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好讀|"馬偕學":一個人的武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到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士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03.21-1901.06.02,漢名偕叡理) 1871.12.29 從汕頭到打狗 (高雄),1872.03.09登陸淡水,是北臺灣第一位長老教會宣教士,於焉展開他在臺灣的卅年宣教人生。2022年是馬偕來臺灣宣教150週年,臺灣神學研究學院於同年十月主辦「論述與傳承」國際研討會,邀請學者發表論文,以學術研究形塑“馬偕學”,透過論述過往,期許傳承將來;並於年底出版論文集—

論述與傳承:紀念馬偕來台宣教150周年論文集鄭仰恩,曾宗盛主編。新北市:橄欖華宣,2022, 12。280面。

全書分兩部,第一部是發表論文,第二部是回應文;發表論文共十篇:

  1. 馬偕學的發展及其時代意義
  2. 馬偕的原住民書寫:從接觸到理論建構
  3. 馬偕神學思想拼圖
  4. 馬偕宣教意識下的宗教對話
  5. 馬偕和噶瑪蘭民族復興運動 (1883-1890)
  6. 馬偕的福音行動與帝國主義
  7. 臨終歲月:馬偕的疾病與死亡
  8. 與馬偕同行的詩歌
  9. 兩位宣教師的故事:馬偕和閏虔益如何應對北台的各種權勢
  10. 馬偕的神學思想背景:蘇格蘭自由教會的福音主義

我受益

馬偕的宣教策略、噶瑪蘭群體歸主的案例探討,以及馬偕對宣教和教會的關係與界定,實用指數爆表,惠我良多:

  • 馬偕的宣教策略,就是旅行和對話。

馬偕的「...理想是他自始即主張的"本地化教會",且認為台灣教會的成功唯有倚靠本地傳道者」 p.23,因此,馬偕相對「很早指出“本地化”的原則」p.18。與其說是馬偕天賦異稟,不如說是因為「“尊重異文化”...,為宣教而進行文化認同,...是十九世紀中葉整個海外宣教的主流思想」p.70,可以這麼說,是時代氛圍、是教會教導,為馬偕的海外宣教策略定了調,甚至可以上溯自十七世紀耶穌會士在中國和印度的“文化調適主義”p.93。

馬偕屢屢被問到「宣教成功的秘訣」,素來回以:「持續不斷旅行travelling」p.23;「“文化調適主義”將宣教與文化分開,以“認同文化”做為“改變信仰”的切入點 符合“宣教主義”的宣教對話模式」p.94,因此馬偕非常強調對話,主張「所有觀察、辯論與對話,都是為了宣教策略」p.92,因此,總結“行動者”馬偕的宣教策略,實際操作層面就是旅行和對話。

馬偕在不斷移動的旅行過程,和門徒、和仕紳、和官府、和販夫走卒、和漢民原民,持續對話;探索、建立、修正他的宣教策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用接地氣的方式,滾動式調整他做人做事的方式。

  • 群體歸主 始料未及 屬靈復興 無跡可尋

「1945-1960台灣山區原住民的迅速改宗,被稱為廿世紀的奇蹟。... 15年內80%的山區原住民群體成為廣義基督徒」p.101這件群體歸主的屬靈復興,竟然溯及馬偕半世紀前在噶瑪蘭的工作,

「十九世紀80年代初期,近半數噶瑪蘭因馬偕及其學生的佈道而大規模歸信」p.108馬偕自己都嚇一跳!因為「這與台灣北部其他地方的皈信過程相當不同。...他不明白他所看到的...」p.109 論文發表者史邁克(Michael Stainton)從時代背景的政治社會情境切入,定位噶瑪蘭的群體歸主—「噶瑪蘭不是外部文化入侵的被動受害者,而是表現出相當大的動能性,將馬偕帶入他們的民族復興運動。...噶瑪蘭改宗的成功,不是十九世紀馬偕的偉大奇蹟,而是一場噶瑪蘭的社會運動」p.117。噶瑪蘭「1883-1900年大規模歸信」p.107的獨立事件,「遠遠超過傳教士的意圖和理解」 p.117,而「噶瑪蘭人也無法完全從神學的角度來理解它」 p.109,含蓄優雅點說「這是由天堂締結的婚姻」p.109,更直白些,只能說是始料未及、純屬意外。

