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好讀|毒梟烏托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派屈克.溫著。毒梟烏托邦:解密逃出中情局掌握的亞洲販毒集團。林玉菁譯。新北:明白,2024。439頁。譯自:Winn, Patrick (2024). Narcotopia: In Search of the Asian Drug Cartel That Survived the CIA.

一定要說:這本書非常好看!是看電影那種好看!因為真人實事非虛構、可以對號入座,而且劇情張力飽滿、黑白善惡不分,加上文字視覺化、畫面感十足,跟著鏡頭、上山下地,情不自禁、喜怒哀樂,不知不覺入戲、不察今夕何夕,寧願挨餓受凍,寧願口渴憋尿,因為喝水、關窗、吃東西、上廁所都會中斷劇情,太難為人!但是,這些都是讀了之後的事。

起初這本書吸引我只有一個原因:佤邦。

佤邦

我念華神第一年的實習教會是林森南路禮拜堂。當年【地方教會差傳小組】(後來改名「地方教會聯合差傳協會」)主辦的差傳年會,是地方教會的年度盛事,在地方教會堂會實習的神學生,名正言順赴會,不意躬逢其盛。

那年的講員是差傳差派到泰北、之後再向北推進的宣教士:永和堂的王季雄王敏雯夫婦,暱稱大爹大媽。他們專程從佤邦回來主領年會,傳遞佤邦的需要和負擔,力邀弟兄姊妹到佤邦長宣、短宣。

幾十年的事了,記憶猶新南京東路禮拜堂舊會堂滿出來的與會會眾,臺上王哥的情詞剴切、慷慨激昂,還有回應呼召、走到前面表態要去佤邦的那些含淚的眼、肅穆的容顏,甚至因為出列的人太多,坐在前面幾排的弟兄姊妹得讓出位置、幫忙移動長條椅,好讓回應的人有立足之地。更忘不了差傳辦公室為了會後跟進、要留下決志者的個人資料,卻沒想到人這!麼!多!同工們手忙腳亂攔人、逮人!默契十足的神學生們自動圍成人牆,讓決志宣教的人,一個也跑不掉。

如果只是獨立事件,像趕了場廟會、看了場電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偏偏空間限定醞釀熟成的時代氛圍,那幾年在地方教會的堂會,〝佤邦〞就是票房保證。〝佤邦代禱事項〞是永遠的頭條!甚至自發成立〝佤邦禱告小組〞,擺明了佤邦限定,只為佤邦大小禱告,固定出席的人比有些教會禱告會的人數還踴躍。〝去佤邦〞更是又潮又夯!任何人想去佤邦,必須提出正式申請,由教會牧長背書擔保,於焉展開曠日廢時的審查程序。因為門檻高,去佤邦就像留洋、更像貼了勳章。去過佤邦、回到台北,很難不以升官的姿態,在地方教會堂會間抬頭挺胸、走路有風。我幾次申請上佤邦,每每失之毫釐、擦肩而過,我到底沒上佤邦!

乍然看到〝佤邦〞兩個大字,不期然記憶湧流,像開了閘門的江河、一瀉千里。熱騰騰的新書到手,無暇他顧,手不釋卷、狼吞虎嚥,讀罷掩卷、淚流滿面:超級巨星的冠冕,要多硬的頸項才戴得動!〝群體歸主〞的保存期限,竟然這麼久!〝宣教歸宣教、政治歸政治〞的灰色地帶,原來天大地大!

超級巨星

全書主角是超級巨星掃羅!作者引述一位美國緝毒局幹員的話:「我們稱他為超級巨星。...實至名歸」。這是一本《掃羅傳》,以掃羅始、以掃羅終。

掃羅曾是「美國緝毒局的機密線人」,絕無僅有「身兼理想主義者的線人」,以「跟鐵釘一樣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在壓力之前不會退縮」的特質,贏得緝毒局和中情局幹員們的尊敬,稱許掃羅「是國父—打造佤族國家的建築師」、是「佤族版的富蘭克林」、「是一位戰士、外交家與激勵人心的人物」,也是「唯一能夠理解白人的佤人」。

