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羅東林業鐵道│從竹林到土場,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請閉上眼睛,想像著這樣的畫面:90多年前的一個午後,一列小火車緩緩地駛在綠蔭林間,以一種沉穩有力的節奏,在鐵軌上製造出碰碰碰的聲響,一路越爬越高,往更高更深的山林而去。那,曾經是要開往山上,運送成堆木材的日常風景。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聽見這樣的形容時,跟我一樣第一個畫面,想到的是阿里山的小火車。但事實上,在宜蘭,也有類似的林業鐵道,這條稱為羅東林鐵的山林鐵路,是宜蘭不輸嘉義的鐵道文化寶藏。

本文轉自敘事圈本站,全文請看:https://wp.me/p9GULr-3nf

用耳朵聽故事,本集各種收聽平台: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cfae860f-c715-4ea3-9407-f130b27b7676

raw-image

竹林站與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羅東林鐵的起點,就在如今宜蘭最熱鬧的羅東市區,現在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的「竹林車站」。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在過去是儲木場與營林所「羅東出張所」,保留舊有日式建物(辦公廳舍與職員宿舍)及產業遺址,所謂出張所,概念類似分部、分公司。這裡到了戰後,改稱「羅東林場」,2009年,正式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之名對外開放。

如今走在園區內,除了可見當年的建築與林業遺構,也能從精心規劃的展覽中,一窺台灣林業文化與羅東林鐵、太平山林場的歷史。此外,漫步做為儲木池的「松羅埤」畔,享受綠意與水漾風情,想像著當年山上伐下來的松羅木清香,讓人倍感愜意,壓力全消。

而如今做為遊客中心的竹林車站,可說是羅東林鐵的起/迄站。1926年開放客運後,這裡就不在只有木頭香,更多人嘈雜的人聲。可惜的是,在1979年羅東林鐵停駛後,這座車站也走入沒落,甚至在1994年就遭拆除。直到2004年羅東文化園區的設立,才重獲新生。

2008年重建的竹林站,依其原貌重現,可見典型的日式木造結構,散發樸素優雅的風格。進入全由檜木建成車站內部,仔細看牆上的票價表,還可以見到當時每哩價格可是以「四錢」來計算的!此外,竹林車站的月台票口木門,可用來判斷全票及半票身高的依據。

raw-image


歪仔歪

離開竹林站後,下一站「歪仔歪」名稱獨特的讓人很難忘。而火車通過歪仔歪橋的風景,也成為當年羅東林鐵的代表印象。這個以噶瑪蘭社名為名的車站,位置在如今羅東鎮仁愛里南區,很可惜的在戰後早已不復存在。

大洲

歪仔歪的下一站大洲,是少數有留存的羅東林鐵車站之一,位在三星鄉的這座木造車站,如今整修重建,已經成為旅遊服務據點。在2022年由三星鄉子弟接手經營,以「鬥伙駅」為名,希望成為青年返鄉的示範場域。

二萬五

不知為何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二萬五」,據說其名稱由來與日本時代種植的甘蔗數量有關,戰後改名沒什麼創意的「萬富」,原站址現已是民宅。在2017年,在地居民發起重建,將二萬五車站與公車站牌結合,還繪製羅東林鐵歷史地圖。可惜在2023年的當今,我透過網路搜尋,似乎該站址已經不復存在。

raw-image


三星

三星的名稱很響亮,但這座三星車站卻一點痕跡也找不到。2002年時鄉公所似乎有把拆除的三星站,在原址闢建公園,並立碑說明介紹。但如今搜尋相關資料,找到的都是下一站天送埤的名號。

天送埤

天送埤可以說是整條羅東林鐵名聲最響亮的車站了。這座保存最完整的湖水藍木造車站,已經登錄為宜蘭的歷史建築。天送埤顧名思義,在過去這裡有座埤塘,日本時代為興建發電廠,池水早已排入安農溪,故而消失。

天送埤是宜蘭山地與平原的交接處,在這個交會的地方,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尋找「下一站,幸福」,想要「聽見下雨的聲音」。2017年開始,天送埤車站已成為一規畫完整的鐵道文化園區,在這裡可以喝咖啡、吃披薩、體驗高空繩索與搭乘復刻小火車。