屬靈復興由不得人為炒作,百分百神的工作!連馬偕這種告示板排行榜上的宣教士,都只緣身在此山中,卻不識廬山真面目,「馬偕對噶瑪蘭人對他的宣教的反應感到震驚」p.109!既是當事人,卻儼然旁觀者,一臉無辜、飽受驚嚇,墜五里霧、莫名所以。

  • 宣教和教會 雞生蛋 蛋生雞

馬偕宣教的目的是要「用神學教育來建立一個本地人的宣教團隊,藉此來建立教會」p.213,而且馬偕信誓旦旦「只要我想建立教會,任何事都不可能阻擋我」p61。至於建立教會要做甚麼?馬偕定義「教會是福音宣教的器皿,教會的首要任務就是宣教。...教會責無旁貸的任務就是宣揚福音,...教會所有的力氣和資源都要以這個任務為核心來規畫安排」p.213。馬偕看宣教和教會,儼然雞生蛋、蛋生雞。

這應該跟馬偕個人的經歷應該有關。

「英國長老教會派到中國的首位宣教士賓威廉 (William Chalmers Burns, 1815-1868) 於1844-46年到加拿大舉行培靈會,分享他在中國的宣教,曾到左拉,也到馬偕家中作客,馬偕自陳"我幼年的心靈也頗受他的思想影響" 」p.91。放在今天,大約就是在宣教特會或差傳年會,邀請述職宣教士做講員,宣講宣教信息、傳遞宣教負擔、做宣教見證。顯然在教會裡聽到宣教士的分享,成了馬偕宣教的啟蒙之一。

除了述職年遊走教會、分享傳遞宣教,馬偕也書寫出版「《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作為一本引領加拿大讀者認識臺灣的入門書... 本書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激起加拿大讀者對臺灣這個教區的關心,或青年人願意前往服事的熱情」p.48-49,出書為了推動宣教,全書都是業配文,可是有人願打、有人願挨,兩相情願的“置入性行銷”。

我建議

誠如編者在序言和導讀所言:「馬偕成名甚早,也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象徵人物,關於他的介紹與論述很早就出現在宣教文獻裡」,也如第一講的作者所說:「馬偕應該是台灣宣教師當中文獻與資訊最完整,也有最多學者投入研究的一位」,編者既然有意開發“馬偕學”,如果全書能加碼附篇:〈第三部 “馬偕學”參考書目〉,條列馬偕書寫的第一手資料,含括不同版本的《馬偕日記》和《馬偕回憶錄》,和《馬偕紀事》、《馬偕書信》,以及以馬偕為書寫主體的專著,甚至加上書評書目,咸信會成為皇冠上的珍珠,倍增本書的史料價值。

我逃避

蓋棺論定,馬偕的功業彪炳、業績輝煌—「設立教會60間,培育本地傳道師60人、本地牧師2人、本地女宣道婦24人,陪餐者1738人、受洗者2633人,診所60處」,而且馬偕天賦異稟「來台五個月就首次以台語講道,第三年開始編字典」p.81 即使放到今天,仍難有出其右者。馬偕實在太強大惹!請接受我的膝蓋。

作為台灣人,而且是基督徒,我感謝上帝差派宣教士到台灣傳福音報喜信,接二連三、前仆後繼,讓耶穌基督救世的福音,在臺灣得以代代相傳。馬偕身先士卒、焚膏繼晷,我身受其惠,衷心感激、自不待言。再一次,請接受我的膝蓋。

馬偕主張「臺灣教會的成功唯有依靠本地傳道者」,他的異象是建立「本地化教會」,而且是「透過本地人的宣教,建立自己自養的教會」。p.82 作為宣教士同行,我再同意不過!因此,對馬偕來說,“帶門徒”當然是帶本地人,怎麼會是宣教士?!投注時間心力在本地人身上,符合他的異象和使命,跟宣教士同僚攪和啦咧,無異有虧職守,就是浪費生命。