「就像海地立國於蔗糖,沙烏地阿拉伯奠基在石油之上,佤邦則是藉由海洛因和甲基安非他命(冰毒為其俗名) 而安身立命」,佤人掃羅目睹親歷毒品摧毀他的原鄉,賦予自己「使命,要讓這個國家脫離毒品」,一生懸命佤邦建國,成為無毒國家,成為佤族人引以為榮的國家。

掃羅窮畢生之力追夢,渴望夢想成真—「佤族的孩子可以拿著教科書,而不是AK-47步槍,每座山上都有醫生,病人不至於毫無意義的失掉生命...」。一九九三年夏天「改變了佤族人民跟整個金三角毒品貿易的命運」,掃羅的世界變了天!掃羅的夢想宣告死亡、解體與埋葬。佤邦再也回不去了!儘管天崩地裂,那時候掃羅還不知道,前面等著他的是更大的痛苦、羞辱、陷害和背叛。

「悲劇般的生命卻未曾削弱他的信念」,掃羅不改其志,殫精竭慮要把佤邦改頭換面,讓佤人揚眉吐氣!「夢想仍在他心中熾熱燃燒,那是他在孤獨的寒冷歲月裡秘密呵護的火」。他徒手過河,迎風、逆流,沒摸到石頭,只摸到從他身邊吹過的刺骨寒風、從他指間流落的屏息冰水,至終兩手空空,及至滅頂。

超級巨星主演的這台戲已經落幕。一生被異象驅動,百折不撓、心無旁鶩的掃羅已然見主,「安息在主基督懷裡」。主見到掃羅時,喚他「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或「你這硬著頸項的百姓」?稱許他「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或質問他「你為自己圖謀大事」?  

群體歸主!有影嘸影?

資本主義當道,各行各業都被業績追著跑,壓力山大、成了主流。報表數字難看的宣教士,被資本主義打趴,述職遮遮掩掩、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禱告信掰不出來,因為沒個交代。不敢質疑呼召,只能懷疑人生。山窮水盡的當口,群體歸主是逆轉勝的高招,保證業績瞬間達標。偏偏群體歸主的見證,在宣教歷史乃鳳毛麟角、奇貨可居,而且群體歸主的信徒,信仰的含金量沒人敢打包票!群體歸主到底可靠不可靠?

《毒梟烏托邦》這首「由毒品、境外勢力、民族建國夢纏繞的進行式史詩」,和群體歸主能有甚麼關係?

這本書的主旋律在佤族「被稱為〝人間之神〞的傳奇宣教士」威廉馬庫斯楊 (William Marcus Young) 三代和佤族人掃羅三代的交集,掃羅就「出生在威廉馬庫斯楊創立的浸信會傳道站的泥屋地板上」。威廉馬庫斯楊成就佤族群體歸主的〈白馬傳奇〉概述,可以參閱聯合差傳 (UMOT) 的【宣教小學堂】,Don Richardson著作的《Eternity in Their Hearts》第八章〈Chapter 8. Peoples of the Lost Book〉有詳細說明。

〈白馬傳奇〉是群體歸主的精采案例,璀燦一時、下集待續:佤族群體歸主後,信仰有繼續傳承嗎?是「富不過三代」的嘎然而止?或是「富過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飯」的內化提升?他們的信心經得起試驗嗎?「鼎為煉銀、爐為煉金,唯有耶和華熬煉人心」,耶和華怎麼熬煉他們...?答案就在《毒梟烏托邦》。以掃羅和雅各為例:

書中形容掃羅「驕傲宣揚自己信仰」,他每主日講道、他在不可思議的情境下禱告:掃羅冤枉下監、飽受酷刑,家人千方百計營救,唯恐功虧一簣、只想快快帶著掃羅出牢房,然而「掃羅擺擺手,...努力撐起顫抖的身體呈現跪姿,...聲音像風中刮擦的棕櫚葉,掃羅開始禱告。他感謝主在這場試煉及未來的試煉裡給他庇護。他懇求主繼續以他為神聖的工具,讓祂的意志行使在地上」。

