關駐上海特派員楊登瀛,搞清楚事發的原因。
    楊登瀛是我方潛伏進敵營的內線。
    陳賡很快從楊登瀛處獲取
    白鑫早已叛變投敵
    的情報。
    與此同時,蔣介石已下達了
    殺害彭湃等人
    的命令。
    事態非常緊急,我方已來不及做其它工作,唯有劫囚車一種方法可行,因此纔將梁明德等精銳特工召集於此。
    經過連夜分析後
    ,梁明德等人化裝成各色人等,祕密佈置在通往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的路上,隱蔽在行人中間。
    早晨天剛亮,押送彭湃等人的囚車經過,梁明德按照既定計劃,準備劫囚車,卻發現手裏的手槍根本不能使用。
    一番查看,梁明德發現原因。
    這批手槍是「三民照相館」老闆範夢菊送來的,因爲收到手槍時間比較晚,
    槍上的油脂未來得及擦乾淨,以至不能擊發。
    迅速將這一情況上報,周總理權衡之下,只能忍痛改變計劃,下達撤離的命令。
     
    彭湃、楊殷、顏昌頤、邢士貞四位烈士就此遇害。
    叛徒白鑫躲進反動派上海黨部情報處長範爭波的公館。
    上海國民黨機關報《民國日報》故意放出煙幕彈說:「白鑫曾在黃埔學校畢業,前以受人之愚,誤入共黨,罪狀較輕,已由蔣主席負責保出,業於前日帶往南京,聽其戴罪立功,以觀後效。」
    但中共特科知道,白鑫此時並未到南京。
    周恩來與梁明德等隊員們商議,一定要在白鑫前往南京之前將其正法。
    (2)
    中央特科指示楊登瀛掌握白鑫的行蹤,同時,還利用以醫生職業作掩護的柯麟與白鑫的熟人關係,找機會摸察白鑫的出沒情況。
    但白鑫非常狡猾,他深居簡出,此時已不去找柯麟看病,而是約柯到他的住處去。
    這樣特科隊員一時就難以下手。
     
    眼看時間已日漸緊迫,絕不能讓白鑫逃走。
    梁明德等把相關情報彙總給周總理,並提出一個大膽的方案。
    既然沒有機會隱祕的把叛徒槍決,那就反其道而行,
    在衆目睽睽之下執行任務,就在範爭波的公館門前處死白鑫。
    1929年11月11日晚11時,霞飛路範公館門前,特務頭子範爭波等人正簇擁着白鑫一起走出來。
    叛徒白鑫是要出發去南京邀功領賞的。
    就在白鑫舉步要上車之際,公館前面拐角處突然飛馳過來一輛黑色轎車。
    「嘎」的一聲停下來在公館門前。
    白鑫以爲又是什麼要員來送他,於是停步和範爭波等着,車門打開,從上面很快跳下來梁明德和其他兩位同志。
    衆人這才反應過來是刺殺,時刻保持戒備的
    白鑫
    馬上奪路就逃。
    梁明德
    緊追上去,幾槍將叛徒擊斃,然後立即上車離開。
    在大庭廣衆之下,懲殺叛徒,特科紅隊聲名大振,讓叛徒寢食難安。
     
    梁明德在任務前和任務中的英勇表現,給周總理留下深刻印象。
    1933年,因爲梁明德能力表現突出,被選中前往江西執行重要潛伏任務。
    在國民黨贛北第四行政專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莫雄
    的內應支持下,成功潛伏爲
    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機要祕書。
    1934年10月,蔣介石自南京飛抵廬山,召開五省軍政要員軍事會議,
    部署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
    因爲廬山正處於德安地區,所以時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司令
    莫雄
    也破格參加了這次會議並獲得了詳細的計劃。
    該計劃在德國顧問指導下制定。
    全部相關材料有三四斤重,內有《剿匪手冊》、《圍剿總動員令》和《鐵桶圍剿計劃》及兵力部署,進攻路線、日程安排、戰鬥序列等有關圖表文件。
    每份文件上都打上藍色的「絕密」字樣,對領取材料的人員嚴加審覈,嚴密監督。
    計劃的主要內容是:
    擬用國民黨一百五十萬大軍,對以瑞金、于都、會昌、興國爲目標的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在指定的某日同時從四面八方突然合攏包圍。
    其包圍半徑距中心目標瑞金150公里,包圍圈內劃分很多編了號的區域,精確部署到哪支部隊在何時何地必須到達指定的編號點。
    並按規定布上鐵絲網,預留缺口,裝以鹿巖、櫃馬,構築火力網工事及碉堡,分段建立糧秣、彈藥倉庫、醫院、綁帶所,以及有線電話網、中繼站等等。
    一層包圍圈完成,各部隊依照命令,每日向瑞金中心推進7-8華里,每推進1華里布上1重鐵絲網,每5華里築一道火力網工事和碉堡線。
    每月向縱深推進25公里,6個月便逼近紅都瑞金,到時候,瑞金四周將豎起300重鐵絲網,30道碉堡火力封鎖線,以及難以計數的障礙物和地雷。
    爲防止紅軍突圍,除嚴令各部防守所負責編號區域,還配有1000輛軍用十輪卡車運送主力部隊,嚴防死守,進行攔截。
    作爲「鐵桶圍剿」的前奏,在包圍圈尚未完成之前,派出12個師的兵力與紅軍糾纏,迷惑紅軍,爭取包圍部署的時間。
    當包圍圈形成後,這12個師隨即撤離,斷絕鐵桶包圍圈內一切除軍事需要以外的交通,徹底封閉蘇區,斷絕紅軍的一切物資來源。
     
