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諮商時代,人人都要有心理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515臨床心理師節特文
不知什麼時候總聽到他人說,人的一生一定要認識兩種人,一個是律師;一個是醫生,能保障你在人生旅途上逢兇化吉。我想説的是,應該加上另一種人,那就是心理師。
人的一生很長,有許多演化的階段,大部分的人,人生發展大致是主流且順利的話,會經歷兩個家庭,前者是原生家庭階段,後者是再生家庭。在第一個階段的原生家庭裏,我們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角色很單純,就是為人子女,頂多加上一個「學生」的角色身份,在那個家庭,我們成長,認識置身所在的社會及世界並建立看待生活的世界觀,受人照顧,從嬰兒到兒童青少年,然後逐漸「轉大人」。生理上也愈來愈成熟,後來我們遇見了伴侶,談了戀愛,組成一個新家庭,我們的演化來到了第二個家庭階段,再生家庭,在這時期,通常我們都是法律上的成年人,我們從被照顧者轉到相互照顧伴侶,再來可能是孕育孩子,角色倒轉成為孩子的爸媽,轉成了「照顧者」,我們的角色也隨之多元起來,肩負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任務:就個人的原生家庭(第一個家庭)來說,我們還是「孩子」,上有老爸老媽,我們承載接受著爸媽給予我們的教養,以及我們自己先天的個性,成就現在的自己;就個人的第二個家庭(和伴侶組成的再生家庭)來說,我們是伴侶的配偶(夫或妻),是人家的爸媽(如果有孩子的話),我們的心理是否能從「原生家庭」成功地心理位移到「再生家庭」或是說歸屬感是否從「原生家庭」成功心理位移到「再生家庭」,主從及優先順序的掌控,在在考驗我們生命的演化發展,同時開啟孩子(如果有的話)的未來發展趨向,如同我們的爸媽為我們而做的,我們也為孩子而做。這時期也有可能有「工作的角色」深深扣緊自己的價值地位。最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我們年老著回看所經歷的一切,也為即將來的死亡進行準備,照顧自己日漸凋零的身體及退休的生活樂趣,以至於終老。
這一生的許多階段,我們會面臨很多狀況及選擇,在原生家庭階段,相對單純,但開始「轉大人」時候,許多煩惱之事逐漸襲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何保持情緒的穩定?怎麼交往同性朋友及異性朋友?怎麼發現適合我的對的人?未來我要做什麼?我是否有負爸媽的期待?爸媽的期待和自我期待如何平衡?⋯等等的問題,一個個冒了出來,我需要外於父母的人引導。
待到談戀愛的時候,可能產生第二個家庭時,要如何拿捏態度才會讓爸媽為我祝福及伴侶接納我?如何與伴侶溝通取得兩人的一致共識?如何維持兩人間的情感,讓成立的新家庭不致有裂痕? 要續住原生家庭嗎?和伴侶在一起要昭告天下辦典禮嗎?怎麼辧?⋯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需要一個人和我真心理性討論。
到了「再生家庭」這一站,煩惱的事更多?要孩子嗎?經濟的議題?生活時間的安排?個人與伴侶的情感維護及發展?有小孩之後,各式的教養問題?我可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孩子在我的監護下成長,在這個時代與社會,如何掌握他的心理?⋯這些問題夠我忙的,何況又有工作上的角色發展,還要注意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狀況。我需要更有效率地一個人可以幫助我定位問題,引導甚至提供問題解決的方式。
當邁入中年,我要注意自己是否保守起來,父母的年老及健康,孩子是否穩當成長.都是我關心的,以及我和伴侶的鍵結是否夠穩固?能陪伴我續行人生旅程,都是我關注的,很多事情要做、要追求得趕快,沒有「下一次」了。做選擇決定不能再慢慢思考,因為生命時間有限。我需要一個人,在我迷途原地打轉時,可以知道我的狀況,給我一些有用的建議。
時間進入了老年,回顧這一生,多了對他人的慈愛與寬容,我不知道還能活多久?我也不知道我的身體健康是否能像年輕一樣維持,但我知道死亡在終點等著我,我看見兒孫充滿活力迎向生活,我覺得不能打擾他們,他們還有希望渴求,而我又要如何渡過晩年?聽說會有失智症,帶給家人負擔,我的經驗可以傳承嗎?還是死後,大家就忘了我呢?我的這一生是不是個有意義的人生?我又如何與子女維持我想要的關係與生活?南無阿彌陀佛、上帝、過世的爸媽⋯⋯是否在另一個世界等我呀?我也需要一個人,和我說說話或聽我說話,偶爾給我一點意見。
以上是人的一生順流寫照,就得經歷這麼多事,更何況生命中還不時出現意外或疾病之事,人的一生充滿磨難苦甜,每個人都有他的故事。在故事曲折或發展的節點時,人生的變化開始發生了,往往需要一個人做見證或給予引導,讓心安定下來。如果我們不是求助神佛信仰或神奇的大師,而是同為人類,對人類處境有相當瞭解的人;如果我們不想由沒靈魂的AI來協助(目前AI在查找資料很有用,擬人的回應也可逼真,但它終究非活人,可以不受生老病死之限制),那我建議應該找一個信任心理師,至少使他做為家族的「家庭心理師」,就如同我們會找一個家庭醫師來維護我們生命的硬體-身體,我們也找一個能維修我們生命的軟體之人-心理師,保健我們的心理,若會跨到心理疾病的範疇,那就找臨床心理師吧。
最後,我要說的是:「唯有心理師,瞭解您的心思」、「人人都需要心理師」。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2會員
369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不一致,人前人後不同,真的是這樣嗎?
如何留下好印象?心理機制操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底孔子那時是看到消逝的河水?還是看到新生的流水呢?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不一致,人前人後不同,真的是這樣嗎?
如何留下好印象?心理機制操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底孔子那時是看到消逝的河水?還是看到新生的流水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