掃羅的女婿雅各,為了生計、兼差翻譯,結識本書作者。因為如父如尊的掃羅被糟蹋毀壞、而憂憤憎恨,卻「每晚睡前,夫妻倆一起躺在地上的墊子,向神禱告。他們承諾為國家進步而努力,祈求上帝能拯救國家脫離黑暗」;情勢半點不由人、只有每況愈下,雅各聽從掃羅的建議「你擁有一半大學教育跟基督教價值觀,你有義務分享這些」,因此選擇「加入體系,從內部改善體系」,職事佤邦的教育部門,更因為「這是實踐威廉馬庫斯楊的時代以來,浸信會教派的神聖任務—讓佤族同胞識字」。

嘔心瀝血設計的教材,成了無人聞問的廢紙,雅各撕心裂肺、癱趴在神面前,上帝沒有使他從苦境轉回,而是「告訴他要原諒...,主要他振作起來,用自己的雙手推動進步的齒輪」。屢仆屢跌的雅各萬念俱灰,「只想要他的希望回來,深夜時分他會坐著,懷裡抱著一本聖經,翻動極薄的紙頁,對神低語」。歷經千山萬水,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碎成片片」的雅各「接受了上帝的旨意,最終找到平靜」。給作者留言:「這個國家是場惡夢,...請為我們禱告!」

掃羅和雅各都是群體歸主之群體的後代,因為出生成長在集體主義社群,全盤接收族群的文化和價值觀、全面承襲父執的信仰和神明。本書沒有著墨他們的質疑與抗辯,不見第一代信徒常見的抉擇取捨與掙扎過渡;當然也沒有錦衣玉食、更沒有予取予求,只有生活就是信仰的合而為一,並且「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

作者在文末致謝:「我最衷心的感謝要獻給掃羅一家人,特別是雅各。...你教了我許多關於信仰者的一切」。作者在雅各身上看到一個信徒的見證,勝過千言萬語。

政治歸政治,宣教歸宣教。有這回事?

佤邦的歷史從來就是群雄各據山頭、各憑本事,挖牆腳、選邊站,「佤邦最大的威脅仍舊是內部分裂」。佤邦各路人馬的唯一共識:「沒有外來協助,佤族永遠無法打破鴉片的枷鎖」。地緣政治不是廿一世紀才有的事。

「掃羅為了更高的使命—建設佤族國家—拋棄了他的羊群」!為了建國,「他犧牲了一切,想實現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將國家的命運跟美國的命運融合在一起,...他心目中抽象而神聖的美國」。

因為「人間之神」是美國人,「掃羅一生嚮往美國及其所謂的救贖倫理」;因為他們共同信仰的神,掃羅深信「神的力量會將世上最強大的國家與最受蔑視的部落結合起來」,而「美國能兌現基督徒理念的承諾,拯救世上受苦的人民,包含佤族」。

掃羅「秘密招募佤族和拉祜族的基督徒加入計畫,成為戰鬥人員」,採取軍事武裝、推翻政權的策略。他「花時間在佤山間尋找威廉馬庫斯楊原始信徒的佤族和拉祜族男性後裔。...他的士兵大多是浸信會教徒,在〝人間之神〞(那位將基督帶給他們祖先的美國人) 的精神啟發下,他們渴望為佤人帶來光明,特別是那些還不願接受光明的人」。他們用政治的手段,達成宣教的目的。

「中情局雇用比爾,訓練家族信徒成為間諜,...他們會為比爾楊—〝人間之神〞的孫子—付出一切」。比爾和掃羅「都運用本地基督徒作為毒品貿易情報的來源;這些基督徒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楊氏教派的轉宗者。這些分散的浸信會信徒認為自己是個大家庭」。比爾協助完稿「掃羅的宣言」,向美國提案,掃羅期許美國引導佤族從過去走向未來。他們擷取宣教的果實,孵育政治的土壤。