    參加完廬山會議的莫雄深感事關重大,意識到這個計劃關乎紅軍生死。
    一回到德安,莫雄就找來梁明德、盧志英、劉啞佛等人商議。
    看到計劃後,所有人都震驚不已,
    如果這個計劃順利執行,中央蘇區很可能被一網打盡。
    幾人當即決定,先將這個十萬火急的情報要點,以加密電報的形式發往蘇區,讓中央早做準備,然後再想辦法儘快把詳細計劃送往蘇區。
    電報順利發出,接下來,要用什麼辦法將詳細計劃送出?
    (3)
    因爲時間緊,任務又格外重要。
    幾人經過連夜商量後,決定採用最可靠、最直接的方式,直接讓
    一個人攜帶詳細計劃情報,送往瑞金。
    從贛北德安到贛南瑞金,全程四百多公里,要經過永修、新建、南昌、豐城、崇仁、樂安、寧都、石城等數十個縣,要翻越數座大山,多條河流,穿過幾十道敵人封鎖線。
    選派的這個人要絕對忠誠可靠,並且具備非比尋常的忍耐和決心,以及很強的隨機應變能力。
     
    因爲之前梁明德在紅隊的表現,以及他還會說客家話,最終確定由他將情報帶往瑞金。
    這一路上,要經過重重盤查,如此詳細的重要的計劃情報,肯定不能直接攜帶。
    幾個人深思熟慮後,找到一個絕佳的方法。
    把情報材料加密後抄寫在當時常用的
    四角號碼《學生字典》
    裏。
    其中最重要的軍事標圖則用澱粉液描到薄紗紙上,夾入字典中,因爲內容量大,足足抄寫了厚厚的四本。
    爲讓帶字典上路更加合理,
    梁明德也裝扮爲一個教書先生
    準備妥當後,梁明德連夜上路,選定一條最快的路線往瑞金趕,越往前走,敵人的盤查越嚴格,爲了避開哨卡,梁明德不得不走一些偏僻小路,遇到很多難以想象困難和危險。
    進入到距離瑞金一百多公里的時候,梁明德發現《鐵桶圍剿計劃》已經開始。
    敵人層層把關,正常的方式已根本不能通行。
    梁明德懷揣着那四本關乎紅軍生死的字典,他知道,早一分將情報送到中央,紅軍就早一分安全。
    看着阻礙他前進的敵人哨崗,梁明德心急如焚。
    連日不知疲倦的趕路,他裝扮教書先生穿在身上的長衫已經骯髒破爛,非常狼狽,他本來準備拾掇一下,讓敵人不至於懷疑他的身份。
    環顧一下他這時的邋里邋遢狀態,梁明德反而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到一個隱祕的偏僻處,乾脆就邋遢到底。
    把身上的衣物全部扯爛,放在污泥、草叢裏摔打,再把頭髮弄得蓬亂骯髒,往藏有字典的袋子裏放進一些糞便髒物,讓自己變得和乞丐一樣。
    一番處理後,確實很像,但梁明德深知這個任務不能出任何紕漏,於是乾脆用石頭硬生生敲掉自己的四顆門牙,也不進行任何處理,任憑傷口發炎腫脹。
    經過樑明德的自殘操作,他從一個教書先生,徹底變成一個渾身散發惡臭、面目腫脹變形的骯髒乞丐。
    敵人雖然防守嚴密,但每逢「乞丐」梁明德靠近,往往噁心不已,避之不及,讓他趕快滾。
    梁明德把握機會,晝夜不停,不眠不休的趕路,到達瑞金時,他整個人已經完全虛脫、極度疲憊到隨時可能暈倒。
    強撐着精神,梁明德趕到周總理駐地,此時周總理正和中央的同志開會,商議接下來的對敵策略。
    但因爲沒有《鐵桶圍剿計劃》的詳細情報,而不知該從何着手進行周全的佈置。
    一部分領導同志,甚至開始質疑那份用電報發來的情報。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乞丐」梁明德終於走到了周總理面前。
    看着眼前這個蓬頭垢面的乞丐,周總理實在不敢相信,他就是那個英姿勃發、風度翩翩,膽大心細擊斃叛徒白鑫的紅隊精英。
    梁明德趕緊取出四本字典,並將情況進行說明,一番話說完後,他就暈倒過去。
    周總理立即安排專業人員,從四本字典上謄抄下相關情報,發現事態比想象的最糟情況還要嚴重,中央三人團據此做出突圍轉移的決定,並必須趕在敵人鐵桶合圍之前跳出了包圍圈。
    當天就開始執行。
    後來在我方的很多重要領導人的回憶錄中,都曾提到長征的決定很倉促、很匆忙,甚至連毛主席等都事先一點不知道,原因就在這裏。
    我方開始長征後,敵方終於意識到《鐵桶圍剿計劃》的情報泄露了。
    蔣介石震怒,安排組織大批特務調查搜捕我方地下工作者。
    梁明德的妻子王村玉和小女兒被逮捕,長子因爲在南京讀書,躲過一劫。
    王村玉被捕後,特務對她進行多次審訊,但王村玉文化程度較低,平時也不怎麼過問丈夫的事情,對組織的情況知道得並不多。
    不管敵人使用什麼手段,她都堅稱自己是個農村婦女,什麼都不知道。
    過慣苦日子的王村玉能夠克服監獄的惡劣環境,但梁明德的小女兒,年幼體弱,在監獄中患上骨椎結核症,背部逐漸開始潰爛。
    我方地下工作者積極營救,敵人在多次審問無果,又看到小女孩病情日趨嚴重,就將梁明德的妻女釋放,但此時
    梁明德小女兒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很快去世。
    受到刺激的王村玉離開上海,之後再無蹤跡。
    梁明德的長子從南京學習完成後,也不知道身在何處。
    (4)
    瞭解到梁明德的這些情況後,項南大受震撼。
    震撼於梁明德送出的情報之關鍵,可以說是直接挽救了紅軍;震撼於地下工作者爲了達成任務不惜一切代價的獻身精神。
    項南之所以一開始對於這個尋人案不是很理解,是因爲他本人也和家人早已失散多年。
     
