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好讀|從利瑪竇說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史景遷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黃中憲譯。臺北:時報,2023。407頁。譯自 Jonathan D. Spence.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3.

利瑪竇算我們同行,當然,他入列超級巨星那級,跟我們的檔次不同、級別有差。這麼吸睛亮晶晶的大師兄走在前面,越靠近、越沾光,這書能不讀嘛!讀著讀著情不自禁給他靠行的耶穌會按讚!按著按著就停不下手的瘋狂按讚!理智斷線前,冒出了秋後算帳的念頭—誰幹的好事?也太會寫了吧!循線追蹤到幕後寫手史景遷

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0.06-1610.05.11)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宣教士,1582年到澳門、1583年落腳肇慶,輾轉流離中國境內,1601年到了北京就賴著不走,直到1610年五月十一日逝世北京,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明朝末年。

在中國卅多年,利瑪竇繪製中國歷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圖、和中國學者一同翻譯歐基里德的《幾何原本》,也把《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個人著有《萬國寰宇圖》、《西國記法》、《交友論》和《天主實義》。托利瑪竇的福,天主教在中國找到立足之地。

利瑪竇的經典定位,最具代表性的官方畫押不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Pope John Paul II) 在《利瑪竇到北京四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致詞:「利瑪竇神父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化交融〞的領域。他以中文精編了一套天主教神學和禮儀術語,使中國人得以認識耶穌基督,讓福音與教會能在中國文化裡降生。...利瑪竇神父確信信奉基督,不會損害中國文化,相反會使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完善。」

作為海外跨文化宣教士過來人,我看利瑪竇,不是孺慕之情,而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他的心志和能力,我連車尾燈都看不到。利瑪竇不只出類拔萃、難以複製,而且是珍本、是善本,也是孤本,沒有之一。

  1. 瀏覽快轉利瑪竇的一生,香港中文大學的天主教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atholic Studies)2023年五月舉辦利瑪竇學術研討會後出版專刊《天主教研究學報》第十五期〈利瑪竇:一代傳教士的啟迪〉(Matteo Ricci - Inspiration from an Iconic Missionary),含金量超高。
  2. 靖保路神父〈從利瑪竇傳教策略與精神看今日中國教會的使命〉一文,娓娓道來利瑪竇在華的宣教策略沿革和據以對應的工作內容,力主當今教會有責任積極參與社會、以期再塑造傳統文化精神,言者諄諄、慨然剴切。
  3. 關於利瑪竇對同儕和時代的影響,沈清松的《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臺灣商務2014年出版。第一講的〈五·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釐清〉和〈六·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對利瑪竇宣教策略轉變的背景和他的探索歷程,說明得扼要清晰;第二講闡釋以中西經典互譯為起手式的中西文化交流,耶穌會有系統有計畫透過翻譯、改寫,引進亞里斯多德作品的作法,作者對此有直接的評價褒貶和具體的假設建議,〈五·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和檢討〉就像給利瑪竇和耶穌會在華事工的評估報告,毫不忸怩,值得一讀。

耶穌會 Jesuits

1540年聖依納爵.羅耀拉 (St. Ignatius of Loyola) 創設耶穌會,同年九月廿七日教宗保祿三世 (Paul III)正式批准設立。

1551年沙勿略 (Francis Xavier, 1506─1552) 到中國,是第一位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士,惜壯志未酬。1583年利瑪竇登陸廣東,開啟一頁宣教史詩篇章,直到1773年七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穌會,耶穌會共有四百七十二位會士在中國服務一百九十年。羅民堅 (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 首先正視中國文化的優越,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們將化為中國人,以便為基督賺得中國人」,進而改採「文化適應」的宣教策略;利瑪竇躬身實踐「福音處境化」,從穿和尚的袈裟、到道士的道袍、到文人的儒服儒帽,比內地會 (China Inland Mission) 戴德生 (Hudson Taylor, 1832-1905) 穿清服、留辮子,早了不只兩百年。

耶穌會的DNA吸引了利瑪竇,也形塑了他的生活與工作,而整個修會的文化、使命和士氣,不只成全了利瑪竇,更上演世代交替,並且代代相傳、儼然綿延不盡。

我跟耶穌會的交集始於神操,對耶穌會的驚豔,是讀了《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之後的事。除了耶穌會士用生命書寫連篇累牘的傳奇、讓人嘆為觀止,我也敬佩耶穌會的文字記錄、史料保存和檔案整理,不容青史成灰,豈止高瞻遠矚。從史景遷書前的〝致謝〞和書後的〝參考書目〞,可以略見一二。十七世紀後期,耶穌會傳教士成了西方了解中國的最專業的人士,關鍵之一就在於會士們的文字紀錄、和修會的檔案保存。

喬治·鄧恩 (George H. Dunne) 1962年出版的著作《巨人的一代》(Generation of Giants: The Story of the Jesuits in Chna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Ming Dynasty) 是耶穌會在中國宣教的斷代史,2008年臺北光啟出版社分上下兩冊出版,是繁體中文出版品中,對這段歷史最精闢概述的作品:

  • 《巨人的一代 (上):利瑪竇和他的同會兄弟們》
  • 《巨人的一代 (下):湯若望的成就以及禮儀之爭面面觀》

史景遷 (Jonathan Dermot Spence, 1936.08.11-2021.12.25)

利瑪竇的一生,成了一則傳奇,固然是因為他本人的功業彪炳,耶穌會留下一切文字紀錄作為史料、成了證據確鑿,本書作者史景遷的妙手生花、畫龍點睛,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不是史景遷書寫的第一本傳記,但是寫法大相逕庭。捨棄以編年體例進行,而是以四個中文字、交叉四幅聖經版畫,分別作為每一章的開場引言,切片利瑪竇的一生。讓讀書不只是按部就班、讀著字字句句,更像看電影、跟著場景切換時空。

為甚麼是這四個字、這四幅畫呢?

四個字

利瑪竇寫下《西國記法》,傳授他驚人記憶力的學習方法給中國人,強調有方法、有門路、有規則可循,有志者、可效法之。書中陳述如何以空間結合心像來記憶,架構一座儲存記憶的宮殿。在進入這個記憶宮殿一窺堂奧之前,利瑪竇在接待廳的四個角落分別安置一個形象,每個形象以一個中文字為本,以此打造簡單的記憶體系,讓初學者可以輕輕鬆鬆的走完記憶散步。

四幅畫

利瑪竇深知「生動插畫如何有助於記憶」,在中國隨身攜帶納達爾 (Jeronimo Nadal) 印有大量板畫插圖」的《福音書注釋》(Commentaries on the Gospels),津津樂道「此書無比管用」。程大約出版《程氏墨苑》,邀請利瑪竇共襄盛舉、推編西方藝術作品,利瑪竇精挑細選《福音書注釋》裡的四幅版畫,「為了把聖經裡撼動人心之故事的局部情節深印於中國人腦海」。

史景遷認定「利瑪竇著作中保存下來的四個記憶形象,只是吊人胃口的點出其記憶宮殿裡所儲存之東西的豐富,一如其四幅宗教圖畫只代表他所欲讓中國人皈依之天主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的一小部分—天主教傳統圖像。」何其有幸,利瑪竇匠心獨具、精挑細選的四個形象中文字和四幅圖畫,得以流傳至今。因此,史景遷「選擇以這八個距今遙遠的片段為核心鋪陳出此書」,因為他認為「透過這些無意間倖存下來的片段,我們得以進入他的過去」,對於他的創見,史景遷信心十足,「我們可以很篤定的說,利瑪竇會認可此一作法」。

如果利瑪竇有機會看完這本書,會不會掩卷喟嘆:「知我者,史景遷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跨越千年、小事一樁!

儘管錢鍾書調侃史景遷是「失敗的小說家」,史景遷腳踏中西文化的功力和深度,較之利瑪竇,毫不遜色!史景遷形容自己的著史路數是「歷史與文學」的結合,他大處著眼的恢弘視界、小處著手的細膩筆法,讓他「以文論史」的敘事風格,獨樹一格、引人入勝,名符其實「景仰司馬遷」。他十四本漢學專書,都有繁體中文譯本出版。在本文的脈絡底下,兩本書值得參照:

  1.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1992)。黃中憲譯。臺北:時報,2023。這本鳥瞰史景遷思想脈絡的散文集,史景遷自述研究利瑪竇的動機,更因為業師房兆楹的鼓勵,讓他下定決心。
  2. 胡若望的疑問 (The Question of Hu. 1988)。陳信宏譯。臺北:時報,2019。二版。本書和《中國縱橫》第一章〈黃嘉略的巴黎歲月〉合併著讀,一窺史景遷視角的穿越中西之為難與窘迫。


謹以此文致敬〝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和〝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