我難免忐忑,如果我們在同一個宣教工場上,馬偕肯定看不上我枚同工。不等馬偕皺眉頭,我會先行告退,不加入他的團隊;被他嫌棄之前,我會逃之夭夭,對他敬畏有加、跟他保持距離。“逃避雖然可恥,可是有用”,至少我可以在別的團隊苟且偷生持續我的宣教生命、成全我的宣教呼召,不至於因為人微言輕、而自慚形穢,甚至半途而廢。

馬偕愛神、愛人,沒人質疑、也不容挑戰,他「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即使「缺乏有力助手」 p.27,一個人悶著頭幹、沒有同類,神造萬物、各按其類,可是馬偕已經無法分類,因此沒得歸類。“馬偕學”的是單挑,一個人的武林,不需要同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宣教柬埔寨
32會員
183內容數
在柬埔寨鄉村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灌溉高棉人對耶穌的認識 耕耘高棉人跟耶穌的感情
宣教柬埔寨的其他內容
2025/04/09
一本關於緬甸佤邦毒梟掃羅的精彩紀實文學《毒梟烏託邦》,探討毒品、地緣政治、民族建國夢以及宣教事工的交錯影響。本文從SEO角度出發,提供提升文章能見度的建議。
2025/04/09
一本關於緬甸佤邦毒梟掃羅的精彩紀實文學《毒梟烏託邦》,探討毒品、地緣政治、民族建國夢以及宣教事工的交錯影響。本文從SEO角度出發,提供提升文章能見度的建議。
2025/02/06
史景遷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黃中憲譯。臺北:時報,2023。407頁。譯自 Jonathan D. Spence.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3. 利瑪竇算我們同行,當然,他入列超級巨星那級,跟我們的檔次不同、級別有差。這麼吸睛亮晶晶的大師兄走在前
2025/02/06
史景遷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黃中憲譯。臺北:時報,2023。407頁。譯自 Jonathan D. Spence.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3. 利瑪竇算我們同行,當然,他入列超級巨星那級,跟我們的檔次不同、級別有差。這麼吸睛亮晶晶的大師兄走在前
2024/08/22
劉幸枝著。主護城傳奇:親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 (The Legend of Herrnhut),二版。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8。 讀這本書像看紀錄片、也像讀一個非虛構劇情片的劇本,我讀了好幾次,從初版讀到第二版,因為羨慕、心嚮往之。我當這本書是教會作宣教教育個案研討案例的
2024/08/22
劉幸枝著。主護城傳奇:親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 (The Legend of Herrnhut),二版。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8。 讀這本書像看紀錄片、也像讀一個非虛構劇情片的劇本,我讀了好幾次,從初版讀到第二版,因為羨慕、心嚮往之。我當這本書是教會作宣教教育個案研討案例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前兩天看一場線上直播,是幾位教會牧師在反省年輕人流失的問題,這種反省當然是好的,但很可惜的,這幾位牧師提到的問題,正好是我前一陣子分析狀況,就是有些地方他們搞錯重點。 其中一位牧師提到的東西正是我覺得最反感的部份,也就是「外面還一堆人等著我們去拉進教會,何必在乎裡面的人」…… 只能說,這位牧師還
Thumbnail
前兩天看一場線上直播,是幾位教會牧師在反省年輕人流失的問題,這種反省當然是好的,但很可惜的,這幾位牧師提到的問題,正好是我前一陣子分析狀況,就是有些地方他們搞錯重點。 其中一位牧師提到的東西正是我覺得最反感的部份,也就是「外面還一堆人等著我們去拉進教會,何必在乎裡面的人」…… 只能說,這位牧師還
Thumbnail
泰友教會,致力關懷臺灣泰籍移工,使命就是成為臺灣泰籍移工的好朋友!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分享,臺灣泰籍移工現況,以及泰友教會有如何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把愛與關懷,最大量散播在臺灣最需要的角落,改變泰籍移工的命運!如果您關懷弱勢,誠摯邀請您點進來看一看,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Thumbnail