一連串的叛變和行動失敗,「比爾的明珠、他在〝佤地最重要的人〞」掃羅被狠狠出賣,「無論此事對美國誠信的損害有多大,都無法跟中情局對掃羅造成的痛苦與破壞相比」。親口跟掃羅說了「我很抱歉」,比爾用手槍自盡,「另一手握著祖父的銀製凱爾特十字架」。

接下來就是把佤族推向中國,新的當權派和中國合作愉快,「2005年標誌著佤族國家的新紀元」,佤邦「全面成了中國的保護國」,外人口中的「山寨中國」。佤邦烏托邦成了毒梟烏托邦。

不容青史盡成灰

「一名美國記者,在曼谷生活、工作超過十五年」,起初只是好奇,想聽佤族人講自己的故事,因為幾個世紀以來,「佤族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受到醜化的族群之一」,甚至「被貼上〝毒品部落〞的標籤」,是一個「藏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禁忌共和國」。始料未及遇見掃羅,荒誕不經的劇情越發離奇,不只是稗官野史,而是「一支原住民族利用毒品力量,傳奇性地創建前所未有的國家」。聽者越陷越深,為正義發聲。

作者自陳是「一個不知情的上帝工具,在最後一刻被派來」,寫一本關於掃羅的書。經年累月、鍥而不捨,調閱警方紀錄和中情局、緝毒局的官方文件,現場探勘、私人訪談,交叉比對文字紀錄和口述歷史、核實查證,紀錄真相,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陳述、從第三者的角度綜覽,有當事人的微觀、也也旁觀者的宏觀,時間穿梭一九六六年冬季到二零二一年夏季,空間跨越緬甸、泰國、中國、美國,當然,主場是佤邦。「讓鮮少有人聽聞過的觀點浮現出來,罕見的敘事角度,...呈現一個更全面、更真實,而且不流於單調的故事」。也因此,「這本書充滿了秘密和痛苦。別人的秘密。別人的痛苦」。不可告人的祕密、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

作者寫成本書,沒有司馬遷寫《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壯志和蓋棺論定,卻有于右任「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的豪情與力挽狂瀾。「本書寫作是出於一個簡單的信念:當一個超級強權試圖破壞另一個文明,並將其人民貶為世界舞台上的賤民時,我們得找出居於劣勢一方的故事。這是我多年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祂教導我的指頭打仗

王季雄王敏雯夫婦和地方教會弟兄姊妹們在佤邦宣教傳道的那些年間,也在《毒梟烏托邦》的平行時空裡。他們曾經在佤邦的山路迎面而來、相視而笑?在林間的教堂一起唱詩讚美、低頭敬拜創造天地的主?

有沒有群體歸主?即便當年確實有,後續效應如何?長存的果子如今安在否?

當年在佤邦的宣教事工,可能「宣教歸宣教、政治歸政治」,逕渭分明嗎?能夠做到「該撒的物歸給該撒、上帝的物歸給上帝」嗎?

地方教會在佤邦的聯合宣教事工,像一陣絢爛的煙花,喧騰一時、亮麗吸睛;因為...(以下省略兩萬字),人走茶涼,如一片雲霧從人間蒸發。今天地方教會聯合差傳協會的工場和工人,無關乎佤邦,已經很久很久了。

那些年前仆後繼上佤邦的熱血青年,漸漸進入樂齡,一手拿拐杖、一手拿敬老卡,有人仍然在教會鞠躬盡瘁,也有人上了宣教工場成了長宣宣教士,當然也有人已經失聯、或已經見主。人生履歷上都有一條「佤邦短宣/長宣」,註記青春的浮水印。