avatar-img
33會員
175內容數
在柬埔寨鄉村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灌溉高棉人對耶穌的認識 耕耘高棉人跟耶穌的感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宣教柬埔寨 的其他內容
劉幸枝著。主護城傳奇:親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 (The Legend of Herrnhut),二版。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8。 讀這本書像看紀錄片、也像讀一個非虛構劇情片的劇本,我讀了好幾次,從初版讀到第二版,因為羨慕、心嚮往之。我當這本書是教會作宣教教育個案研討案例的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兩個若望:湯若望、胡若望,素昧平生、緣慳一面,卻有幾個難得的共同點,尤其吸睛的是:穿越歐亞、來回東西。這種人在廿一世紀,豈止多如牛毛;回到十七、八世紀,堪稱鳳毛麟角。 喬治鄧恩 (George H. Dunne)著;余三樂、石蓉合譯。巨人的一代 (下):湯若望的成就以及禮儀之爭面面觀 (Gener
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到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士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03.21-1901.06.02,漢名偕叡理) 1871.12.29 從汕頭到打狗 (高雄),1872.03.09登陸淡水,是北臺灣第一位長老教會宣教士,於焉展開他在臺灣的卅年宣教人生。2022年是馬偕
〈神同在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今天的題目是:「神同在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們也可以這麼問:「當個基督徒,值得嗎?」首先我要告訴你們聖經中的一句話,在以弗所書:「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但是在我進入這個題目本身之前,我必須說明一些前提。 首先,我要說的是
〈基督教是私事嗎?〉 常常聽到有人說:「宗教是私事!」可是,或許這麼問更好:「基督教是私事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問一個相反的問題。 你想想看,一枚五馬克的硬幣上面刻的是什麼? 是一個五,還是一隻老鷹? 兩個都有! 五馬克硬幣有兩面。跟這個問題一樣:「基督教是私事嗎?」 答案是:「兩個都有!是,
劉幸枝著。主護城傳奇:親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 (The Legend of Herrnhut),二版。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8。 讀這本書像看紀錄片、也像讀一個非虛構劇情片的劇本,我讀了好幾次,從初版讀到第二版,因為羨慕、心嚮往之。我當這本書是教會作宣教教育個案研討案例的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兩個若望:湯若望、胡若望,素昧平生、緣慳一面,卻有幾個難得的共同點,尤其吸睛的是:穿越歐亞、來回東西。這種人在廿一世紀,豈止多如牛毛;回到十七、八世紀,堪稱鳳毛麟角。 喬治鄧恩 (George H. Dunne)著;余三樂、石蓉合譯。巨人的一代 (下):湯若望的成就以及禮儀之爭面面觀 (Gener
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到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士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03.21-1901.06.02,漢名偕叡理) 1871.12.29 從汕頭到打狗 (高雄),1872.03.09登陸淡水,是北臺灣第一位長老教會宣教士,於焉展開他在臺灣的卅年宣教人生。2022年是馬偕
〈神同在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今天的題目是:「神同在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們也可以這麼問:「當個基督徒,值得嗎?」首先我要告訴你們聖經中的一句話,在以弗所書:「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但是在我進入這個題目本身之前,我必須說明一些前提。 首先,我要說的是
〈基督教是私事嗎?〉 常常聽到有人說:「宗教是私事!」可是,或許這麼問更好:「基督教是私事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問一個相反的問題。 你想想看,一枚五馬克的硬幣上面刻的是什麼? 是一個五,還是一隻老鷹? 兩個都有! 五馬克硬幣有兩面。跟這個問題一樣:「基督教是私事嗎?」 答案是:「兩個都有!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本「歷史小說」。 實際上很多討論者會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哲學小說」。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作者: 史景遷 原文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 朱慶葆, 鄭安, 李永剛, 計秋楓, 蔣捷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3初版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一趟很漫長的旅程,十一個半鐘頭。 可以心無旁騖的用來想想該寫下些什麼,在這幾天裡。 高二的時候參加校刊社,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想嘗試過過筆耕的生活。 主編是施人誠,我擔任負責文字編輯的編輯組長。 為什麼想到這一段? 彼時,稿源不足,各個編輯除了討論好的專題要做完成之外,還要繳交幾篇自己的作品壯
Thumbnail
今天朋友轉發了王宏恩的一篇帖文,內容大致上是講耶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戴史翠發表了一本新書,被喬志健寫了一篇學術書評罵得體無完膚,其中更有「這本書無論是在概念上、方法上、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等語句⋯⋯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Thumbnail
書名: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 編者:李瑞騰、歐宗智 出版單位:釀出版(秀威資訊) 初版日期:2024年3月 規格:平裝 / 202頁 定價:290元  購書連結: 一、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318 二、國家網路書店:https:/
Thumbnail
贖罪卷,成了犯罪前,居家常備聖品。 想犯罪嗎?先來一張。人妻可以,殺人也可以。 聖彼得大教堂,就在贖罪卷斂財中,蓋了起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本「歷史小說」。 實際上很多討論者會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哲學小說」。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作者: 史景遷 原文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 朱慶葆, 鄭安, 李永剛, 計秋楓, 蔣捷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3初版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一趟很漫長的旅程,十一個半鐘頭。 可以心無旁騖的用來想想該寫下些什麼,在這幾天裡。 高二的時候參加校刊社,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想嘗試過過筆耕的生活。 主編是施人誠,我擔任負責文字編輯的編輯組長。 為什麼想到這一段? 彼時,稿源不足,各個編輯除了討論好的專題要做完成之外,還要繳交幾篇自己的作品壯
Thumbnail
今天朋友轉發了王宏恩的一篇帖文,內容大致上是講耶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戴史翠發表了一本新書,被喬志健寫了一篇學術書評罵得體無完膚,其中更有「這本書無論是在概念上、方法上、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等語句⋯⋯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Thumbnail
書名: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 編者:李瑞騰、歐宗智 出版單位:釀出版(秀威資訊) 初版日期:2024年3月 規格:平裝 / 202頁 定價:290元  購書連結: 一、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318 二、國家網路書店:https:/
Thumbnail
贖罪卷,成了犯罪前,居家常備聖品。 想犯罪嗎?先來一張。人妻可以,殺人也可以。 聖彼得大教堂,就在贖罪卷斂財中,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