    出生於革命家庭的項南,原名項崇德,在南京完成學業後,再回家時,發現全家都不見了。
    經過短暫的難過、無助、害怕、恐慌後,項崇德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迅速投身到各種運動中,毅然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從最基層做起,組織「明天劇詠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他出色的表現引起了地下組織的關注。
    1936年受黨組織委派到福建長樂從事革命工作,因爲工作開展得好,造成很大影響,項崇德遭到反動派當局的迫害,不僅劇團被解散,他本人也被捕入獄。
    在黨組織與老鄉的極力營救下,才倖免於難。
    出獄後,項崇德爲繼續開展工作,改名項南,先是到廣西桂林,然後輾轉前往香港,並經由香港來到蘇北新四軍工作。
     
    1943年,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開展整風審幹運動,每個幹部都需要詳細說明自己的家庭情況。
    項南卻說不清自己父母的情況,他只知道父親是做生意的,家中常有很多陌生人來往,具體從事什麼行業卻又說不清。
    每逢審查人員詢問到家庭問題時,項南只能用「大概」「可能」這樣模糊的詞彙來回答。
    再加上他入黨前曾改過名字,如此經歷自然引起懷疑,於是項南不得不面對反覆的審查,這讓他感到非常痛苦,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這讓他對那個從小到大一貫神祕,後來了無音訊的父親很有意見。
    有一路和他走來的同志,清楚他革命信念的同志,結合他對之前經歷的一些描述,善意地提醒他,很可能他的父親是我方的一名地下工作者。
    項南對此並不確定,但也只能含糊的回答。
    因爲我方的地下工作者需要遵守組織保密原則,項南不能說出具體的家庭情況,也情有可原,這纔算通過審查。
    但審查過去幾天後,項南覺得不能把自己不能確定的情況上報組織,又找到組織坦白情況。
     