不曉得差傳協會有沒有耶穌會文字紀錄和史料保存的DNA?或者再等另「一位不知情的上帝工具」,把這則本土地方堂會的宣教史作個系統說明、留份完整紀錄。可喜的是許多當事人都還健在,包括王季雄王敏雯夫婦、當年帶領差傳小組的鄭家常長老、蘇義雄長老,還有上過佤邦、族繁不及備載的佤邦家族,取得第一手口述資料,應該很可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宣教柬埔寨
32會員
184內容數
在柬埔寨鄉村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灌溉高棉人對耶穌的認識 耕耘高棉人跟耶穌的感情
宣教柬埔寨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史景遷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黃中憲譯。臺北:時報,2023。407頁。譯自 Jonathan D. Spence.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3. 利瑪竇算我們同行,當然,他入列超級巨星那級,跟我們的檔次不同、級別有差。這麼吸睛亮晶晶的大師兄走在前
2025/02/06
史景遷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黃中憲譯。臺北:時報,2023。407頁。譯自 Jonathan D. Spence.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3. 利瑪竇算我們同行,當然,他入列超級巨星那級,跟我們的檔次不同、級別有差。這麼吸睛亮晶晶的大師兄走在前
2024/08/22
劉幸枝著。主護城傳奇:親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 (The Legend of Herrnhut),二版。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8。 讀這本書像看紀錄片、也像讀一個非虛構劇情片的劇本,我讀了好幾次,從初版讀到第二版,因為羨慕、心嚮往之。我當這本書是教會作宣教教育個案研討案例的
2024/08/22
劉幸枝著。主護城傳奇:親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 (The Legend of Herrnhut),二版。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8。 讀這本書像看紀錄片、也像讀一個非虛構劇情片的劇本,我讀了好幾次,從初版讀到第二版,因為羨慕、心嚮往之。我當這本書是教會作宣教教育個案研討案例的
2024/01/08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2024/01/08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非常有意義的主題, 值得所有人體驗。
Thumbnail
非常有意義的主題, 值得所有人體驗。
Thumbnail
導演朱平從短片《粗工阿全》及《降河洄游》便一直將作品的焦點放在底層百姓,這一回聚焦在混黑社會的更生人們。
Thumbnail
導演朱平從短片《粗工阿全》及《降河洄游》便一直將作品的焦點放在底層百姓,這一回聚焦在混黑社會的更生人們。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受了中情局的委託,他們一組人成功地解決泰國冰毒大王『阿薩溫』。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受了中情局的委託,他們一組人成功地解決泰國冰毒大王『阿薩溫』。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他要到泰國捉拿毒販,卻出了很大的紕漏..........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他要到泰國捉拿毒販,卻出了很大的紕漏..........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我意想不到的小說,故事情節迴盪著痛苦、扭曲、驚愕與絕望。它深入探討了性暴力受害者面臨的困境,並挑戰了對這些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故事融合了懸疑與心理描寫,是一本精彩、鋪陳綿密的小說。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我意想不到的小說,故事情節迴盪著痛苦、扭曲、驚愕與絕望。它深入探討了性暴力受害者面臨的困境,並挑戰了對這些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故事融合了懸疑與心理描寫,是一本精彩、鋪陳綿密的小說。
Thumbnail
短時間讀了兩本有關毒癮的書,病人、犯人之間的拉扯都為著癮。究竟成癮是一種犯罪或是一種疾病,處遇的方法自然大不相同,而成癮物質的定義,以及濫用的定義,也因為化工的技術,一直不斷的變化當中。有機化學光一個有機鍵的改變,就會將A物質變成A+或A-物質,但刑法罪刑法定之下,這二種都不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總之是
Thumbnail
短時間讀了兩本有關毒癮的書,病人、犯人之間的拉扯都為著癮。究竟成癮是一種犯罪或是一種疾病,處遇的方法自然大不相同,而成癮物質的定義,以及濫用的定義,也因為化工的技術,一直不斷的變化當中。有機化學光一個有機鍵的改變,就會將A物質變成A+或A-物質,但刑法罪刑法定之下,這二種都不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總之是
Thumbnail
《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透過多樣的案例探討毒品在台灣社會中的多重面向。書中指出,毒品不僅是一種成癮物質,更扮演著社交工具、身分象徵甚至貨幣的角色。透過作者剖析不同族群使用毒品的背後動機,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提供了對成癮現象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透過多樣的案例探討毒品在台灣社會中的多重面向。書中指出,毒品不僅是一種成癮物質,更扮演著社交工具、身分象徵甚至貨幣的角色。透過作者剖析不同族群使用毒品的背後動機,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提供了對成癮現象更深入的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