泰友教會,致力關懷臺灣泰籍移工,使命就是成為臺灣泰籍移工的好朋友!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分享,臺灣泰籍移工現況,以及泰友教會有如何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把愛與關懷,最大量散播在臺灣最需要的角落,改變泰籍移工的命運!如果您關懷弱勢,誠摯邀請您點進來看一看,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Thumbnail
深根、深耕、啟蒙、覺醒,始終是我內心最根本、對自己的要求。「定根本土」,總得先有土,然後曠日費時的,讓根能長出來。讓根能長出來,得腳踏、實地、有身體。 我們要在這裡,成為有機體,成為聖靈與氣息真正運行在其中的,受造者。
Thumbnail
深根、深耕、啟蒙、覺醒,始終是我內心最根本、對自己的要求。「定根本土」,總得先有土,然後曠日費時的,讓根能長出來。讓根能長出來,得腳踏、實地、有身體。 我們要在這裡,成為有機體,成為聖靈與氣息真正運行在其中的,受造者。
Thumbnail
彭蒙惠這個名字我們可能不知道她,但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天韻合唱團等,我們可能就聽過了,那都是彭蒙惠創辦的。 12歲時就跟上帝約定要來中國/東方傳福音,因為年紀太小,所以親友都希望她多想想,直至21歲的9年間,她很確定了這個目標。 (維基百科摘錄)1948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畢業(主修遠東研究)後
Thumbnail
彭蒙惠這個名字我們可能不知道她,但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天韻合唱團等,我們可能就聽過了,那都是彭蒙惠創辦的。 12歲時就跟上帝約定要來中國/東方傳福音,因為年紀太小,所以親友都希望她多想想,直至21歲的9年間,她很確定了這個目標。 (維基百科摘錄)1948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畢業(主修遠東研究)後
Thumbnail
今天的領受 覺得有點需要沉澱一下, 很感謝主今天看了 三個小小的藝術空間 跟同恩在中山吃完早午茶, 就前往公館去看兩個小小展, 都是不同主題的, 其中有一個是一位藝術家跑到 花蓮 砂卡礑部落與當地居民 的一些生活記錄,挺有趣的 後來因為晚上要跟豬ㄈ約去活動, 所以就跟同恩道再見了, 之後見面就是明年
Thumbnail
今天的領受 覺得有點需要沉澱一下, 很感謝主今天看了 三個小小的藝術空間 跟同恩在中山吃完早午茶, 就前往公館去看兩個小小展, 都是不同主題的, 其中有一個是一位藝術家跑到 花蓮 砂卡礑部落與當地居民 的一些生活記錄,挺有趣的 後來因為晚上要跟豬ㄈ約去活動, 所以就跟同恩道再見了, 之後見面就是明年
Thumbnail
  在新北市的板橋、中和、永和區的街道上,有時會看到一個神父打扮的老爺爺,騎著腳踏車在街道穿梭,那個人就是來自比利時的吳偉立神父。
Thumbnail
  在新北市的板橋、中和、永和區的街道上,有時會看到一個神父打扮的老爺爺,騎著腳踏車在街道穿梭,那個人就是來自比利時的吳偉立神父。
Thumbnail
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長老教會的會眾呈現高齡化趨勢,原因很簡單,因為年輕人不喜歡。 也因為這樣,其實教會很緊張,想了很多方法要挽留,不要讓年輕人離開,同時又想要開發新的成員,也就是加強宣教事工。 這些當然都沒問題,就目標而言沒問題,問題出在我們如何分析問題,以及最後採取了什麼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長老教會的會眾呈現高齡化趨勢,原因很簡單,因為年輕人不喜歡。 也因為這樣,其實教會很緊張,想了很多方法要挽留,不要讓年輕人離開,同時又想要開發新的成員,也就是加強宣教事工。 這些當然都沒問題,就目標而言沒問題,問題出在我們如何分析問題,以及最後採取了什麼解決方案。
Thumbnail
解殖和族群轉型正義在這些領域中的思考和落實,對我個人生命和解與認同有重要的作用。2021年最後一場分享,很感恩也榮幸回到台南神學院~
Thumbnail
解殖和族群轉型正義在這些領域中的思考和落實,對我個人生命和解與認同有重要的作用。2021年最後一場分享,很感恩也榮幸回到台南神學院~
Thumbnail
教會希望達爾文從來不存在,但是教會的生態卻恰恰符合物競天擇
Thumbnail
教會希望達爾文從來不存在,但是教會的生態卻恰恰符合物競天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