    時任中共皖江區黨委書記曾希聖知道這些後,對這個誠實的年輕人很欣賞,爲他解釋,
    兵荒馬亂的年月,很多人全家失散,說不清家人的情況也很正常,讓他在鬥爭中,用戰果來證明自己吧。
    項南因此才能最終擺脫了審查困境。
    1952年,中央批准皖南、皖北地區合併爲安徽省委,曾希聖出任省委第一書記。
    隨後,青年團安徽省委也宣告成立,能力出衆的項南出任團省委書記。
    在瞭解梁明德同志的事蹟後,項南非常佩服,查閱大量花名冊,從中找出姓梁的人十多個,但仔細篩查後,發現都不符合。
    曾希聖詢問案件進度,項南就把調查的情況如實上報,並給出自己的猜測:
    梁明德和家人失散時,正處在白色恐怖時期,我方人員被迫害的很多,很可能要找的人已經犧牲。
    仔細翻看調查材料後,曾希聖也認爲有這個可能,兩人結合這個案子,談論了一些關於當年那個最黑暗時期的事情。
    曾希聖發現項南對那一時期的事情知道很多,之前只是看重項南突出的個人能力,明白他和家人失散後受到的影響,在跟項南交流時,都會刻意地迴避家庭方面的話題。
    看着眼前這個年輕人,曾希聖腦海裏
    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測。
     
    在之前的幾輪調查中,大家從材料裏已經知道梁明德的原名叫項與年,和項南一個姓,但並沒有就二人的關係做進一步的調查。
    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期間,曾希聖一直是梁明德和組織間的聯絡人,兩人很熟悉,關係非比尋常。
    曾希聖於是和項南說,梁明德在抗戰前,曾在上海上海大世界八仙橋一帶住過。
    項南聽後,表示他在去南京求學前,也曾經在那個地方住過。
    曾希聖問及詳細地址,項南迴答,是
    法租界維爾蒙路德潤裏24號。
    聽到這個地址,曾希聖又驚又喜,那就是他當年和梁明德進行祕密聯絡的地點。
    這時他再看項南,雖然模樣已經大變,但一些記憶裏的輪廓還在。
    於是曾希聖按捺不住激動,讓項南仔細看看自己。
    項南有些不明所以。
    曾希聖稍微一想,頓時明白其中原因,他當即找來毛筆,給自己描畫上一些鬍子。
    (5)
    項南一番端詳後,也激動得熱淚盈眶,感慨不已的說,
    你是當年那個常到我家中來找父親的大鬍子叔叔。
    當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曾希聖留了一把大鬍子,曾在工作間隙,帶着年幼的項南到上海各處耍玩;不再做地下工作後,曾希聖剪掉了那一把標誌性的大鬍鬚,形象大變。
    兩人認出彼此後,曾希聖抱住項南,喜極而泣,沒想到遍尋不着的梁明德長子,就是這個一直在自己身邊的項南。
     
    項南對於家人的不告而別,一直不理解,尤其是對父親,心裏存在一些看法,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父親,竟爲革命作出瞭如此巨大的貢獻,也完全明白了父親的苦衷。
    接下來,爲尋找梁明德的妻子王村玉,華東局組織一個革命老區慰問團赴閩西等地慰問曾經支援革命的老區人民。
    一直在閩西大山裏流浪的王村玉得知消息後,前去打聽丈夫和兒子的下落,但梁明德父子二人,爲了革命,都已經改了名字,王村玉不知道,也就沒有相認。
    好在慰問團把尋親者的詳細信息一一登記,編製成冊,回到上海後發到各機關,請他們幫助提供線索。
    項南在名冊上看到母親的名字,立即派人前去查找,終於把貧病交加的母親從閩西大山中接出來。
    梁明德(項與年)一家人,自從1934年分散後,小女兒病死,剩下的三人,天各一方,直到二十多年後才終於再見。
    項南和如此功勳卓著的父親相認後,並沒有大肆張揚,而是繼續低調爲人、踏實工作。
    1978年,項與年(梁明德)在福建龍巖病逝。
    在爲梁明德舉行的隆重追悼會上,省委書記任仲夷等人看到項南也在現場,還感到詫異,詢問起他和梁老的關係。
    當項南告知他們,
    梁明德就是他的父親
    時,在場的人都頗爲意外,感到驚奇,也爲父子二人如此低調肅然起敬。
     
    革命不是請客喫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要讓千千萬萬的人從黑暗走向光明,不可避免是需要付出巨大犧牲的,而像梁明德這樣的同志,他們義無反顧地就作了這個犧牲。
    不僅如此,這些靠着堅強信念參與紅色事業的人,他們的家人,也時時刻刻處在危險之中,往往要承受普通家庭不敢想象的苦難,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正是這些個人的犧牲、家庭的犧牲,像一根根柴薪投進凜冬般的黑夜裏,燃燒起烈焰,消解嚴寒,照亮黎明。
    -----
    參考資料:
    ①炎黃春秋.1998,(03)
    ②福建黨史月刊.1999,(03)
    ③黨史縱橫.2007,(01)
    ④黨史博覽.2007,(10)
    ⑤文史春秋.2007,(11)
    ⑥福建黨史月刊.2011,(2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