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就算是看別人的故事,仍要認識自己

端午後的一個下午,獨自欣賞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紀錄電影《本來面目》。外頭天氣正熾熱,映著貫穿全片的搖曳芒草,有種屬於夏日的蕭瑟。看著某個人走過一生,他也曾笑、也曾哭、也曾感覺不合理、也曾感恩、也曾批判、也曾低頭、也曾放下、也曾堅持,在他身後留下志業,簡單的「大悲心起」和「本來面目」,就刻在道場匾額,短短幾個字,藏著80年的生命智慧。
以往我傾向線性思考,理解時習慣分析、歸類,於是不明白,無為中如何有為、放下中如何堅持、臣服中,又如何決定接受或不接受?
所以我難以理解有人說要做慈善、卻仍著眼賺錢,也不理解有人說面對邀請都要說好,卻又聲明拒絕某些請求。我不懂作者在書的前頭說要堅持夢想,又在書的後頭說要放下執著。同樣地,我也用這種僵硬的分類法在檢視自己,所以我不能接受自己這裡固執、那裡淡然,一邊想著順流、又一邊想著創造,我恐懼體悟是否能100%體現在生活裡,而如果我做不到,是不是連分享體悟的資格都沒有?
直到近來,我開始看見了人事物的立體性
我看見,一件事情可以有許多不同觀點,而生命是動態的,信念也並非二元。在單一事件中,我們得以認識人的價值觀,也明白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價值排序,僅此而已。就好比,堅持夢想和放下執著未必是互斥,因為夢想提供生命的方向感,而追夢的動態過程中,有許多關卡考驗,在其中善用放下執著的智慧,並將這份智慧分享出來,那其實也是築夢過程中寶貴的能量流動。
我們都不需要把僵化的規則套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據此打擊他人或責怪自己。原則是為了定錨方向,但不是為了限制束縛,更重要的是,沒有什麼是非此不可,100%的體現原則也未必是最好的路,我們只擁有每一個當下,在其中做出選擇、譜出生命之歌,享受過程中每一段風景,如果想分享,就讓滿盈心頭的輕盈能量有管道散發出去,都很好、都很美、都是生命的恩典。
看聖嚴法師的故事,我也看見了被世人尊為大師的他,有許多不同面貌。回顧過去有許多「逆增上緣」的他,年少時遭遇許多批判、自己也曾扮演批判角色,一心認為佛教需要被改革、不該淪為世俗的工具。多年後他放下年少執著,可不變的是,他始終回歸初衷:「我要如何做好和尚?」最後勇於冒險、超越體制、專注創造,於是顯化了為人間帶來心靈環保的藝術。
想起求學時期聽聞「成功人士」演講,往往只看到勵志的那一面,前幾次感到振奮、亟欲學習,愈聽就愈覺得失落,好像別人都是完成了之後再回頭勉勵後輩,可是每個人的路終究不同,我總感覺天地之間沒有容身之處,矛盾複雜,混合著對自己的責怪:「我怎麼會迷惘這麼久?」
幾年後漸漸明白,別人的故事也是立體的呀,帶著欣賞的心,看他人走過生命的高峰低谷,看他得到哪些體悟、做了哪些決定,那都是很美的交流。不需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較、也不需要吸收「我可以,你也可以」或「我都這樣苦了,你怎能不珍惜」這種建立於投射、比較之上的勵志,只要帶著欣賞的心,看看別人的經歷,更重要的仍是認識自己,回到內在,時時為自己調頻。
無論別人的故事帶來什麼感受,心底會有一塊很清楚,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份獨一無二,包括特質、使命,還有每一刻選擇回應環境的方式。
在這一生結束前,我們能夠完成哪些事,秘訣就在決定每一刻選擇回應世界的方式。
🌞療癒練習
🌱在價值觀最僵化之處帶入彈性,體會「沒有什麼是非此不可。」
🌱練習看見人事物的立體性,覺察習以為常的二元化觀點。
🌱承諾認識自己是最重要的事,賦予自己每一刻選擇如何回應世界的權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