清水

天送埤的下一站清水,後來改稱清水湖,周遭居民曾以蘭陽電廠員工與太平山員工為主,但隨著伐木事業結束,而2000年電廠也改成無人電廠,居民外移,車站也隨之廢棄。

raw-image


牛鬥

離開天送埤,下一站的牛鬥,則是山地的入口,曾經這裡還設有入山檢查哨。牛鬥這獨特的地名,是源於其位置處於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狹口,遠望有如二牛角相抵,因而得名。

天送埤與牛鬥間,共有16座橋梁,都是用木柴架成,火車緩緩駛在懸崖邊,河床上木架橋的景色,是絕無僅有的獨特畫面。可惜,兩站間的橋梁早已不再,而牛鬥站也變成了民宅。

濁水

濁水站在戰後,改稱樂水。主要是因為蘭陽溪過去稱為濁水溪,但為免撞名西部濁水車站,故而將站名「濁」改成「樂」,因為樂的國語發音,與台語的濁很像。然而,這座車站的站體早已陷到地面以下,比牛鬥站更難發覺。

曾經,這邊有熱鬧繁華的聚落「樂水部落」,轄內有智腦(cinaw)、碼崙(banun)、東壘(doruy)、梵梵(knbun)等四社,因為林業開發,熱鬧的甚至連鄉公所也設立於此,但因產業中斷、交通不便與風災等因素,在鐵道廢棄後,鄉公所遷移,人潮散盡,這裡成為「被遺忘的部落」。

不過樂水的居民並沒有因此垂頭喪志,現今仍很努力的保留與推廣部落文化與樂水歷史,努力讓這個地方,不因鐵道的消失而被埋沒入歷史的洪流。

raw-image


土場

太平山的入口,也是從平地出發的終點土場,是山林木材的集散地。如今這座車站被整修留存,並有展示相關列車,成為開車進入太平山前的一大亮點。

如果哪一天,這條羅東林鐵能重新全線復駛,我想不只是讓宜蘭有多了一個觀光亮點,更是讓沿線的人文記憶能夠不被遺忘。據說目前縣府有所規劃,但至少要十年起跳才會通車部分路段。我真的很期待,能夠看到這條路線再現的一天,想要搭上從竹林出發的小火車,一路碰碰碰的,緩緩地駛過宜蘭的山明水秀,朝向絕美的太平仙境前進。

參考資料

更多鐵道故事

那些你不知道的台灣林業鐵道,還有背後的故事 feat.旅行熱炒店 Jerome

穿越雲端的阿里山鐵道,還有那幾座不能錯過的沿線小站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點這裡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avatar-img
敘事圈 StoryCircle
21會員
56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敘事圈 StoryCircle 的其他內容
嘉義車站是嘉義最重要的門戶,也是我回嘉第一個會到的地方。往往下了車,看到「嘉義」兩字,總會有無限情緒一湧而出。看著這座車站不斷的美化,但同時又不因此破壞到原本的歷史結構,就如同這座城市,不斷的在維持舊有的典雅的同時,又能些許的添增點一美感。
從捷運站名開始,到周邊的文史建築,每一個站點,都有著值得我們發現,被遺忘在城市角落的過去。就讓我們搭上台北捷運紅線(淡水信義線),由台灣神宮(劍潭)到原漢界碑(石牌),發現沿途各站的過往記憶,還有留存至今的歷史風華吧!
《南方,寂寞鐵道》是台灣首部以深度人文觀點記錄鐵道文化的電影,由連續兩屆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導演,耗時5年艱困拍攝,與時間賽跑,終於趕在南迴鐵路電氣化前將一段珍貴的鐵道故事紀錄下來。
嘉義車站是嘉義最重要的門戶,也是我回嘉第一個會到的地方。往往下了車,看到「嘉義」兩字,總會有無限情緒一湧而出。看著這座車站不斷的美化,但同時又不因此破壞到原本的歷史結構,就如同這座城市,不斷的在維持舊有的典雅的同時,又能些許的添增點一美感。
從捷運站名開始,到周邊的文史建築,每一個站點,都有著值得我們發現,被遺忘在城市角落的過去。就讓我們搭上台北捷運紅線(淡水信義線),由台灣神宮(劍潭)到原漢界碑(石牌),發現沿途各站的過往記憶,還有留存至今的歷史風華吧!
《南方,寂寞鐵道》是台灣首部以深度人文觀點記錄鐵道文化的電影,由連續兩屆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導演,耗時5年艱困拍攝,與時間賽跑,終於趕在南迴鐵路電氣化前將一段珍貴的鐵道故事紀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